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采 伍娜
Q:我跟老公的教育理念截然相反。我因為個人成長的經(jīng)歷和這些年學習的結果,認為對孩子應該比較寬松,要尊重孩子。老公的觀念比較傳統(tǒng),認為對孩子必須嚴格管教。因為價值觀上還存在差異,所以我們雖然經(jīng)過了一些溝通,但幾乎沒有效果。比如我認為可以給孩子吃點零食,老公認為出于健康考慮,絕對不可以。有時候當著孩子的面,我們倆都能吵起來。后來我想與其在孩子面前吵架,不如讓著老公,但長此以往我又認為不利于孩子的成長。我該怎么辦?
A:基本上來說,可以溝通的溝通,溝通不了的,丈夫要堅持自己的做法也不要緊。我照顧孩子的時候按我的方法來,丈夫照顧孩子的時候按他自己的方法來??傊梢越粨Q意見,但不應為強求兩個人的一致而爭吵。爸爸嚴格,媽媽寬松,孩子要學習應對兩種不同的方式,這也是一種成長。
另外,我們要從孩子的表現(xiàn)中來判斷父母的做法是不是好!嚴格或是寬松,很難一口咬定哪個絕對比較好。也許有的父親很嚴格,但孩子卻跟他很親,這表示父親的分寸拿捏得還不錯?;蛘?,因為父親的嚴格,孩子跟父親非常疏遠,父親就要意識到自己需要調整,這對父親來說也是一種學習。
母親也一樣,給孩子空間當然是好的,但如果讓“寬松”變成一種“縱容”,孩子的行為變得沒有邊界,同樣是需要調整的。所以,這是一個互相學習的過程。
不過,上面所說的一切是在“我們盡量溝通但無效”的基礎上才成立的。這是一個“權衡利弊取其輕”的做法。在一個小家庭里,如果父母很容易就在養(yǎng)育孩子的態(tài)度上達成一致當然很好,只是兩個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成長經(jīng)歷和價值觀,想讓對方立刻認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此時,如果非得強求一致,甚至不惜破壞夫妻關系,那是絕對不值得的。對于小孩來說,爸爸和媽媽,或者爸爸媽媽和其他家人之間的互相尊重,比任何分歧本身都更重要。所以,再次面對有關小孩的分歧時,你可以問問自己:是穿幾件衣服更重要?還是彼此尊重的夫妻關系更重要?關系,永遠比具體的事情重要。舉個例子,如果能讓學校的老師都跟我們一樣,對孩子有很多的尊重、很多的寬容,那固然是好的,但如果不能,難道你要去找老師吵架嗎?吵架只能讓情況更糟,所以還不如退而求其次,讓孩子自己學習去應對。
如果說在安全感的給予方面,媽媽比爸爸更重要。那么在肯定和認同這個部分,爸爸的重要性要大過母親。三歲后的女孩開始對爸爸有大量的需求,她很希望多和爸爸在一起,希望得到爸爸的肯定、贊美、認同,希望爸爸對她說“女兒很漂亮”“女兒很乖”“爸爸很喜歡女兒” ……如果孩子對爸爸的這些渴望得不到滿足,就比較容易感覺失落,然后用吃來填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