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南川,朱 渝(重慶市第七人民醫(yī)院400054)
某二甲醫(yī)院2014年住院死亡病例統(tǒng)計
蔡南川,朱渝
(重慶市第七人民醫(yī)院400054)
目的統(tǒng)計分析某二甲醫(yī)院2014年住院死亡病例情況,以改進醫(yī)院管理、提高醫(yī)療質量。方法根據該院2014年住院病案首頁數據庫信息,以第一診斷為死因進行分類,按照國際疾病分類(ICD-10)標準進行統(tǒng)計分析。結果該院2014年住院患者病死率(1.14%)高于衛(wèi)生計生委對二甲醫(yī)院的要求(0.4%);引起死亡的前五種疾病分別是腦血管疾?。?4例)、惡性腫瘤(48例)、呼吸系統(tǒng)疾?。?5例)、心臟?。?7例)、創(chuàng)傷或中毒(11例);死亡病例疾病原因分布基本符合2013年度我國死亡疾病分布,死亡病例類型分布反映了該院對危重患者的救治情況;重癥監(jiān)護病房(ICU)、普通病房死亡病例分布反映出該院危重癥救治資源使用情況。結論該院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采取各方面措施逐步完善管理措施,降低驟發(fā)危重型患者的病死率,提高醫(yī)療質量,保證患者安全。
死亡原因;醫(yī)院死亡率;醫(yī)院管理;住院病人;國際疾病分類法
死亡是疾病最壞的轉歸,通過對醫(yī)療機構死亡病例進行統(tǒng)計、分析所得數據,有助于了解住院患者死亡分布情況及趨勢,可以反映該醫(yī)療機構在組織架構、管理制度、醫(yī)療質量及患者安全等多方面情況[1-3]。本文收集某二甲醫(yī)院2014年死亡病例,從多方面進行歸納總結,得出相應數據,并對這些體現醫(yī)院綜合情況的最原始、最基礎、最重要的數據進行相關分析,找到存在的隱患及問題,持續(xù)改進完善管理機制,優(yōu)化管理流程,提高醫(yī)療質量,保證患者安全。
1.1調查對象2014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本院234例住院死亡病例。
1.2方法根據住院病案首頁數據庫信息,以第一診斷為死因進行分類,按照國際疾病分類(ICD-10)標準進行統(tǒng)計。
1.2.12013年我國死亡疾病分布情況2013年我國死亡疾病分布情況:腦血管病22.63%、惡性腫瘤22.17%、心臟病16.77%、呼吸系統(tǒng)疾病14.09%、損傷或中毒6.18%。
1.2.2死亡患者年齡和疾病情況分類
1.2.2.1年齡分類以我國退休年齡和人均壽命為參考,將死亡病例按年齡分為60歲以下,60~75歲,75歲以上3個年齡段。
1.2.2.2疾病分類按疾病特點及病情嚴重程度將死亡病例分為以下3類。(1)臨終關懷型:患者診斷明確,病情危重,全身情況差,疾病已無好轉可能,治療目的僅為保證生命體征平穩(wěn),延續(xù)生命。惡性腫瘤,重度心、肺、肝、腎功能衰竭,高齡伴全身情況差等均歸為此類。(2)慢性/復發(fā)重癥型:患者疾病以往已診斷明確,并多次以疾病住院治療,病情嚴重,疾病已無治愈可能,全身情況可,治療目的是緩解癥狀,提高生活質量。各種慢性進行性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OPD)、冠心病、糖尿病等。(3)驟發(fā)危重型:突然發(fā)病,診斷可能不明確,疾病可以治愈,病前全身情況尚好,治療目的是挽救生命,減少并發(fā)癥,避免功能障礙,各種急性創(chuàng)傷、急性腦卒中、急性心肌梗死、農藥中毒等。
1.3統(tǒng)計學處理采用Excel 2003進行數據錄入,應用SPSS16.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據統(tǒng)計學描述與分析。
2.1病死率在統(tǒng)計期內,本院住院患者共死亡234例,同期住院患者20 603例,病死率為1.14%(衛(wèi)生計生委對二甲醫(yī)院的要求為0.4%)。
2.2死因順位及分布引起死亡的前五種疾病分別是腦血管疾?。?4例)、惡性腫瘤(48例)、呼吸系統(tǒng)疾?。?5例)、心臟?。?7例)、創(chuàng)傷或中毒(11例)。本院死亡病例疾病原因分布基本符合2013年我國死亡疾病分布。見表1。
表1 死因順位及分布(n=234)
2.3死亡患者年齡和疾病情況分類
2.3.1死亡患者年齡和死亡情況分類2014年本院死亡病例以臨終關懷型和慢性/復發(fā)重癥型居多,見表2。
表2 死亡類型分布(n)
2.3.2死亡病例分型2014年本院死亡病例共分為9型,以A、B、C、D、E、F、G、H、I標記,死亡病例分型分布情況見表3。
表3 死亡病例分型分布(n)
2.4死亡病例的死亡地點分布重癥醫(yī)學科專門負責收治全院的危重患者,2014年本院234例死亡病例中,死亡地點為普通病房192例(占82.1%),為ICU 42例(占17.9%)。2014年本院ICU死亡病例分布見表4。
表4 ICU死亡病例分布(n)
2.53種類型死亡病例分布2014年本院“臨終關懷型”、“慢性/復發(fā)重癥型”、“驟發(fā)危重型”3種類型死亡病例在普通病房和ICU的分布見表5。
表5 3種死亡病例分布[n(%)]
3.1病死率本院住院患者共死亡234例,病死率(1.14%)相對于衛(wèi)生計生委的標準(0.4%)偏高,說明本院作為二級甲等綜合醫(yī)院的基礎醫(yī)療質量和二甲標準還是有一定差距。因此,本院的管理、運行機制在對醫(yī)療質量與患者安全的保證上還需要持續(xù)改進[4-6]。
3.2死因本院死亡病例以慢性心肺疾病為主,隨著醫(yī)療技術的發(fā)展,護理質量的提高,患者生活質量不斷改善,其死亡年齡也在不斷延后。在死亡病例的分型分布中,惡性腫瘤主要為臨床關懷型(A、B、C型),各型病例數差別不大。腦血管疾病主要為驟發(fā)危重型,G型和H型死亡病例較多,提示此類疾病發(fā)生年齡較慢性心肺疾病偏小。本研究中,2014年死亡病例中急性創(chuàng)傷9例,中毒2例,共占4.70%(11/234),低于2013年的6.18%標準,可能因為本院院前急救和急診科能力較差,導致患者在真正住院診療之前就已經死亡,致使信息未進入住院系統(tǒng)而導致的統(tǒng)計誤差;因病情進展稍緩的腦卒中患者多數進入了住院系統(tǒng)進行救治,其絕對數量也較多。
本院ICU收治的患者是以有治療價值和治療效果的患者為主,尤其是驟發(fā)危重型,占40.00%,說明本院的ICU急危重癥患者的救治功能還是得到了很好的發(fā)揮,體現了ICU在本院危重患者救治體系中的重要地位。
3.3醫(yī)院管理、醫(yī)療質量及安全持續(xù)改進死亡病例的九大類型,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本院危重患者的分類情況。在控制醫(yī)療質量、保證患者安全方面,應注重E型和F型患者(99例,42.31%)的診治,這2種類型患者是醫(yī)院危重癥患者群的主體,對其診治體現了醫(yī)院包括醫(yī)療、護理、設備、后勤的綜合水準[7-9],對于此類型患者,三級醫(yī)生查房制度、疑難病例討論制度、會診制度、危急值制度等18個醫(yī)療核心制度必須不折不扣的執(zhí)行。而對G型和H型患者的診治水平,則是一個醫(yī)院急救能力的體現。本院目前在急診急救能力上確實存在相當大的不足,主要還是由于硬件和人力資源方面的原因,想在短時間內從根本上扭轉的難度較大。目前正在努力改善房屋條件和增添儀器設備,加大急救人才引進力度,并整合全院資源,制訂適合本院實際情況的急診急救流程和綠色通道,盡全力保障急診危重癥患者安全。在防范醫(yī)療糾紛,控制醫(yī)療風險方面,就必須重視D、E、G型和H型患者,特別是G型患者,年齡較輕,家屬對治療結果預期很強烈,但此類患者常常發(fā)病突然,明確診斷常需要一些時間,這就要求醫(yī)院遇到此類型的患者一定要做到有效的醫(yī)患溝通,詳盡的病情告知,治療、搶救措施的及時性和多樣性、密切的病情觀察等。而對于A、B、C型患者,由于在醫(yī)療上已無特殊有效療法,則重點在于護理質量和對患者及家屬的關懷上,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使患者及家屬感受到本院醫(yī)務人員尊重生命、全心全意為患者健康服務的文化傳統(tǒng),產生良好的社會效應,贏得良好的口碑[10-12]。
本院ICU經裝修后,硬件設施較前得到一定提高,但病房醫(yī)護人員仍嚴重不足(醫(yī)護人員與床位比例遠未達到二甲標準),絕大部分時間都在超負荷工作,承擔艱巨和繁重的危重患者醫(yī)療救治任務,尤其對于G型和H型患者,可能存在較大的醫(yī)療安全隱患,應當引起醫(yī)院管理部門的高度重視,將解決ICU醫(yī)護人員問題放在首要地位。就整體來說,在ICU死亡的病例僅占本院死亡病例的17.9%,在本院各臨床科室并未設立自己的監(jiān)護病房的情況下,這個比例還是偏低,應在醫(yī)院管理層面上制訂一定措施,鼓勵急危重癥患者進入ICU進行治療。
本院對急危重癥患者的診治存在一些隱患,主要體現在急診科某些急救功能缺失,ICU醫(yī)護人員超過負荷工作,入住ICU的急危重癥患者比例偏低。這些急危重癥患者救治的關鍵環(huán)節(jié)需要根據實際情況,綜合采取各方面措施逐步完善,提高慢性/復發(fā)重癥型患者的好轉率,降低驟發(fā)危重型患者的病死率,以持續(xù)提高本院的醫(yī)療質量,保證患者安全。
綜上所述,本文從死亡患者年齡段、疾病分型及死亡地點等幾個方面對死亡病例進行總結、分析,以期可以反映出醫(yī)院管理,醫(yī)療質量和保障患者安全等各方面的情況,為持續(xù)改進醫(yī)院工作提供重要、客觀依據。由于本研究受限于病例樣本量偏少、時間段偏短及作者選取樣本的醫(yī)院存在一定特殊性(處于直轄市且周邊有十數家三甲醫(yī)院),因而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的邏輯性也許并不普遍適合其他醫(yī)療機構,但如何收集、分析、評估,利用死亡病例所得到的數據,使其成為醫(yī)療質量和患者安全的評價標準,成為醫(yī)院風險管理的有力工具,應成為今后研究的目標和方向。
[1]蘇茹,陳曉霞.2007-2011年我院住院病人疾病構成統(tǒng)計分析[J].中國醫(yī)院統(tǒng)計,2012,19(4):315-316.
[2]劉美娜,陳銀蘋,張秋菊,等.循環(huán)系統(tǒng)疾病的健康生命年損失研究[J].中國醫(yī)院統(tǒng)計,2009,16(1):5-7.
[3]范曉欣,于洋.2001-2009年出院死亡患者統(tǒng)計分析[J].中國醫(yī)院統(tǒng)計,2011,18(3):264-266.
[4]黃飛躍.湖南省安化縣居民死亡原因分析[J].實用預防醫(yī)學,2011,18(8):1444-1445.
[5]吳臻.2004-2009年某院住院病人死亡原因分析[J].中國病案,2011,12(4):56.
[6]吳群召,王旭輝,羅東旭,等.308例死亡疾病譜統(tǒng)計分析[J].臨床醫(yī)學,2013,10(33):23-25.
[7]朱自江,陳學忠,陳應泰,等.食管癌患者術后一年非腫瘤原因死亡分析[J].中國胸心血管外科臨床雜志,2011,18(1):86-87.
[8]王宏,王斌.2001-2010年住院死亡病例分析[J].中國中醫(y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2,10(5):123-124.
[9]羅學斌.急診科引發(fā)醫(yī)療糾紛的猝死分析[J].職業(yè)衛(wèi)生與預防,2012,27(3):166-169.
[10]林愛華,姚霞,馮伯榮,等.三亞市老年住院患者死亡病因分析[J].海南醫(yī)學,2013,24(18):2747-2749.
[11]曹軼,李哲.2001年-2008年老年住院死亡病例分析[J].中國病案,2010,11(4):30-31.
[12]龐輝,盧建軍,龍思哲.2776例住院死亡病例統(tǒng)計分析[J].中國病案,2010,11(10):33-34.
Statistics on death cases in grade 2A hospital during 2014
Cai Nanchuan,Zhu Yu(Chongqing Municipal Seventh Peoples Hospital 400054,China)
ObjectiveTo conduct the statistics on the inpatients death situation in a grade 2A hospital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hospital management and increase the medical quality.MethodsThe death inpatients were classified with the first diagnosis as the death cause according to the information in the home page data information of inpatients medical records during 2014.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was performed according to the standard of the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ICD-10).ResultsThe inpatients mortality rate in our hospital was 1.14%during 2014,which was higher than the requirement(0.4%)of the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on the grade 2A hospital;the top 5 diseases causing death were 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 (54 cases),malignant tumor(48 cases),respiratory system disease(45 cases),heart disease(17 cases)and trauma or poisoning (11 cases);the disease causes distribution of death cases basically conformed to the death diseases distribution in our country during 2013,the death types distribution reflected the rescue and treatment situation in this hospital;the death cases distribution in ICU and general wards reflected the use situation of critical illness rescue and treatment resource.ConclusionThe hospital need to adopt all aspects of measures for gradually perfecting the management measures,reducing the mortality rate in the patients with suddenly critical illness,increasing the medical quality and ensuring the patient′s safety.
Cause of death;Hospital mortality;Hospital administration;Inpatients;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10.3969/j.issn.1009-5519.2016.07.010
A
1009-5519(2016)07-0990-03
蔡南川(1977-),主治醫(yī)師,主要從事醫(yī)療質量控制工作。
(2015-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