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在解讀文本時必須關(guān)注作者原意和文本意義,然而在實際閱讀中,我們也不可避免地會冒出一點“過度詮釋”。如何準(zhǔn)確、深入、透徹地品味文本語言背后的特殊意蘊,深切把握到作者的體驗,關(guān)鍵在于抓實文本“零信息”。
任何文本都有其意義,即作者想要借文字的力量反映的某種“精神”,大到能反映本民族的歷史、社會現(xiàn)實,小到反映個人內(nèi)心情感。只是“精神”虛無縹緲,這就需要我們憑借文本語言來抓住它。但在平時的閱讀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一些外國小說、散文相對較難理解,其實是因為作者采用了一些藝術(shù)性很強的表達(dá)形式,如變形、荒誕等通常看來不可思議的情景來表現(xiàn)他所要表現(xiàn)的思想,從而使文本變得含蓄。
而所謂“零信息”,即作者在文本中給解讀者留下的含蓄信息,它不是作者思路斷線或行文疏忽造成的,相反是作者為豐富文本意義而有意為之。這就要求解讀者在理解文本時要善于捕捉“零信息”,抓住“零信息”前勾后連,調(diào)動個人生活體驗進(jìn)行補白、拓展,合理想象,挖掘出作者的未盡之言,使文本中的含蓄信息明朗化。
如2012年四川高考現(xiàn)代文閱讀所選材料——劉亮程的《柴禾》,就是一篇設(shè)置了“零信息”的作品。作者著眼于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以及面對事物的心理感受,以此來反映自己的生命意識,而這些都需要通過解讀“零信息”來獲得。且看下文:
柴 禾/劉亮程
①我們搬家時,那垛燒剩下一半的梭梭①柴,也幾乎一根不留地裝上車,拉到了元興宮村。元興宮離煤礦很近,取暖做飯都燒煤,那些柴禾因此留下來。
②柴垛是家力的象征。有一大垛柴禾的人家,必定有一頭壯牲口、一輛好車,當(dāng)然,還有幾個能干的人。這些好東西碰巧湊在一起了就能成大事、出大景象??墒?,這些好東西又很難全湊在一起。有的人家有一頭壯牛,車卻破破爛爛,經(jīng)常壞在遠(yuǎn)路上。有的人家置了輛新車,能裝幾千斤東西,牛卻體弱得不行。還有的人家,車、馬都配地道了,人卻不行——死了,或者老得干不動活。
③我們剛到父親的住處時,家里的牛、車還算齊備,只是牛稍老了些。柴垛雖然不高,柴禾底子卻很厚大排場。不像一般人家的柴禾,小小氣氣的一堆,都不敢叫柴垛。父親帶我們進(jìn)沙漠拉柴,接著大哥單獨趕車進(jìn)沙漠拉柴,接著是我、三弟,等到四弟能單獨進(jìn)沙漠拉柴時,我們已另買了頭黑母牛,車轱轆也換成新的,柴垛更是沒有哪家可比,全是梭梭柴,大棵的,碼得跟房一樣高,劈一根柴就能燒半天。
④現(xiàn)在,我們再不會燒這些柴禾了。我們把它們當(dāng)沒用的東西亂扔在院子,卻又舍不得送人或扔掉。我們想,或許哪一天沒有煤了,沒有暖氣了,還要靠它燒飯取暖。只是到了那時我們已不懂得怎樣燒它。劈柴的那把斧頭幾經(jīng)搬家已扔得不見,家里已沒有可以燒柴禾的爐子。即便這樣我們也沒扔掉那些柴禾,再搬一次家還會帶上它們。它們是家的一部分。那個墻根就應(yīng)該碼著柴禾,那個院角垛著草,中間停著車,柱子上拴著牛和驢。在我們心中一個完整的家院就應(yīng)該是這樣的。許多個冬天,那些柴禾埋在深雪里,盡管從沒人去動它們,但我們知道那堆雪中埋著柴禾,我們在心里需要它們,它讓我們放心度過一個個寒冬。
⑤那堆梭梭柴就這樣在院墻根呆了二十年,沒有誰去管過它們。有一年擴(kuò)菜地,往墻角移過一次,比以前輕多了,扔過去便斷成幾截,顏色也由原來的鐵青變成灰黑。另一年一棵葫蘆秧爬到柴堆上,肥大的葉子幾乎把柴禾全遮蓋住,那該是它們最涼爽的一個夏季了。秋天我們?yōu)檎豢么蠛J走到這個墻角,葫蘆卡在橫七豎八的柴堆中,搬移柴禾時我又一次感覺到它們腐朽的程度,除此之外似乎再沒有人動過。在那個墻角里它們獨自過了許多年,靜悄悄自己朽掉了。
⑥最后,它們變成一堆灰時,我可以說,我們沒有燒它,它自己變成這樣的。我們一直看著它變成了這樣。從第一滴雨落到它們身上、第一層青皮在風(fēng)中開裂我們看見了。它根部的茬頭朽掉,像土一樣脫落在地時我們看見了。深處的木質(zhì)開始發(fā)黑時我們看見了,全都看見了。
⑦當(dāng)我死的時候,人們一樣可以坦然地說,他是自己死掉的。墻說,我們只為他擋風(fēng)御寒,從沒堵他的路??诱f,我沒有陷害他,每次他都繞過去。風(fēng)說,他的背不是我刮彎的,他的臉不是我吹舊的,眼睛不是我吹瞎的。雨說,我只淋濕他的頭發(fā)和衣服,他的心是干燥的,雨下不到他心里。土說,我們埋不住這個人,夢中他飛得比所有塵土都高。
⑧可是,我不會說。沒誰聽見一個死掉的人怎么說。
⑨我一樣沒聽見一堆成灰的梭梭柴,最后說了什么。
(有刪改)
注:①梭梭:一種灌木或小喬木。
一、聯(lián)系上下文,破譯“零信息”
初讀文本,我們發(fā)現(xiàn)前五段很容易讀懂,但從第⑥段開始就會產(chǎn)生理解上的問題。在概括第⑥段內(nèi)容時我們一般都能抓到“最后,它們變成一堆灰”,而“我”對此的態(tài)度怎樣并不明晰,所以此時就出現(xiàn)了本文的第一個零信息。
⑥最后,它們變成一堆灰時,我可以說,我們沒有燒它,它自己變成這樣的。我們一直看著它變成了這樣。從第一滴雨落到它們身上、第一層青皮在風(fēng)中開裂我們看見了。它根部的茬頭朽掉,像土一樣脫落在地時我們看見了。深處的木質(zhì)開始發(fā)黑時我們看見了,全都看見了。
⑦當(dāng)我死的時候,人們一樣可以坦然地說,他是自己死掉的。墻說,我們只為他擋風(fēng)御寒,從沒堵他的路??诱f,我沒有陷害他,每次他都繞過去。風(fēng)說,他的背不是我刮彎的,他的臉不是我吹舊的,眼睛不是我吹瞎的。雨說,我只淋濕他的頭發(fā)和衣服,他的心是干燥的,雨下不到他心里。土說,我們埋不住這個人,夢中他飛得比所有塵土都高。
根據(jù)第⑦段“當(dāng)我死的時候,人們一樣可以坦然地說,他是自己死掉的”,可以推斷出上文“我”對柴禾變成一堆灰的態(tài)度是“坦然”??梢?,根據(jù)下文解讀出第⑥、⑦段之間的邏輯關(guān)系,隱含的意義才能清楚明白。
二、借助語法判斷文本邏輯,合理想象補全“零信息”
有些“零信息”是作者在表述時換了個角度形成的,此時可以借助語法找到陳述邏輯,進(jìn)而通過合理想象來補全“零信息”。
到第⑧段,一個“可是”讓文本發(fā)生了轉(zhuǎn)折。
⑧可是,我不會說。沒誰聽見一個死掉的人怎么說。
⑨我一樣沒聽見一堆成灰的梭梭柴,最后說了什么。
如果簡單地從語法來看,“我不會說”暗含了一個邏輯——“我有話要說”,但“沒誰聽見一個死掉的人怎么說”,可見“死掉的人說了話,只是沒人聽到說了什么”。同理,“我一樣沒聽見一堆成灰的梭梭柴,最后說了什么”暗含“梭梭柴有話要對我說,只是我也沒聽見一堆成灰的梭梭柴最后說了什么”。此時就出現(xiàn)了本文的第二個“零信息”,即要挖掘出作者和梭梭柴到底說了什么,只有這樣方能把握作者的寫作意圖。
所以,“零信息”不是沒有信息,而是作者給解讀者留下的想象空間,正如國畫中的“留白”,作者不僅留下了“白”,更留下了一個“意”。而要破解此處的“零信息”,抓住作者的“意”,就需要調(diào)動我們的個體生活體驗加以合理想象:如果解讀者自己就是那個死掉的人或者那堆成灰的柴禾,會說什么呢?
“一個生命的逝去,不是我的過錯,所以我是坦然的??墒?,面對一個生命,難道就只需要有這種坦然嗎?對待一個生命的態(tài)度,除了這種坦然,還需要更多!”
當(dāng)然,由于解讀者個體的差異,在這一環(huán)節(jié)可能會有所偏差,倘若結(jié)合全文做一個梳理:柴禾朽掉了,“我”死掉了,但是面對朽掉的柴禾,“我”可以說“我們沒有燒它,它自己變成這樣的”,“我”很“坦然”;面對死掉的“我”,人們也可以說“他是自己死掉的”,一樣很“坦然”?!拔摇焙腿藗?yōu)槭裁春堋疤谷弧??因為“柴禾”和“我”都是自己死掉的,“我們沒有燒它”“我們沒有陷害他”??梢?,文中的“坦然”即為“冷漠”。這樣一來,剛才我們所補全的“柴禾”和“我”的話就變得合情合理了。
文本“零信息”留給解讀者廣闊的想象空間,但并非思維的自由馳騁,更不是任意去扭曲甚至異化文本意義??v然作者在文本中設(shè)置了“零信息”,但他的原意一定有一個大致確定的范圍,所以解讀時應(yīng)把局部信息放回到文本中去整體理解和體會。
這篇文章表面上呈現(xiàn)的是作者遇到的一個困境:他把柴禾視作家的一部分,但隨著時代變遷,生活水平的提高,家的這一部分不得不讓它自己消亡,他對此感到無奈,也無力挽回。但實際上反映了當(dāng)前的一種社會現(xiàn)象:面對一個生命的逝去,我不去挽救,心里可以很坦然,因為不是我的責(zé)任。所以,本文的作者是在借一個生命對所有生命的感悟,或以感覺化的表達(dá),或以對話的形式,來呼喚全社會對于一個生命,就算是極其微小的生命,也要盡量給予關(guān)注。
或許文本“零信息”會給解讀者創(chuàng)設(shè)一些理解障礙,但換個角度來看,其實也為解讀者深入理解文本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所以,“零信息”可以說也是一種“信息”。在面對一篇語言含蓄的具體文本時,我們只有抓實了文本“零信息”,才能找到文本解讀的切入點,真正進(jìn)入文本,實現(xiàn)與作者的對話,去體驗作者的體驗,最終獲得對文本的真正理解。
劉爽,教師,現(xiàn)居四川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