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實習記者 浮琪琪
拿什么來懂你,我的95后弟弟?
文-本刊實習記者 浮琪琪
都說三歲一代溝,弟弟是96年生,我比弟弟大四歲,之間不止隔著一個代溝。
在彼此眼里,對方都如同不可理解的另類生物,不明白對方到底在想什么。
每當我擺出暢談一回合的架勢,弟弟總是拗著頭一副小大人口吻,“姐,你不懂我!”
“你弟要退學了。”老媽語氣平靜。隔著細長的電話線,我感到絲絲恐慌正在蔓延。平時話最多的老爸沒有出聲,應是反射弧還沒走到頭兒。愣了愣,我才想到已經(jīng)許久沒聯(lián)系小弟,撥下一串數(shù)字,那頭是“”您撥打的用戶無法接通,請稍后再撥……”
撥拉到微信列表底端,戳開小弟微信,他又換了新頭像,一個灰白頭發(fā)的美國搖滾歌手。昵稱沒變化仍是Steve,也是小弟的英文名字,取自他崇拜的蘋果教父SteveJobs。弟弟是1996年生,這一年喬布斯華麗歸來,拯救蘋果危機,奠定其最高地位。小弟為這種巧合興奮不已,似乎覺得因此和偶像多了種莫名聯(lián)系。他不喜歡我們叫他真名,覺得簡直俗氣,要求我們稱呼他Steve。
我故作輕松,發(fā)了幾個語音過去詢問究竟,打開消息聲音,開始等待。比我小四歲,和絕大多數(shù)中國學生一樣,小弟闖過高考,終于入讀在大家眼里還不錯的學校。正是年少可為,肆意享受黃金歲月的時候,怎么會突生退學念頭呢?回想這20年來,他一步步完成自我成長,我對他的認識也不斷更迭變化。
一直以來,我認為小弟是個十足的95后。像大多數(shù)人一樣,我對95后有很多刻板印象,給這個群體打上虛榮現(xiàn)實、自我反叛、淺薄無知的標簽。作為家里的小兒子,弟弟自小深受爸媽寵愛。小時候,家里條件并不十分寬裕,但每次弟弟想吃什么,想要什么,爸媽都毫不猶豫買買買。為了讓小弟安心學習,媽媽全面承包了他的后勤工作,不惜租房陪讀,以至于弟弟直到上大學仍不會做家務,不清楚自己穿多大碼的衣服和鞋子。
除了學習,小弟不用考慮任何別的事情。他長成了同學眼里的大學霸,這讓爸媽很是自豪。不知是作為學習激勵,還是出于對小兒子敏感虛榮心的察覺,爸媽的物質供給也逐漸提高了檔次,弟弟也習慣并喜歡上了名牌加身,潛在的虛榮心更肆無忌憚地瘋長起來。在爸媽緊密周全的照顧下,小弟自小安靜文弱,順從聽話,人緣很好,幾乎不曾與人產(chǎn)生分歧。至今還記得,小時候我為了阻止他打游戲,當面粗暴掰斷了游戲把柄,他也只是默默走開不說一句話。作為姐姐,全程參與并見證弟弟的成長,一直以來我自認為很是懂他。安靜溫和,陽光溫暖,努力刻苦,但又缺乏主見、虛榮自我、棱角不明,這是我對他的整體印象。在我眼里,小弟成績好并不意味著他有獨立自主的思想。爸媽給予了他過多的寵溺,我也習慣將他看成長不大的小孩子。
如今這個稚嫩的小孩子竟然要退學?我開始胡亂猜測原因,是對學校不滿意?三年前的擇校是弟弟首次和爸媽發(fā)生分歧。那個高考后的夏天,擺在他面前的,一個是名校的非王牌專業(yè),一個是重點學校的王牌專業(yè)。爸媽傾向名牌學校,弟弟傾向王牌專業(yè),猶豫不決中,爸爸只是淡淡一問“如果你同學問你最后去了哪里,你是要說去XX大學嗎?”最后一點虛榮心扭轉了局面,弟弟最終還是順著爸媽意愿就讀名校。
那是因為對專業(yè)的不滿?但是弟弟早就自行轉專業(yè)了呀!還記得那天爸媽的歡天喜地,只是因為弟弟成功轉到了學校最好的計算機專業(yè)。令我吃驚的是,弟弟之前從沒透露出任何轉專業(yè)的消息,況且這兩個專業(yè)又相差不小,他在課下自學、考試,直到轉系成功才告知我們。震驚之余,我不自覺地開始懷疑,我記憶中那柔弱幼稚的形象是否真的是他?為了能更多地了解他,我裝作隨意的樣子添加了弟弟微信,以觀察他每天都在關注些什么,思考些什么?然而卻發(fā)現(xiàn),弟弟對我設置了朋友圈權限,我無法走近他的生活。直到這幾天他突然又拋出要退學的大新聞,全家日子被攪得天翻地覆。
手機叮咚作響,我的胡亂猜測被打斷。弟弟回了簡短的幾個字,“爸媽不懂我,你也不懂我!”我竟無言以對,是的,92年的我完全不了解95后的弟弟到底在想什么。我自以為已經(jīng)把握他了,重新發(fā)現(xiàn)他了,可現(xiàn)在卻被告知,我從未真正懂他。
如果我更細心敏感一點,我應該注意到他其實有很多與眾不同的地方。小弟對個人空間很是在意,有專屬于自己的房間,不喜歡媽媽出入整理。每次回家他大多自個兒悶在房間里敲打電腦,為此我還嘲笑他是“宅男”。直到意外發(fā)現(xiàn),原來弟弟在創(chuàng)作長篇小說,并在一個文學論壇長期連載。
我偷偷注冊了賬號,開始在弟弟寫作的論壇上潛水,裝作讀者看他的文章、評論,向他私信請教問題,交流看法。網(wǎng)絡寫作中的弟弟,儼然是另一個陌生形象。我眼里幼稚自我的小孩子,原來熱愛計算機,自學敲代碼,閱讀量驚人,創(chuàng)作連載小說。我眼里虛榮自我的95后,竟又像是一個理想主義者,覺得自我與眾不同,憤世嫉俗,追求個性,而又渴望獲得關注和認同感,敏感又自尊,無法忍受孤獨和誤解。
從未想過,只比弟弟大四歲的我要偽裝起來,才能更接近更真實的他。所謂三歲一代溝,正如弟弟所說,我真的不懂他!我慣于貼標簽,局限在社會對95后的刻板印象里,卻忽視了每個95后都是獨立存在的生命個體,遠遠比一堆標簽的聚合物更鮮活更深刻。也許我應該感謝這次“退學風波”,不然我還呆呆地站在鴻溝那頭,自以為很了解小弟,卻和他越走越遠。
思慮半天,我打出了簡短一行字,“如果這是你審慎思考決定的,那就放手去做吧?!奔词宫F(xiàn)在,我也沒有自信說我懂他,畢竟不同代際間的差異切實存在。不過我開始相信,沒有什么屏障是不可跨越的,沒有什么人是完全不可理解、不可懂得的,假如你真的努力去接近、去嘗試了解。
所謂姐弟一場,今生有緣分在彼此生命中停留,之后也必然將在不同的人生軌跡上漸行漸遠。目送他獨自遠方前行,雖說不必追,也追不上,但假如有幸能共享生命中那份懂得,這就足夠了。
責任編輯:董鐵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