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全球供應鏈視角下我國“走出去”戰(zhàn)略的新常態(tài)

      2016-09-08 09:31:45李劍姜寶邢曉丹
      華東經濟管理 2016年11期
      關鍵詞:走出去面板進口

      李劍,姜寶,邢曉丹

      (1.中國海洋大學經濟學院,山東青島266100;2.中國工商銀行山東省分行,山東濟南250001)

      ●中國經濟新常態(tài)

      全球供應鏈視角下我國“走出去”戰(zhàn)略的新常態(tài)

      李劍1,姜寶1,邢曉丹2

      (1.中國海洋大學經濟學院,山東青島266100;2.中國工商銀行山東省分行,山東濟南250001)

      經濟發(fā)展新常態(tài)背景下,我國對外經貿“走出去”戰(zhàn)略也勢必進入新常態(tài)。為分析我國對外直接投資(ODI)在全球供應鏈上的戰(zhàn)略地位轉變,文章選取2003-2013年中國對東盟和歐盟的ODI及貿易面板數據,通過構建雙向投資貿易引力模型進行實證檢驗。實證結果顯示:我國對東盟ODI的貿易替代效應顯著,對歐盟ODI的貿易互補效應顯著,說明東盟國家逐漸成為供應鏈下游的重要銷售市場,歐盟國家則更多地表現(xiàn)為上游的技術提供方。進而,提出根據區(qū)域差異調整我國“走出去”戰(zhàn)略的相關建議。

      “走出去”戰(zhàn)略;ODI貿易效應;中國-東盟;中國-歐盟

      一、引言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區(qū)域經濟一體化的日益深入,投資與貿易呈現(xiàn)出高度融合、互動發(fā)展的新格局:一方面,全球對外直接投資(ODI)的增速要遠快于國際貿易和世界經濟的增速,對外直接投資逐漸取代貿易主導國際分工;另一方面,發(fā)展中國家逐漸成為對外直接投資的重要力量,它們不僅僅作為投資的東道國,還作為投資母國對其他發(fā)展中國家進行南南投資,甚至對發(fā)達國家進行逆向投資。目前世界經濟仍受金融危機的困擾,國際市場需求持續(xù)低迷,貿易保護主義大行其道,中國的出口貿易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而與此同時中國的對外直接投資則顯示出巨大的潛力,2012年中國躍居世界第三大對外投資國,2013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首次突破千億美元,中國企業(yè)不僅加大了對以東盟為代表的發(fā)展中國家的南南投資規(guī)模,還掀起了對以歐盟為代表發(fā)達國家的逆向投資熱潮。通過對于中國對東盟和歐盟直接投資的貿易效應進行比較研究,有利于探索投資貿易關系的國別差異性,更加有針對性地引導中國企業(yè)對外直接投資,更好地統(tǒng)籌利用“兩種資源”和“兩個市場”,推動中國在更大范圍、更深層次和更高水平上參與國際分工。

      二、文獻綜述

      (一)發(fā)達國家ODI的貿易效應研究

      自蒙代爾(Mundell,1957)[1]研究跨國投資與貿易之間的替代關系起,其后的很多實證分析顯示出ODI與貿易替代關系多發(fā)生在發(fā)達國家之間(Horst,1972;Belderbosa和Sleuwaegen,1998;Blonigen,2001;Mitze,2010)[2-5]。小島清(Kojima,2000)[6]則將H-O模型中的資本要素范圍擴大到包含資產、技術和管理的經營要素,進而根據比較優(yōu)勢原則推導出ODI與貿易之間具有互補效應。Markusen(1996)[7]的KK模型由于垂直型和水平型ODI納入統(tǒng)一的分析框架之中,從而認為跨國公司ODI既可能表現(xiàn)為替代貿易的水平型投資,也可能表現(xiàn)為促進貿易的垂直型投資,而且其后也有實證分析驗證了該理論(Head和Ries,2001)[8]。

      (二)發(fā)展中國家ODI的貿易效應研究

      自威爾斯(Wells,1977)[9]和拉奧(Lall,1983)[10]的小規(guī)模技術理論和技術地方化理論開始,學界開始注重于區(qū)別發(fā)達國家與中國家ODI動因的研究??蔡赝枺–antwell)和弟子托蘭提諾(Tolentino)[11]共同提出了技術創(chuàng)新產業(yè)升級理論,從技術積累的角度出發(fā),認為隨著技術積累,發(fā)展中國家企業(yè)ODI戰(zhàn)略將發(fā)生尋求資源能源、尋求市場、尋求技術等三個階段的轉變。然而,實證分析則多認為發(fā)展中國家的ODI與貿易呈現(xiàn)互補關系(Lin,1995;Seo和Suh,2006;Ellingsen,2006;Goh,2013)[12-15]。

      (三)中國ODI貿易效應的國別差異性研究

      隨著研究的深入,一些學者開始通過實證分析研究中國ODI的國別差異性,柴慶春和胡添雨(2012)[16]從ODI流量、存量角度采用面板數據進行實證分析,發(fā)現(xiàn)ODI存量能夠顯著促進出口貿易。鄭磊和劉亞娟(2014)[17]利用1995-2011年面板數據進行實證分析,發(fā)現(xiàn)中國對北美自由貿易區(qū)、歐盟和東盟的ODI均具有明顯的貿易創(chuàng)造效應。然而,這些研究或者只考察了ODI和出口貿易之間的關系,忽視了其他變量對出口貿易的影響,或者忽視了面板結構誤差直接使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模擬,結果往往會出現(xiàn)有偏且不一致,因而,模型的解釋力度不足,不能全面且準確地反映我國ODI的貿易效應。

      綜上,大量研究表明ODI的貿易效應既可能表現(xiàn)為促進性,也可能表現(xiàn)為替代性,并且兩者的關系具有國別差異性:其中替代關系多發(fā)生在發(fā)達國家之間,而包括中國在內的亞太國家ODI多表現(xiàn)為貿易促進性。多數學者采用面板數據進行計量分析,但在實證模型的構建中,通常只選取ODI和出口兩個變量,忽略了其他變量對于貿易效應的影響,因而不能全面客觀地反映ODI的貿易效應。此外,在進行面板估計時,經常忽視OLS估計假設前提,導致參數估計的有效性大打折扣,不能準確地反映真實的投資貿易關系。因此,本文通過建立雙向投資貿易引力模型,不僅考察了對出口流量的影響,也考慮到了進口貿易效應,在模型估計的穩(wěn)健性方面,通過運用可行的廣義最小二乘(FGLS)和面板校正標準誤(PCSE)來提高參數估計的精確性和解釋力度,進一步驗證實證模型設定的合理性,從而使對中國ODI的貿易效應分析更加準確。

      三、全球供應鏈視角下中國ODI的貿易效應動態(tài)分析

      改革開放推動我國成為“世界工廠”,“中國制造”推動我國迅速成為世界經濟和貿易大國。在“充分利用兩種資源和兩個市場”的過程中,從全球供應鏈體系來看,東盟是我國“世界工廠”的上游原料供給國家,歐盟是我國“世界工廠”的下游出口市場需求國家。一方面,我國從供應鏈上游的東盟國家大量進口資源和原材料,導致東盟地區(qū)在很長時間成為我國最大的貿易逆差來源地。同時,我國企業(yè)初期對東盟國家的ODI多以確保原材料的穩(wěn)定供應為目的,而這種資源尋求型ODI又進一步加劇了我國對東盟的貿易逆差。另一方面,“中國制造”的出口目的地都是歐美發(fā)達國家,歐盟長期以來保持著我國第一大出口市場的地位。由于我國出口導向型的外向型發(fā)展模式,中國在歐盟投資了大量貿易服務性企業(yè)進行市場開拓,這種市場尋求型ODI進一步擴大了我國對歐盟的貿易順差。在這種“設備在外、原料在外、市場在外”的“三頭在外”發(fā)展模式下,對于上游資源進口和下游出口市場的高度依賴的貿易引致型ODI會進一步擴大我國的進出口貿易。

      然而,隨著我國資源和勞動力紅利消失,環(huán)境質量不斷惡化,這種粗放型經濟發(fā)展模式難以為繼。而根據技術創(chuàng)新產業(yè)升級理論,通過多年“引進來”的技術積累,我國企業(yè)也具備了向“微笑曲線”兩端攀升的能力,中國已不再滿足于在全球供應鏈中扮演“世界工廠”的角色。一方面,金融危機和歐債危機的相繼爆發(fā)又恰好成為中國經濟轉型和產業(yè)結構調整的催化劑,歐盟國家經濟嚴重衰退,貿易保護主義大行其道,為規(guī)避貿易壁壘,獲取更先進的技術,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yè)對歐洲制造業(yè)進行的“抄底”投資,用歐洲制造代替中國原來的出口,并將技術和高端產品返銷至中國;另一方面,在全球經濟整體低迷的大環(huán)境下,東盟國家仍保持經濟穩(wěn)定增長,東盟地區(qū)的市場需求十分旺盛,而隨著中國-東盟自貿區(qū)的建立,雙方經貿合作不斷深化,雙方市場愈加開放,中國企業(yè)對東盟國家的ODI目的轉變?yōu)楂@取較低生產成本和潛力市場,用海外生產取代了中國制造。也就是說,在新的全球供應鏈體系中,原先作為原料提供方在供應鏈上游的東盟國家逐漸成為下游的重要銷售市場,而原先作為下游主要出口目的地的歐盟國家則更多地表現(xiàn)為上游的技術資源提供方。

      通過以上分析,本文根據鄧寧(1993)的ODI戰(zhàn)略類型劃分,認為中國對東盟的ODI由資源尋求型向市場和效率尋求型方向轉變,其貿易效應主要表現(xiàn)為對進口和出口貿易的替代作用(研究假設1)。而中國對歐盟的ODI主要變現(xiàn)為市場和戰(zhàn)略資產尋求型,根據Markusen的理論,如果是水平型ODI,會具有出口替代性;如果是垂直型ODI則會具有進口促進作用(研究假設2)。接下來,將通過實證分析對具體結論做進一步驗證。

      四、模型與方法

      (一)模型

      自20世紀60年代起(Tinbergen,1962;Poyhonen,1963),引力模型的應用日趨完善,已經成為研究投資和貿易流動的較為普遍的實證分析模型之一。(Anderson and Wincoop,2003;Hejazi和Safarian,2001;Ellingsen,2006)。在Soo(2013)的雙向投資貿易引力模型基礎上,本文沿用姜寶等(2015)[18]對模型的修正,設定形式如下:

      沿用姜寶等(2015)[18]的變量設定,模型中EX代表該年中國對東盟(EXA)和歐盟(EXE)成員國家的出口貿易流量;IM代表該年中國從東盟(IMA)和歐盟(IME)成員國家的進口貿易流量;GDP代表該年東盟(GDPA)和歐盟(GDPE)各成員國的國內生產總值;CGDP代表當年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IDIA和IDIE分別代表該年東盟和歐盟各成員國對中國的直接投資存量;ODIA和ODIE分別代表該年中國對東盟和歐盟各成員國的直接投資存量;DIS則代表各國首都之間的空間距離。

      (二)數據選擇與計量方法

      基于數據的可得性,本文選取2003-2013年的面板數據作為研究樣本,其中,東盟10國成員均被選入樣本,歐盟國家中的20個國家成員被選入樣本(由于數據可得性和代表性原因,除去盧森堡、立陶宛、斯洛文尼亞、馬耳他、拉脫維亞、塞浦路斯、克羅地亞、愛沙尼亞等8個國家未被納入樣本)。變量數據來源:EX和IM數據來自于《中國統(tǒng)計年鑒》,CGDP和 GDP數據來自于UNCTAD數據庫,IDI和ODI數據來自于《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tǒng)計公報》。

      沿用姜寶等(2015)[18]的面板數據處理方法,本文仍然在對數據進行普通的固定效應(FEM)和隨機效應(REM)面板估計后,運用可行的廣義最小二乘法(FGLS)和面板校正標準誤(PCSE)來提高面板回歸估計的有效性和穩(wěn)健性,進一步驗證實證模型的合理性。計量軟件本文采用EViews6.0軟件。

      五、實證分析

      基于前文的兩個研究假設,對應上文中設定的雙向投資貿易引力模型,模型實證運算的預期結果見表1所列。

      表1 研究假設及其對應模型預期結果

      (一)中國對東盟ODI的貿易效應

      1.中國對東盟ODI的進口貿易效應

      (1)面板回歸模型檢驗。表2顯示的是中國對東盟ODI的進口效應的混合估計(POLS)、固定效應模型估計(FEM)和隨機效應模型估計(REM)的回歸結果??梢钥闯?,固定效應模型(FEM)調整后的R2為0.962 5,初步說明FEM對模型估計的可靠性較高。進一步地,進行F檢驗,計算可得F統(tǒng)計量的值為17.926,因此應當選擇建立個體固定效應模型。繼而進行Hausman檢驗,檢驗結果顯示P值小于0.01的顯著性水平,因此應選擇建立固定效應模型,說明東盟國家之間的進口貿易效應存在差異性。

      表2 中國對東盟ODI的進口效應面板回歸模型檢驗

      (2)FGLS和PCSE估計結果及分析。表2中FEM的回歸結果顯示,總體顯著性檢驗的F值為200.733,表明因變量與自變量之間的關系是顯著的,但具體自變量系數的t值并不顯著,說明自變量之間存在多重共線性。由于在中國對東盟投資和進口貿易的引力模型中,國家數N為10,時間T為11年,為處理這種T大N小帶來的多重共線性,在選取個體固定效應進行回歸的同時,選用Cross section SUR的FGLS和PCSE的方法進行估計。

      由表3可以看出,固定效應模型(FEM)的FGLS估計結果與PCSE估計結果基本一致,表明固定效應模型(FEM)具有較好的穩(wěn)定性。盡管多數貿易引力模型文獻中認為,雙邊貿易流量與雙方經濟總量正相關,與雙方距離負相關,但本文的實證結果顯示中國的經濟總量與中國從東盟各國的進口流量呈現(xiàn)負相關性,這主要是因為隨著中國經濟的轉型升級,中國從東盟進口的初級原材料有所減少。在投資方面,本文的實證結果顯示,東盟對中國的直接投資存量能夠顯著促進我國的進口,而中國對東盟的直接投資則具有顯著的進口替代效應。引力模型的固定效應截距項顯示,東盟內部的出口貿易效應存在地區(qū)差異性,其影響從高到低依次是印度尼西亞、新加坡、馬來西亞、文萊、緬甸、泰國、柬埔寨、老撾、菲律賓和越南。

      表3 中國對東盟ODI的進口貿易效應FGLS和PCSE估計結果

      2.中國對東盟ODI的出口貿易效應

      (1)面板回歸模型檢驗。表4顯示的是中國對東盟ODI的出口效應的混合估計(POLS)、固定效應模型估計(FEM)和隨機效應模型估計(REM)的回歸結果??梢钥闯?,固定效應模型(FEM)調整后的R2為0.982 4,初步說明FEM對模型估計的可靠性較高。進一步地,進行F檢驗,計算可得F統(tǒng)計量的值為47.549,因此應當選擇建立個體固定效應模型。同樣,Hausman檢驗結果顯示P值小于0.01的顯著性水平,因此應選擇建立固定效應模型,說明東盟國家之間的出口貿易效應存在差異性。

      (2)FGLS和PCSE估計結果及分析。表4中FEM的回歸結果顯示,針對參數聯(lián)合檢驗的F值為437.684 7,表明模型總體上相當顯著,但被具體自變量的系數的t值并不顯著,說明自變量之間存在多重共線性。因此,在使用固定效應進行回歸的同時選用Cross section SUR的FGLS和PCSE的方法對其進行修正,估計結果見表5所列。

      表4 中國對東盟ODI的出口效應面板回歸模型檢驗

      由表5可以看出,固定效應模型(FEM)的FGLS估計結果與PCSE估計結果基本一致,表明固定效應模型(FEM)具有較好的穩(wěn)定性。實證結果與多數引力模型結論一致,中國對東盟各國的出口流量與雙方的經濟總量成正比,與雙方之間的距離負相關,說明雙方經濟發(fā)展水平的提高能夠顯著促進我國與東盟間的出口貿易。實證結果顯示東盟對我國的IDI存量能夠顯著促進我國對東盟國家的出口,而我國對東盟的ODI存量與出口流量則呈現(xiàn)替代關系,但FGLS估計認為這種替代關系是顯著的,而PCSE估計認為這種替代關系并不顯著,這主要是由于相較于我國對東盟的出口規(guī)模,我國對東盟的ODI規(guī)模仍然較小,所以在PCSE估計中投資與出口的替代關系表現(xiàn)并不顯著。引力模型的固定效應截距項顯示,東盟內部的出口貿易效應存在地區(qū)差異性,其影響從高到低依次是印度尼西亞、新加坡、馬來西亞、文萊、緬甸、泰國、柬埔寨、老撾、菲律賓和越南。

      表5 中國對東盟ODI的出口貿易效應FGLS和PCSE估計結果

      (二)中國對歐盟ODI的貿易效應

      1.中國對歐盟ODI的進口貿易效應

      由于研究對象的一致性和樣本數據選擇的一致性,本文中對中國對歐盟ODI貿易效應的實證分析仍然引用姜寶等(2015)[18]的相關實證分析與主要結論。

      (1)面板回歸模型檢驗。表6顯示的是中國對歐盟ODI的進口效應的混合估計(POLS)、固定效應模型估計(FEM)和隨機效應模型估計(REM)的回歸結果。根據調整后的R2可以看出,固定效應模型(FEM)的可靠性仍然較高。進一步地,進行F檢驗,計算可得F值為58.865,因此應當選擇建立個體固定效應模型。同樣,Hausman檢驗結果顯示P值小于0.01的顯著性水平,因此應選擇建立固定效應模型,說明歐盟國家之間的進口貿易效應存在差異性。

      (2)FGLS和PCSE估計結果及分析。針對樣本數據中橫截面?zhèn)€數大于時間序列個數的情況,選用Cross section weights的FGLS和PCSE的方法進行參數估計,以有效處理復雜的面板誤差結構。

      由表7可以看出,固定效應模型(FEM)的FGLS估計結果與PCSE估計結果基本一致,表明固定效應模型(FEM)具有較好的穩(wěn)定性。實證結果顯示,中國對歐盟各成員國的進口與雙方的經濟總量呈顯著正相關,與多數文獻研究結果相同;但與文獻研究相反的是,中國從歐盟各國的進口流量與雙方國家的距離顯著正相關,這主要是由于我國對歐盟的貿易主要集中在距離中國較遠的西歐發(fā)達國家。在投資方面,實證結果顯示我國對歐盟的ODI具有顯著的進口促進性。模型的固定效應截距項顯示,歐盟內部的進口貿易效應存在地區(qū)差異性,其中芬蘭、瑞典、丹麥等北歐和東歐國家進口貿易效應較高,而英國、法國、意大利、西班牙等西歐和南歐國家則具有負的進口貿易效應。

      表6 中國對歐盟ODI的進口效應面板回歸模型檢驗

      表7 中國對歐盟ODI的進口貿易效應FGLS和PCSE估計結果

      2.中國對歐盟直接投資的出口貿易效應

      (1)面板回歸模型檢驗。表8顯示的是中國對歐盟ODI的出口效應的混合估計(POLS)、固定效應模型估計(FEM)和隨機效應模型估計(REM)的回歸結果。根據調整后的R2可以看出,固定效應模型(FEM)的可靠性仍然較高。進一步地,進行F檢驗,計算可得F值為35.371,因此應當選擇建立個體固定效應模型。同樣,Hausman檢驗結果顯示P值小于0.01的顯著性水平,因此應選擇建立固定效應模型,說明歐盟國家之間的出口貿易效應存在差異。

      表8 中國對歐盟ODI的出口效應面板回歸模型檢驗

      (2)估計結果及分析。同樣,采用FGLS和PCSE的估計方法對模型的參數估計進行修正。

      由表9可以看出,固定效應模型(FEM)的FGLS估計結果與PCSE估計結果基本一致,表明固定效應模型(FEM)具有較好的穩(wěn)定性。實證結果顯示,中國對歐盟各成員國的進口與雙方的經濟總量呈顯著正相關,與多數文獻研究結果相同;但與文獻研究相反的是,中國從歐盟各國的進口流量與雙方國家的距離顯著正相關,這主要是由于我國對歐盟的貿易主要集中在距離中國較遠的西歐發(fā)達國家。在投資方面,實證結果顯示我國對歐盟的ODI具有顯著的進口促進性。模型的固定效應截距項顯示,歐盟內部的進口貿易效應存在地區(qū)差異性,其中芬蘭、瑞典、丹麥等北歐和東歐國家進口貿易效應較高,而英國、法國、意大利、西班牙等西歐和南歐國家則具有負的進口貿易效應。

      由表9可以看出,固定效應模型(FEM)的FGLS估計結果與PCSE估計結果基本一致,表明固定效應模型(FEM)具有較好的穩(wěn)定性。實證結果顯示,中國對歐盟各成員國的出口與雙方的經濟總量顯著正相關。在投資方面,歐盟對我國的IDI具有顯著的出口替代性,說明外商直接投資主要是市場導向型的。實證結果顯示中國對歐盟ODI的出口效應并不顯著,這說明我國對歐盟進行直接投資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促進出口,而是引進技術。引力模型的固定效應截距項顯示,歐盟內部的出口貿易效應存在地區(qū)差異性,其中芬蘭、瑞典、波蘭等北歐和東歐國家出口貿易效應較高,而英國、法國、意大利、西班牙等西歐和南歐國家則具有負的出口貿易效應。

      表9 中國對歐盟ODI的出口貿易效應FGLS和PCSE估計結果

      (三)結果及分析

      實證結果顯示,所有模型均為固定效應,說明東盟和歐盟內部國家之間存在貿易效應的差異性。而固定效應模型(FEM)的FGLS估計結果與PCSE估計結果基本一致,表明模型設定較為合理,回歸結果具有較好的穩(wěn)健性。其中絕大部分解釋變量對被解釋變量都具有顯著影響,具體參數估計結果見表10所列。

      表10 中國對東盟和歐盟直接投資的貿易效應參數估計結果

      綜合可以得出以下三點結論:

      第一,本研究中的投資貿易引力模型實證結論與傳統(tǒng)引力模型并不吻合。文獻中多數引力模型的都認為雙邊貿易流量與雙方經濟總量正相關,與雙方距離負相關;但本文經過FGLS和PCSE進一步驗證的投資貿易引力模型結論卻是我國從東盟的進口與中國的GDP負相關,對歐盟的進出口流量與距離正相關。究其原因:①我國從東盟的進口以資源能源為主,隨著中國經濟的轉型升級,我國對東盟國家減少了大量以資源能源為主的進口,反而向東盟國家轉移鋼鐵等部分高能耗的過剩產能;②中國對歐盟各國的進出口流量與距離正相關,則是由于中國與歐盟國家的貿易主要集中在英國、德國等距離較遠的西歐發(fā)達國家。

      第二,從我國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資(IDI)來看,東盟對我國的直接投資具有顯著的進口創(chuàng)造和出口創(chuàng)造作用,這主要是由于近年來新加坡對華直接投資占據了整個東盟對華投資的85%以上,而新加坡對華直接投資具有典型的小島清邊際產業(yè)轉移投資的特征,這種投資一方面伴隨著新加坡設備和中間產品的輸出,能夠增加中國對新加坡的進口;另一方面,在中國生產的產品大量返銷新加坡,擴大了中國對新加坡的出口。

      歐盟對我國的直接投資與進出口貿易呈顯著的負相關關系,說明歐盟對華直接投資主要是面向中國13億人口的大市場,而不是建立出口加工基地,也沒有帶動技術、設備和高端產品的進口,其原因有以下三點:一是隨著歐美發(fā)達國家的不斷萎縮,歐盟大型跨國企業(yè)逐漸將銷售重點轉移到中國等新興國家市場;二是隨著中國資源和勞動力比較優(yōu)勢的逐漸喪失,發(fā)達國家大型跨國企業(yè)將在華的加工組裝工廠轉移到了生產要素更為廉價的國家和地區(qū);三是經過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的技術積累,中國企業(yè)的技術水平不斷提高,中國的產業(yè)結構不斷升級,“引進來”的標準化技術已經不能滿足中國經濟轉型發(fā)展的需要,中國亟需轉變“用市場換技術”發(fā)展思路,謀求新的發(fā)展戰(zhàn)略。

      第三,從我國的對外直接投資(ODI)來看,我國對東盟的ODI與進出口貿易之間具有顯著的替代性,實證結果驗證了前面所提出的研究假設1,說明我國對東盟的直接投資并不是單純尋求穩(wěn)定的資源能源進口,也不是單純轉移邊際產業(yè)的日本式直接投資,而是效率和市場尋求的復合型投資。

      我國對歐盟ODI主要影響進口貿易,具有顯著的進口促進作用,而對我國的出口并沒有顯著影響,實證結果驗證了所提出的研究假設2,表明中國對歐盟ODI已表現(xiàn)出以獲取品牌、技術和渠道等戰(zhàn)略資產的垂直型ODI特征,見表11所列。

      表11 研究假設回歸結果

      實證分析顯示中國對東盟ODI并不具有進口促進效應,對歐盟ODI也不具有顯著的出口促進效應,通過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技術積累,中國引進技術的溢出邊際效應逐漸遞減,當前我國ODI的主要目的已不再是尋求供應鏈的穩(wěn)定,保障原料進口和促進產品出口,而是改變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地位,推動中國在更大范圍、更深層次和更高水平上參與國際分工,這種對外直接投資的新常態(tài)將會對中國的貿易收支平衡產生積極的影響。

      六、結論與建議

      (一)主要結論

      經濟發(fā)展新常態(tài)背景下,我國在全球供應鏈上的戰(zhàn)略地位也在悄然轉變。本文通過對于我國對東盟和歐盟ODI的貿易效應進行定性定量分析,實證結論表明,我國對東盟的ODI與進出口貿易之間具有顯著的替代性,是一種效率和市場尋求的復合型投資,東盟國家逐漸成為我國供應鏈下游的重要銷售市場;而我國對歐盟的ODI與進口貿易之間具有顯著的互補性,對我國的出口則沒有顯著影響,主要表現(xiàn)為以獲取品牌、技術和渠道等戰(zhàn)略資產的垂直型ODI,歐盟國家逐漸成為我國供應鏈上游的技術提供方。當前我國企業(yè)ODI的主要目的已不再是保障從東盟原料進口和促進向歐盟出口,正逐漸體現(xiàn)出我國“走出去”戰(zhàn)略發(fā)展的新常態(tài),這種新常態(tài)將會對中國的貿易收支平衡產生積極的影響。

      (二)相關建議

      基于這種新常態(tài),本文根據區(qū)域差異提出調整我國“走出去”戰(zhàn)略的相關策略建議。

      1.鼓勵中小企業(yè)對東盟投資,建立健全“走出去”政策體系

      根據實證檢驗結果,我國對以東盟為代表的發(fā)展中國家的ODI主要戰(zhàn)略目的是尋求資源保障和拓展新興市場,進而實現(xiàn)貿易平衡。根據小島清的比較優(yōu)勢理論,在這種轉移國內過剩產能的ODI中,中小企業(yè)較之于大企業(yè)更具有“邊際性”。而威爾斯的小規(guī)模技術理論和拉奧的技術地方化理論也認為,發(fā)展中國家中小企業(yè)更具技術靈活性,更能適應東道國環(huán)境,在海外發(fā)展中國家市場擁有獨特的競爭優(yōu)勢和良好的發(fā)展?jié)摿?。近年來我國的中小企業(yè)發(fā)展迅速,在經濟和社會發(fā)展中發(fā)揮著越發(fā)重要的作用,但是隨著我國資源和勞動力比較優(yōu)勢的逐步喪失,我國中小企業(yè)生產成本大幅提高,國內市場競爭日趨激烈。而東盟等發(fā)展中國家則擁有廉價的生產要素和旺盛的市場需求。我國中小企業(yè)亟需通過ODI轉移國內過剩產能,拓展發(fā)展空間。因此,應逐步建立健全支持中小企業(yè)“走出去”的政策體系:一是保障中小企業(yè)在財政支持、項目審批、融資信貸、外匯管理、稅收減免、出入境管理等方面享受公平待遇;二是為中小企業(yè)ODI提供信息和咨詢服務,由于中小企業(yè)缺乏雄厚的資金實力,獲取東道國信息的能力較弱,政府職能部門應積極構建中小企業(yè)“走出去”公共信息服務平臺,定期提供東道國政治、經濟、法律、文化等方面的信息,協(xié)助企業(yè)進行ODI項目的可行性分析,幫助企業(yè)打入海外市場。

      2.鼓勵從“用市場換技術”向“用投資換技術”轉變

      由于“引進來”的技術已經不能夠滿足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發(fā)展需要,中國對發(fā)達國家的“走出去”戰(zhàn)略亟需從“用市場換技術”向“用投資換技術”轉變,因而,中國對以歐盟為代表的發(fā)達國家ODI主要戰(zhàn)略目的成為獲取品牌、技術的戰(zhàn)略資產尋求,這種投資同樣也將促進雙邊貿易的平衡發(fā)展。根據技術創(chuàng)新和產業(yè)升級理論,發(fā)展中國家技術水平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提高與對外直接投資的增長密切相關。近年來,我國政府高度重視自主創(chuàng)新,力爭使中國在2020年進入創(chuàng)新型國家行列,其中通過ODI主動獲取核心技術、迅速實現(xiàn)技術積累、加快自主創(chuàng)新則是重要途徑之一。在目前我國知識資源較為有限的情況下,單純依靠企業(yè)個體的力量,難以在短時間內實現(xiàn)重大技術突破。因此,政府應當大力支持我國企業(yè)進行戰(zhàn)略資產尋求型的“走出去”,充分發(fā)揮總攬全局協(xié)調各方的作用,制定“用投資換技術”的總體規(guī)劃和重點扶持項目名單,以企業(yè)為中心,構建“產學研”合作平臺,組建精英團隊和高端產品平臺,快速實行技術升級和產業(yè)化,助力創(chuàng)新型國家的建設。

      [1]Mundell R A.International Trade and Factor Mobility[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57,47(3):321-335.

      [2]Horst T.The Industrial Composition of US Exports and Sub?sidiary Sales to the Canadian Market[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2,62(1):37-45.

      [3]Belderbosa R,Sleuwaegen L.Tariff Jumping DFI and Ex?port Substitution:Japanese Electronics Firms in Europ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1998,16(5):601-638.

      [4]Blonigen B A.In Search of Substitution Between Foreign Production and Export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1,53(1):81-104.

      [5]Mitze T,Alecke B,Untiedt G.Trade-FDI Linkages in a Si?multaneous Equations System of Gravity Models for German Regional Data[J].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10,122:121-162.

      [6]Kojima K.The Flying Geese Model of Asian Economic De?velopment:Origin,Theoretical E8xtensions,and Regional Policy Implications[J].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2000,11(4):375-401.

      [7]Markusen J R,Venables A J,Konan D E,et al.A Unified Treatment of Horizontal Direct Investment,Vertical Direct Investment,and the Pattern of Trade in Goods and Services[C].Cambridge: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Inc,1996.

      [8]Head K,Ries J.Overseas investment and firm exports[J].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1,9(1):108-122.

      [9]Wells L T.Third World Multinationals:The Rise of Foreign Investments from Developing Countries[M].Cambridge:MIT Press Books,1983.

      [10]Lall S.The New Multinationals:The Spread of Third World Enterprises[M].Chichester:John Wiley&Ltd,1983.

      [11]Cantell J,Tolentino P E.Technological accumulation and third world multinationals[R].Reading:University of Reading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Discussion Paper,1990.

      [12]Lin A.Trade Effects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Evi?dence for Taiwan with Four ASEAN Countries[J].Review of World Economics,1995,131(4):737-747

      [13]Seo J S,Suh C.An Analysis of Home Country Trade Ef?fects of 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The Korean Experience with ASEAN,1987-2002[J].ASEAN Econom?ic Bulletin,2006,23(2):160-170.

      [14]Ellingsen G,Likumahuwa W,Nunnenkamp P.Outward FDI by Singapore:a Different Animal?[J].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2006,15(2):1-40.

      [15]Goh S K,Wong K N,Tham S Y.Trade Linkages of Inward and Outward FDI:Evidence from Malaysia[J].Economic Modelling,2013,35:224-230.

      [16]柴慶春,胡添雨.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貿易效應研究——基于對東盟和歐盟投資的差異性的考察[J].世界經濟研究,2012(6):64-69.

      [17]鄭磊,劉亞娟.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貿易效應研究:基于對北美自貿區(qū)、歐盟、東盟投資的比較分析[J].數學的實踐與認識,2014,44(16):22-30.

      [18]姜寶,邢曉丹,李劍.“走出去”戰(zhàn)略下中國對歐盟逆向投資的貿易效應研究——基于FGLS和PCSE修正的面板數據模型[J].國際貿易問題,2015(9):167-176.

      [責任編輯:余志虎]

      The New Normal of Chinese“Go Global”Strateg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lobal Supply Chain

      LI Jian1,JIANG Bao1,XING Xiao-dan2
      (1.College of Economics,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Qingdao 266100,China;2.Shandong Branch of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Bank of China,Jinan 250001,China)

      With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stepping into the new normal phase,China’s foreign trad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bound to enter the new normal.In orderto analyze the strategic shift of China’s ODI position on the global supply chain,this paper makes an 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trade effects of China’s ODI to ASEAN and EU,through build?ing two-way investment and trade gravity model,selecting the panel data of China-EU and China-ASEAN from 2003 to 2013.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China’s ODI to ASEAN i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both export and import;whereas China’s ODI to EU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import but has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export.According to the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the ASEAN countries from resource provider in the upstream of supply chain into the major market in the downstream of supply chain;whereas EU countries,the important export market of China,is gradually becoming Chi?na’s technology provider in the upstream of supply chain.Accordingly,the paper puts forth the relevant suggestions on adjust?ing Chinese“going global”strategy based on the regional difference.

      “Go Global”strategy;ODI trade effect;Sino-ASEAN;Sino-EU

      F125;F752

      A

      1007-5097(2016)11-0038-09

      10.3969/j.issn.1007-5097.2016.11.006

      2016-03-07

      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專項資金項目(201413072);國家軟科學計劃項目(2009GXQ6D171)

      李劍(1979-),男,山東青島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國際經濟與貿易;姜寶(1976-),女,山東青島人,副教授,博士,通訊作者,研究方向:國際貿易與物流;邢曉丹(1993-),女,山東濟南人,碩士,研究方向:國際經濟與貿易。

      猜你喜歡
      走出去面板進口
      面板燈設計開發(fā)與應用
      MasterCAM在面板類零件造型及加工中的應用
      模具制造(2019年4期)2019-06-24 03:36:50
      Photoshop CC圖庫面板的正確打開方法
      數據進口
      汽車縱橫(2017年3期)2017-03-18 11:21:22
      數據—進口
      汽車縱橫(2016年9期)2016-10-27 12:48:07
      數據 進口
      汽車縱橫(2016年8期)2016-09-24 15:39:05
      把“進口門到門”做到極致
      高世代TFT-LCD面板生產線的產能評估
      云安县| 江陵县| 永清县| 巴彦淖尔市| 鄯善县| 兴仁县| 日照市| 汉寿县| 淮北市| 孟连| 金坛市| 罗源县| 喜德县| 宣化县| 高碑店市| 绍兴县| 即墨市| 莱芜市| 喜德县| 大荔县| 从化市| 新建县| 开封县| 普安县| 揭阳市| 克拉玛依市| 吉隆县| 始兴县| 凤台县| 沁阳市| 普兰县| 白水县| 忻城县| 贺州市| 康平县| 阿拉尔市| 民县| 三明市| 蒲江县| 洛浦县| 临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