賈瑩
【摘要】文本解讀是學生語文學習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讓學生走進文本,體悟文本內(nèi)涵的關(guān)鍵。在平常的教學中,一些學生由于方法問題,抑或淺嘗輒止,走馬觀花,抑或南轅北轍,離題萬里,對文本內(nèi)涵的把握不甚了了,導致學生的語文學習效率低下,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語文學習的信心,因而教師有效引導,幫助學生深度理解文本,有效解讀文本尤為重要。
【關(guān)鍵詞】文本解讀;理解;啟迪;質(zhì)疑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語文教學,不僅是將前人積累下的知識成果傳授給學生,更重要的是要開啟學生的智慧,這樣的教學理念在近年來越來越受到廣大教學工作者的認同。知識和智慧之間的關(guān)系是相輔相成的,掌握豐富的知識可以增長學生的智慧,而高度的智慧又可以促進知識的拓展。因此,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傳授知識和開啟智慧并重,在引導學生深度解讀文本的過程中,放飛學生的智慧。
一、理解文本,汲取營養(yǎng)
高效課堂的標準就是要做到在教學過程中突出教學的重點,幫助學生突破文本學習的難點。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隨時掌握學生的動態(tài)表現(xiàn),在學生解決重點、難點問題時進行及時有效地引導,鼓勵學生深入思考、探究,解決疑難,這樣讓學生真正理解文本,化難為易,汲取文本中豐富的知識營養(yǎng)。
《十三歲的際遇》一文的教學重點、難點是理解文本中關(guān)鍵詞句的含義,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就通過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的方式引導學生逐漸深入文本理解、品讀文本的關(guān)鍵句。例如在文本中對于“喜歡讀北大的書,更喜歡讀北大的人”這句話的理解,很多學生都存在困難。為了讓學生深入體會這句話的含義,教師這樣進行引導學生探究:“同學們,大家想一想,在文本中所說的‘北大的書’指的是什么?而‘北大的人’又指的是什么?”教師的問題引起了大家的思考,大家熱烈地討論、交流,對此有了基本的理解。于是教師進一步追問:“我們知道,‘書’是可以讀的,那么‘人’怎么讀呢?在這里的‘讀’有什么深刻的含義呢?從北大的人身上我們讀到了什么?”在這樣的追問下,學生再次深入文本解讀,明白了我們應(yīng)該從北大的人身上讀到敏感、單純、生機等精神,讀到北大老師“嚴謹治學”的態(tài)度,這樣實現(xiàn)了對這句話的正確、深刻解讀。
在這個教學實例中,教師在不斷追問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討論交流,讓學生的認識逐漸由淺入深,思維逐漸深入,從而獲得深刻的閱讀體驗。同時,學生深入理解文本內(nèi)容的過程也是學生汲取文本營養(yǎng),積累智慧的過程,這就是開啟學生智慧的開始。
二、走出文本,給予啟迪
知識是無窮無盡的,課堂學習不過是知識學習過程中的一個小小的驛站,而文本就是我們獲得知識的一個媒介。作為語文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走近文本,理解文本的內(nèi)容,從文本中汲取營養(yǎng),開啟學生的智慧,同時可以引導學生走出文本,進行拓展延伸,走向更寬闊的知識空間,收獲更多的啟發(fā)。
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課文中主要描寫了作者對于童年時期在百草園以及三味書屋的生活的回憶,通過這樣的回憶讓讀者充分感受到作者對于童年生活的向往以及對自由的強烈渴望。在指導學生預(yù)習的過程中,教師就鼓勵學生自主搜集關(guān)于這篇文章寫作背景的相關(guān)資料,通過各種途徑的收集,學生對于文本的寫作背景有了一定的了解:“這篇文章寫作時間是在九一八事變之后,這個時候的魯迅正在被國民黨反動派通緝,在一九二六年的時候,魯迅無奈之下被迫離開北京去往廈門,這篇文章就是在暑假結(jié)束即將開學之際創(chuàng)作的?!蓖ㄟ^這樣的背景補白,學生對于魯迅創(chuàng)作這篇文章的初衷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這樣也有助于學生對于文本的深刻解讀。
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走出文本,補白背景或者與文本相關(guān)的資料,這樣的過程,可以提高學生自主積累信息的能力,也有助于學生對文本的深入解讀,同時還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讓學生收獲更多的人生智慧,獲得生活的啟迪。
三、俯視文本,學會質(zhì)疑
一般的時候,文本或者教學參考資料在學生們的眼中就是絕對的權(quán)威,很少有學生對其進行質(zhì)疑。但是,實際上沒有哪一篇文章是絕對正確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學會俯視文本,鼓勵學生大膽質(zhì)疑,培養(yǎng)學生的懷疑精神,這樣實現(xiàn)學生對文本的深入解讀,獲得深刻的感悟。
學完了《紀念白求恩》這篇課文,大多數(shù)學生們對文中的白求恩的印象是十分完美的,認為白求恩堪稱是一個道德楷模。但是也有部分學生認為,這樣完美的白求恩是作者有意塑造出來的,其實這是不真實的,并且還列舉了兩個理由:1.毛澤東與白求恩見面的次數(shù)有限,僅僅一次,所以不可能有深入的了解;2.人都是自私的,沒有“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人。面對學生的大膽質(zhì)疑,教師認為很有價值,給予了肯定,甚至還提供了相關(guān)的證據(jù)——現(xiàn)實生活中的白求恩也有很多缺點,例如愛發(fā)牢騷、悲觀、抑郁等來支持學生的質(zhì)疑。在此基礎(chǔ)上,教師引導學生正確評價白求恩,讓學生認識到無論是誰都有優(yōu)點和缺點,沒有完美無缺的人,我們更要注意和學習白求恩身上忘我工作、無私奉獻的精神,這樣實現(xiàn)了對文本的深入解讀。
在深入解讀文本的時候,鼓勵學生學會俯視文本,大膽質(zhì)疑,在“百家爭鳴”的過程中讓學生們的思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引導學生展示自己的獨特看法,個性解讀文本,引領(lǐng)學生獲得智慧的啟發(fā)。
總而言之,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們的最高追求就是構(gòu)建智慧型的課堂。智慧教育的魅力就是教師運用自己的教學智慧,引導學生深入品讀文本,開啟學生智慧的心靈。因此,希望我們的語文教師能夠引領(lǐng)學生與文本心靈對話,讓語文課堂成為放飛學生智慧的舞臺。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