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硯墨色光

      2016-09-09 16:43:00荊海燕何穎
      文物天地 2016年6期
      關鍵詞:白瓷硯臺折痕

      荊海燕 何穎

      硯臺,亦稱“硯”,是文房用具,用于研墨并盛放磨好的墨汁和掭筆。平坦之處用于磨墨,凹陷之處用于盛放墨汁。東漢劉熙《釋名》中解釋:“硯者研也,可研墨使之濡也”。“硯”雖然居于文房四寶“筆、墨、紙、硯”之末位,但卻有“四寶之中硯為首”之說,這是由于它質地堅實,能傳之百代的緣故。硯之起源甚早,據考古資料可知,早在西安半坡、寶雞北首嶺、臨潼姜寨等仰韶文化時期的遺址中,已經發(fā)現了硯的雛形——石研磨盤,之后陶硯、銅硯、瓦硯、漆硯、瓷硯等相繼出現。

      唐代由于經濟發(fā)達,文化繁榮,文人墨客云集,故而筆墨紙硯的需求旺盛,制硯業(yè)也迅速發(fā)展起來,硯文化開始盛行。明代學者陳繼儒《妮古錄》記,“文人之有硯,猶美人之有鏡也,一生之中最相親傍,故鏡須秦漢,硯必唐宋?!碧拼霈F了紅絲石、端石、歙石等名貴硯材,但由于礦源分布少,開采難度大,故而并不多見。倒是陶瓷類硯臺在唐代十分盛行,一直處于重要地位。這既是唐代陶瓷業(yè)迅速發(fā)展的結果,也是唐代繁榮的社會文化需求的必然結果。唐硯的制式,線條流暢,優(yōu)美大氣,多種多樣。辟雍硯和箕形硯是唐代陶瓷硯中的兩種典型形制。在我館種類豐富的藏品體系中,唐代陶瓷類硯臺是頗具特色的一類藏品,尤以辟雍硯和箕形硯居多,但由于各種原因它們被公開發(fā)表和參與展覽的機會并不多,這里特選介數方精美硯臺。

      一、辟雍硯

      唐白瓷辟雍硯(圖一),高2.6、面直徑5.6、足徑6.5厘米,陜西省博物館舊藏。硯面圓形且微鼓,硯面與外沿之間有一周凹槽,用以承存墨汁,硯底圈足之上,環(huán)硯一周設15個張口的人面獸足,承托硯面。

      唐白瓷辟雍硯(圖二),高2.4、面直徑5.8、足徑6.1厘米,西安市東郊唐墓出土。硯面圓形且微隆,硯面與外沿之間有一周凹槽,用以承存墨汁,硯底圈足之上,環(huán)硯一周設13個人面獸足,承托硯面。

      唐代瓷器素有“南青北白”之說,“北白”指河北邢窯在唐代成為白瓷的燒制中心。邢窯白瓷以釉面潔白、胎質細膩、晶瑩悅目為世人所稱道,釉厚處白中微閃黃或泛青。這兩件唐代白瓷辟雍硯里外皆施白釉,胎質潔白細膩,釉色光潔明潤,釉厚處微微泛青,具有典型的邢窯特點,故而應為邢窯白瓷中的上乘之作。

      唐辟雍陶硯(圖三),高4.8、直徑13厘米,1956年西安市西郊小土門村出土。陶質,呈辟雍式。硯堂中間洼,邊起棱線,溝槽底弧形。邊墻下部內斂。底中間圓形凹進,邊伸五足,大而短。該硯整體結構和諧,線條柔順流暢,器型規(guī)矩穩(wěn)重。

      上述三方辟雍硯呈現出唐代辟雍硯的典型風格,硯面平而微隆,略高于口沿,周環(huán)溝槽以儲墨,一般為多足。所謂“辟雍”亦作“璧雍”,本為周天子為教育貴族子弟設立的大學群。其學有五個,南為成均、北為上庠,東為東序,西為瞽宗,中為辟雍,其中以辟雍為最尊,故統(tǒng)稱之。東漢蔡邕《明堂丹令論》中載:“取其四面環(huán)水,圓如璧,后世稱為辟雍?!蔽簳x時期繁欽在《硯贊》中亦云:“圓如盤而中隆起,水環(huán)之者,謂之辟雍硯?!北儆撼?,實際上是仿辟雍形而琢制的硯臺。魏晉南北朝時隨著文化的繁榮和制瓷業(yè)的迅猛發(fā)展,陶瓷硯臺大量涌現,其中就有辟雍硯,多為青瓷或白瓷。以后辟雍硯開始廣為流行,形制也多有變化。初時有蓋,蹄形三足,后足數漸多。如魏晉時多為三足或四足,南北朝時變?yōu)槲遄愕绞悴坏?,器型也由矮肥趨于高瘦。至隋唐時期,辟雍硯發(fā)展成為多足,有的硯足多達20只以上,環(huán)硯密列一周,如同鏤空圈足,且足部突出,紋飾精美。雖然隋代曾以珠形足取代過蹄形足,但是唐代又恢復了蹄形足。

      二、箕形陶硯

      辟雍硯唐中期以后日漸式微。隨著家具的發(fā)展,人們逐漸改變了席地而坐的生活習慣,硯臺的使用也逐步由地上移到了桌子上,于是箕形硯便開始盛行起來。這種硯式如生活中用的簸箕,前低后高,硯堂呈斜坡狀,硯首著地,硯尾有雙足,或乳釘形、或柱形或梯形,很適合當時坐于床榻或桌前的人書寫時使用。

      唐箕形陶硯(圖四),長14、寬9.8、高3.5厘米。1955年西安市東郊韓森寨出土。硯首為圓形,外翹而內陷,硯尾長弧狀,硯兩邊隨硯首圓順折起,酷似一小簸箕。底部首端著地,近硯尾處有兩個長方梯形足支撐,與硯端構成三足鼎立之勢。硯厚薄適宜,輪廓簡潔而流暢。

      唐箕形黑陶硯(圖五),長17.5、寬13.5、高3厘米。1955年西安市東郊韓森寨南出土。硯首略尖,硯尾渾圓,前小后大,硯面下陷,呈桃形。硯底有四尖足,前兩尖足矮,后兩尖足高,均稍向外撇。整硯莊端成穩(wěn),雍容大氣。雖歷經千年,仍風采依舊。

      唐箕形灰陶硯(圖六),長ll、寬8.5、高1.9厘米。陜西省博物館舊藏。細灰陶質,硯首、尾方圓形,四邊弧形起沿,無折線,硯面呈前窄后寬,前低后高。前部著地,后部有兩乳釘足。因長期埋于地下,土銹多,但仍不失柔和線條,優(yōu)美造型。

      唐箕形陶硯(圖七),長8.6、寬6.3、高1.7厘米。1956年西安市東郊韓森寨南出土。硯首呈圓弧狀,硯尾長弧狀,前低后高,頭窄尾寬,酷似“風”字,底無足平落地。四邊皆用弧線,左右弧線內彎,前后弧線向外,線條四周開展,弧面向內收縮,形成兩相對比,又互相制約,造型富有變化。硯前邊沿無折痕,左右兩邊隱約有折角。是“舀地箕形硯”向“有折痕箕形硯”的過渡形制。硯前邊沿稍有損失。器物造型小巧玲瓏,可實用亦可供賞玩。

      唐箕形黑陶硯(圖八),長18、寬12.2、高3.8厘米。1954年西安市東郊國棉四廠唐墓出土。通體黑陶,典型簸箕狀,唐代流行式。前窄后寬,前低后高。硯堂從后向前斜淌,與三邊相接形成折線,池深3.8厘米,兩邊高起內斂,底平,硯首著地,尾部兩梯形足,使得硯臺沉穩(wěn)挺立。該硯造型規(guī)整,硯體較大,線條簡練,穩(wěn)重大氣,品相完好。

      唐箕形陶硯(圖九),長12.6、寬8.8、高3厘米。1955年西安市東郊灞橋區(qū)郭家灘國棉五廠唐墓出土。硯器形較為完整,硯首及兩邊有折痕,硯身前端呈棱角型深腹,邊棱斜出呈風字型,棱線骨感有力,底為長梯形雙足。硯制作考究,形體規(guī)整有致。

      我館收藏的這幾方箕形硯,既有唐早中期的,也有唐晚期的?;纬幍某幟嫘纬省帮L”字形,所以也稱為“風”字形硯。唐早中期及以前的箕形硯,常為一個弧形內凹的箕斗,硯面無明顯轉折過渡,硯的邊唇與硯面為一個斷面。到了唐中晚期,箕形硯的硯面有了顯著變化。器型更加規(guī)整,硯首圓弧,兩側平直,硯足有錐形或長方形,并且修整、磨制得更加平整。晚唐箕形硯的特點是硯首及兩邊有折痕,硯額呈弧形,即“穹高”。唇沿也作弧形,其平面一如斧鉞。有時還會在逐漸加大的硯額邊唇上施以紋飾。宋代箕形硯逐漸發(fā)展成為抄手硯。元代制硯的形式,基本上延續(xù)了前代,但略顯粗狂和樸拙。到了明清時期,箕形硯又演變成平扃無足的“鳳”字形硯。

      硯臺是古代文人必不可少的文房用具,自古就受到歷代文人墨客的珍愛。尤其是隋唐科舉考試制度的推行,使天下學子可以通過做文章考試后進入社會上層階級,進而加官進爵,光宗耀祖,這些都必將促進唐代陶瓷制硯臺的發(fā)展。

      硯墨色光,一方精美的硯臺,無論是何種質地,都多少會具有“發(fā)墨蓋毫,滑不拒墨;細膩溫潤,貯墨不涸;質堅致密,玉肌膩細;細中有鋒,柔中有剛”的實用價值,同時也是將書法、繪畫與雕刻藝術等結合于一體的藝術品,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我館收藏的這9方唐代陶瓷硯,均屬于唐代常見的硯臺形制,相信對它們的進一步研究,不僅可以加深我們對唐代陶瓷硯制作工藝水平的了解,而且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唐代人的思想文化和精神追求。

      (責任編輯:阮富春)

      猜你喜歡
      白瓷硯臺折痕
      《紡織品織物折痕回復角的測定》正式發(fā)布
      德化白瓷雕塑作品選
      陶瓷學報(2021年3期)2021-07-22 01:05:38
      翰墨飄香的硯臺
      少兒美術(2019年7期)2019-12-14 08:06:20
      墨錠和硯臺
      王興虎陶瓷藝術作品選
      折痕
      青春(2017年5期)2017-05-22 11:57:33
      雙艙船
      景德鎮(zhèn)早期青白瓷的器型與色度
      先有青瓷還是先有白瓷
      碌曲县| 芜湖市| 龙游县| 成安县| 靖安县| 通化市| 淮安市| 民丰县| 嵩明县| 金寨县| 札达县| 温宿县| 松阳县| 大邑县| 广灵县| 尤溪县| 尚义县| 绿春县| 仁布县| 五台县| 咸丰县| 东台市| 玛纳斯县| 高清| 阿图什市| 平塘县| 常山县| 门源| 凌云县| 万荣县| 无为县| 蒲城县| 全椒县| 香港| 枣强县| 无极县| 海南省| 军事| 兰州市| 肥西县| 鸡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