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語有云:“好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闭f的就是讀書的益處和魅力。而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有感情的誦讀,往往能使文章更富有魅力,能充分調(diào)動學生各種感官,以其聲情并茂的獨特方式,創(chuàng)造性地再現(xiàn)作品,還原生活,拉近讀者與作者之間的距離,實現(xiàn)讀者對作品的感知、理解和領悟。
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樂于誦讀
課堂是反饋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主陣地,教師通過課內(nèi)誦讀教學,激發(fā)學生對誦讀的興趣,讓學生樂于參與,無疑是培養(yǎng)學生誦讀能力的基本保證。
為激發(fā)學生的誦讀興趣,需注意以下幾點:首先讓學生認識到誦讀的重要性;其次以教師精彩的誦讀打動學生的心,喚起他們誦讀的欲望;再次采取激勵機制,抓住學生在誦讀時表現(xiàn)出來的成功之處進行表揚,使其獲得成功的喜悅。同時開展一些誦讀比賽,使誦讀“活動化”、誦讀“專題化”,讓浸潤書香的陽光照亮孩子們的心扉。
二、“好讀書,讀好書”——學會誦讀
熟悉課文,整體感知,這是學生誦讀的第一步。教材中的課文都是經(jīng)過眾多專家選編的文質(zhì)兼美的范文,學生如能熟讀成誦,必定受益匪淺。在這一步中,學生要對課文內(nèi)容進行整體感知,從整體上感受課文內(nèi)容和語言。誦讀應該以有感情朗讀為基礎,借助語調(diào)的抑揚頓挫來體現(xiàn),以更直接、更強烈、更細膩的方式表現(xiàn)出作者的情感和心靈。教師應該訓練學生從基本做起,用正常的語速讀書。同時注意節(jié)奏,那樣詩文讀起來就會清晰流暢,充滿美感。
三、“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學會感悟
誦讀與感悟是相輔相成的,感悟會之于心,誦讀出之于口,心口相應,相得益彰。學生誦讀時,應堅持以讀導悟、以讀促悟的原則,通過自身體驗再現(xiàn)作者情感,形成對作品的深切感受,將作者反映現(xiàn)實生活的創(chuàng)作沖動變成誦讀者熱切的誦讀展示,并加以開拓和升華,然后從誦讀者的角度,展開豐富的想象,對作品的基調(diào)進行總體的把握。
通過感知、領悟等活動,熟悉了內(nèi)容、結構,了解了背景及思想,就能夠理解作品,把握作品的藝術風格,從而準確地運用不同的誦讀方法,也只有這樣才能深入體會文章蘊含的感情,領悟其語言的優(yōu)美。
四、“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學會積累
指導學生誦讀文章時,教師還要關注學生字詞句的理解與積累,要注意精彩語段和名篇的背誦默寫,要注意文學常識的積累。在誦讀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對于文中精美的語段,一定要找出來,并要熟記下來,把它牢牢地記在大腦里,然后進一步進行揣摩:揣摩語言、揣摩選材、揣摩人物、揣摩思想、揣摩手法、揣摩風格。反復的誦讀,能使范文中生動的詞語、優(yōu)美的句子在學生記憶里生根,形成語言積累,更能使文章的寫作手法、寫作技巧被學生理解接受、融會貫通。
五、“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學會運用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學生學習書面語言的主要途徑之一,就是將范文的語言內(nèi)化為自已的語言,他們不斷地吸納,不斷地傾吐,大量實踐,不斷積累,日子久了,語言能力自然就有提高。
此外,在學生學習寫作的過程中,借用他們積累的語言材料,能使他們獲得誦讀帶來的滿足感、成就感,能進一步激發(fā)誦讀的自覺性和積極性。寫作時學生文思如泉涌,語言格外生動優(yōu)美,此時他們心中就產(chǎn)生了誦讀帶來的愉悅感,這種積極的情感無疑能推動他們?nèi)フb讀更多的美文,積累更豐富的語言詞匯。
總之,誦讀教學不僅是一項活動,更是一門藝術,是語文課堂教學中極為重要的一部分。只要我們善于捕捉誦讀的機會,多學習,多實踐,學生的誦讀水平就一定能不斷提高,學生語言實踐能力、思維能力及交際能力也會不斷提高。
戴瑞萍,教師,現(xiàn)居山東青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