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tǒng)文化歷史悠久,古典詩詞是傳統(tǒng)文化中一顆耀眼的明珠。作為古代文人表達其情懷和抱負的一種特殊文體,只有好的教學策略才能使學生體會到古詩詞中所蘊含的意義,從而也才能更好地發(fā)揮古詩詞的教育作用。那么如何使古詩詞教學達到好的效果呢?
一、當前的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的狀況
(一)教學方法枯燥乏味。由于很多教師將古詩詞當作應(yīng)付高考的一項必不可少的學習,在進行教學的時候,只是講解古詩詞的意思,起到一個翻譯的作用,忽略了古詩詞中真正蘊含的意義。學生在學習古詩詞時,教師沒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沒有讓學生真正理解古詩詞中的含義,從而不能使學生產(chǎn)生共鳴。
(二)缺乏想象。教師在教古詩詞時,應(yīng)該讓學生盡可能地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不能限制學生個人見解,要讓學生從古詩詞中感受到意境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象力,老師的表達力是有限的,不能只是根據(jù)書本的意思給學生灌輸自己的理解,要讓學生自己發(fā)揮想象力,并提出自己的見解,打破死記硬背的模式,將學習詩詞變的有吸引力,這樣不僅利于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
(三)沒能抓住重點。學生在學習古詩詞時,不能很好地將重點把握,喪失了學習興趣。第一,學生很容易受外界的影響,在學習古詩詞時,很多學生覺得還不如聽歌、上網(wǎng)、看小說、玩游戲來的刺激。由于現(xiàn)代小說都是通俗易懂的詞匯,而古文詩詞很難理解,學生在學習中不能抓住重點,導(dǎo)致厭煩古詩詞的學習。例如,《離騷》是一首很長的抒情詩,很多學生在看到如此長的古詩詞時,會感覺難度很大,學習起來特別吃力。再加上教師刻板無趣的講解,更不能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從而影響古詩詞教學的成效。第二,由于學生的自身原因,有的學生對文縐縐的詩句不感興趣,一碰到語文課本上的詩句就感覺困難。雖然說語文是必修課程,但是很多學生學習是為了應(yīng)付考試,并沒有真的喜愛它。很多學生在對很短的詩句理解時會花費比別人多出幾倍的時間,從而使學生寧愿將時間花費在數(shù)學、物理上,也不愿意記憶一首古詩詞。
二、高中古詩詞教學的策略和實施
(一)將學生情感融入到詩詞中。教師在教學時,應(yīng)充分調(diào)動學生學習詩詞的興趣,讓學生的情感滲透在詩詞的意境中。情感有利于詩詞理解,沒有情感的教學是失敗的。教師只有充分挖掘詩詞中的情感,才能讓學生用情感解讀詩詞中的含義,從而走近詩人。例如,學習蘇軾的《赤壁賦》,要讓學生體會作者即使是被貶官,卻仍然有如此的雅興和友人夜游赤壁,并感受作者的處境,油然而生對作者的敬佩之情。
(二)運用多媒體教學,培養(yǎng)學生興趣。在進行古詩詞講解時,可以借助多媒體教學方式,讓學生通過多媒體課件進行學習。通過一幅幅色彩鮮艷的圖片配上文字,教師用別有風味的講解方式解讀文章,并讓學生自己思考文中作者想表達的思想。例如,在學習白居易的《琵笆行》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課件,教學中播放《十面埋伏》、《琵琶語》,借助曲目帶來的視聽效果,讓學生感受白居易詞作。再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白居易所描繪的情景,加上音樂的渲染,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dǎo)學生在詩人的感情世界中游走,從而提高學習詩詞的興趣和效率。
(三)創(chuàng)造詩境,讓學生品味詩意。在學習古詩詞中,鑒賞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但是很多教師卻忽視了這一點。這不利于學生理解詩詞的蘊意,更不利于懂得詩詞中的美。必須創(chuàng)造情境,讓學生品味詩中的意境了解古詩詞作者的思想。例如,在學習《離騷》時,教師先讓學生提前預(yù)習,收集有關(guān)屈原的生平事跡,從屈原的角度去看問題,進一步地理解詩人的愛國情懷。
(四)有感情的朗讀。古詩詞作為我國文化的精髓,作者藝術(shù)地抒發(fā)了他們的情懷。如《離騷》是屈原對自己的愛國情懷、生活的不滿進行表達的一篇文學作品。在朗讀詩詞時,必須有感情的表達,才能真正的抓住詩詞中的含義。
古詩詞是我國文化藝術(shù)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在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只有通過有效的教學方法,擺脫陳舊的教學模式,才能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以及想象力,并且抓住古詩詞中的重點以及作者的思想,真正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和語文素質(zhì)。
參考文獻:
[1]余忠善.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策略探討[J].中國校外教育,2014,29:105.
[2]趙雷.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探究[J].學周刊,2015,08:137.
[3]潘紅娟.高中語文古典詩詞選修課教學探討[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5,04:103.
楊巍,教師,現(xiàn)居江蘇靖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