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顯斌
在1453年,朝鮮發(fā)生了一場兵變,被稱為韓版“靖難之役”,即“癸酉靖難”。這次兵變之成功、殺戮之殘忍和朱棣的靖難之役有過之而無不及。最為相似的是,兩場兵變都有前臺指揮和幕后操盤手:前臺指揮,一個是明成祖朱棣,一個是朝鮮世祖,幕后操盤手,一個是道衍(姚廣孝),一個是韓明澮。
道衍是個野心家,他知道朱棣早就對皇位虎視眈眈,只等侄兒建文帝登基就要造反,便前去投靠,成為朱棣的心腹謀士。韓明澮和道衍一樣,剛開始也不得意,雖然出身官二代,韓老爹是大官,韓明澮卻沒沾著多少光。他有一肚子縱橫術(shù),可當(dāng)時剛登基的小皇帝端宗不搭理他——人家有輔佐大臣,是當(dāng)時的一批名臣名將。
韓明澮想,你不用我,我就讓你下崗??墒牵尪俗谙聧?,必須有一個野心家出頭。韓明澮瞪大眼睛,在李家班里仔細掃描,看見首陽大君(即后來的朝鮮世祖),嘿嘿樂了:首陽大君很有威望;年輕時聽人說到弓馬騎射的事,就經(jīng)常隨身帶著弓箭,是個愛顯擺的家伙;又是世宗的第二子,眼睛早就盯著王位了,他小侄子端宗登基,他能服氣嗎?
不過,韓明澮和首陽大君素未謀面,沒有自薦的契機,韓明澮就先去拜訪了首陽大君的一個鐵哥們兒。韓明澮自告奮勇道:首陽大君不是對王位有想法嗎,我可以幫他圓夢!那鐵哥們兒知道韓明澮智商超高,首陽大君要成大事,必須靠這個人,就向首陽大君推薦了韓明澮,并點評說,韓明澮眉毛一皺就能想出一個辦法,“真乃國士無雙”,首陽大君一聽,當(dāng)然熱烈歡迎。
韓明澮和首陽大君結(jié)成造反團伙后,第一件事就是告訴首陽大君:要成事,只要聽我的就行了,簡直是手到擒來,實在不需學(xué)當(dāng)年明朝的靖難之役——那多麻煩啊。首陽大君非常吃驚,忙問他有什么辦法。韓明澮詳細解釋:不要離開京城,要暗地里培養(yǎng)死士,到時突然發(fā)難,誅殺輔政大臣,挾國王以令大臣,然后一腳將國王踢開,自己就是國王了。
這兩人的際遇有點兒如朱棣、道衍一般,第一次見面,一顆種子就在首陽大君心里種下,生根發(fā)芽,最終開出一個碩果。這個碩果就是朝鮮國王的寶座。因此,朝鮮史書明確指出:“靖難之策,始于明澮?!?/p>
當(dāng)初明朝明文規(guī)定,王爺不許有自己的軍隊,只許有800名侍衛(wèi)。建文認(rèn)為只憑這800人,諒老叔也不敢造反。他沒想到,這800人一旦鍛煉好了,將來起兵就成了800名將軍,能率領(lǐng)千軍萬馬。果然,后來朱棣的靖難將軍大多出自這800人中。而這造反的資本正來自道衍的建議。
和道衍一樣,韓明澮也為首陽大君積極出謀劃策,網(wǎng)羅力量。當(dāng)時的朝鮮宗室也是不許帶兵的,私兵也收歸中央??墒琼n明澮作為讀書人,卻積極和一群江湖高手來往,稱兄道弟,歃血為盟,然后就把這些武林高手介紹給了首陽大君。首陽大君不滿:我又不是黑幫老大,也不想建立五岳聯(lián)盟干左冷禪那一行,要這些江湖殺手干什么?
韓明澮呵呵一笑:世道變了,文人沒有用武之地,必須有武士才能改天換地。他告訴首陽大君,沒有這些江湖人,咱們將來的奇襲是很難成功的,因為朝廷里那些人一個個都是玩筆桿子的,而政權(quán)是從刀槍里出來的。首陽大君一聽,連連點頭,要得,要得。
于是,首陽大君府里收留了三十多個黑道人物。這三十多人后來在兵變中都充當(dāng)了殺手角色,走在了戰(zhàn)爭的最前列。
和當(dāng)初韓明澮的許諾一樣,首陽大君登上皇位要遠比朱棣容易,沒有什么九死一生的險境,可這也是經(jīng)歷了一場流血殺伐才得來的。經(jīng)過韓明澮的周密策劃,首陽大君決定突然起兵。那天,韓明澮那些鐵血殺手團的哥們兒扮成首陽大君的仆人,隨著首陽大君一起去拜訪端宗的輔佐大臣金宗瑞。金宗瑞是個猛人,朝鮮人稱他為“大老虎”。
聽說首陽大君來訪,金宗瑞當(dāng)然不敢怠慢,親自出來迎接。兩人談天說地,直到天色已晚,首陽大君忽然笑呵呵地對手下人一撇嘴道:這個老家伙想謀反,滅了他。殺手們一聽,立刻撲了上來。金家有個家人一見不妙,忙一掌將老爺子推開,卻不小心將老爺子推倒在地。金宗瑞的一個兒子撲倒在老爹身上,準(zhǔn)備保護老爹,卻被殺手們一劍穿心。
金宗瑞此時已經(jīng)63歲,被家人那一推,跌倒在地,昏迷過去,對韓明澮他們的計劃再也產(chǎn)生不了威脅了。第二天,金宗瑞終于蘇醒了,他不知是摔迷糊了,還是年老腦袋不靈光了,對首陽大君和韓明澮的大計毫不知情,竟然跑到宮門外向端宗呼救.這不是往劍刃上送嗎?此時,首陽大君已經(jīng)兵變成功,聽到這個消息,他再次一撇嘴道:滅了。金宗瑞就這樣稀里糊涂地死了,他的另一個兒子也幾乎同時被殺。
在誅殺金宗瑞的同時,首陽大君也帶著鐵血殺手團進了朝廷,告訴端宗,金宗瑞等人勾結(jié)方鎮(zhèn)謀反,自己不得不出手靖難,不得不大開殺戒。然后,他拿出一張名單,念一個人名,拉出去殺一個。名單念完,端宗親信的大臣幾乎被殺干凈了。
12歲的端宗望望朝堂,朝廷沒人了,怎么辦???首陽大君哼哼一聲,心說:我手下一批靖難的哥們兒還都是白身(平民)呢,對官職眼饞得嗷嗷叫,還怕沒人當(dāng)官?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準(zhǔn)備,很快,端宗就下臺了,首陽大君上位,是為朝鮮世祖。
朱棣靖難成功,當(dāng)了元首,大開殺戒的同時也大行封賞,將和自己在戰(zhàn)場上一起出生入死的哥們兒狠狠封賞了一批,稱之為靖難功臣。靖難首功自然是道衍的:封榮國公,拜資善大夫、太子少師。道衍覺得富貴不歸故里,猶如錦衣夜行,于是回到故鄉(xiāng),拜見姐姐。姐姐關(guān)上門,說自己弟弟是和尚,沒有這么個大官弟弟。他去拜訪朋友,朋友閉門不見,頻頻道:“和尚誤矣,和尚誤矣?!钡姥苓@才知道,自己的野心引發(fā)的是萬千頭顱落地,以致人人怨恨。他便回到京城,交還名爵,躲入寺廟。
韓明澮卻沒有這樣的反思。靖難成功,他被封為一等佐翼功臣,任三品右承旨。正在他春風(fēng)得意,滿面陽光的時候,卻發(fā)生了“死六臣”事件。
原來,在癸酉靖難一年后,端宗被迫讓位于世祖,自己被關(guān)在宮中,當(dāng)了“上王”.端宗的舊臣成三問等人覺得世祖這個當(dāng)叔叔的特別不地道,便決定組織同盟,發(fā)動兵變,將世祖趕下臺,再次扶持端宗登基。誰料,其中一個參與者覺得這事風(fēng)險太大,如果成功,固然能加官晉爵,一旦失敗,吃飯的家伙就得立刻搬家.而要想取得富貴,其實是不必如此冒險的,只要舉報這些人,自己就馬上飛黃騰達.因為天色已晚,進宮是來不及了,他便去見了韓明澮。韓明澮一聽,大驚,馬上帶著他連夜進宮,把這樁謀反案告訴了世祖。世祖正在著急,韓明澮胸有成竹地告訴他,先發(fā)制人,后發(fā)受制于人。于是,當(dāng)夜,宮中鐵騎突出,將成三問等人一網(wǎng)打盡。
對于如何處理這些大臣,朝廷分為兩派,一派認(rèn)為可以從輕發(fā)落,另一派認(rèn)為要從重處理,以儆效尤。世祖又向韓明澮請教,韓明澮建議:只有用酷刑才能起到震懾作用。
由此,朝鮮王朝歷史上的一場野蠻殺戮開始了。世祖命令將起事的六大臣押來,綁在柱子上,用燒紅的鐵鉗活剝下六人的皮,然后凌遲;他們的家族則予以滅族,家產(chǎn)被籍沒,他們的妻子還有女兒則被賜予大臣為奴婢。
成三問臨死前賦詩道:
“食人之食衣人衣,所志平生莫有違。一死固知忠義在,顯陵松柏夢依依。”顯陵是端宗之父文宗的陵墓。當(dāng)年,文宗臨死,將端宗特意托付于他,故而成三問以先王陵前的松柏自比。世祖事后讀到此詩,長嘆道:“當(dāng)世之亂臣,后世之忠臣?!币粋€“忠”字顯示出世祖心里其實也不忍心,但面對此情此景,成三問也只能被當(dāng)作亂臣處死了。
死六臣事件結(jié)束后,世祖很是感激韓明澮這位智囊?guī)退皶r平亂,將這些被誅殺大臣的家產(chǎn)狠狠賞賜給了韓明澮,并升任他為三品都承旨。
在人生的晚年,道衍一心向佛,青燈木魚,每日在佛前懺悔。朱棣不答應(yīng),要求他上朝協(xié)助自己處理軍國大事。無奈之下,道衍上朝時穿上官服,下朝后馬上脫去官服,敲木魚,誦佛經(jīng),為靖難之役中的亡靈祈福。此時,他為自己的殺戮而懺悔不已,并積極補救。
誦經(jīng)之佘,他擔(dān)當(dāng)起教導(dǎo)朱棣的皇長孫朱瞻基的任務(wù),用自己的仁心,還有佛學(xué)中的戒殺思想來教育這位未來的皇帝.后來的宣德盛世出現(xiàn)在朱瞻基手里,和道衍的悉心教導(dǎo)是密不可分的。
同時,道衍依靠朱棣的信任,要求為建文朝臣平反。臨死前,朱棣去看望他,問他有什么遺愿,他提出希望把羈押已久的溥洽和尚赦免。溥洽是當(dāng)年建文的主錄僧,人們都說他知道建文的真實行蹤,因此他被朱棣關(guān)押起來。溥洽出獄預(yù)示著靖難的血雨腥風(fēng)正式成為歷史。
在晚年病重期間,道衍還監(jiān)修了《太祖實錄》,為大明做出了一定的文化貢獻。
然而,同樣是靖難的關(guān)鍵謀臣,韓明澮在官居高位后卻沒有像道衍那樣急流勇退。
這一時期,世祖面對的隱形威脅就是端宗。死六臣事件讓他認(rèn)識到,哪怕退了位,端宗仍是一個禍患,于是世祖決定廢除端宗上王封號,降封為魯山君,發(fā)配到荒涼的清冷浦??墒牵窒碌囊晃痪鸽y功臣卻認(rèn)為,端宗萬不可放,不然又會被人利用。將端宗發(fā)配或留在京城,都容易給自己造成威脅,怎么辦呢?世祖再次找到韓明澮,向他詢問處理辦法。韓明澮沒說話,做出一個“處死”的動作。世祖心領(lǐng)神會,不久就派出使節(jié),給自己的侄子送去一杯毒藥,逼其自殺。端宗死時只有17歲。也有人說,他不是服毒自殺,而是被弓弦勒死的。史籍記載,他死之日,“雷雨大作,咫尺不辨,烈風(fēng)拔木,黑霧彌空,徑夜不散”,可見,后人對他是同情的。
韓明澮經(jīng)歷端宗、世祖、睿宗、成宗四代國王,死時73歲,官至一品領(lǐng)議政,封上黨府院君,可算朝鮮王朝的顯赫人物。
多年前,韓明澮未發(fā)達時,遇到過一位江湖術(shù)士,斷言他將被砍頭。韓明澮靠著謀略還有殺伐,輕松先抑后揚的一生,安然死在家中,自以為打敗了命運。17年后,朝鮮發(fā)生甲子士禍,在位的燕山王懷疑自己母親尹妃當(dāng)年被賜死是因韓明澮曾對成宗進過讒言,于是將韓明澮的墳?zāi)拱情_,砍下他的頭顱,搗毀他的尸骨,以致“碎骨飄風(fēng)”,慘不忍睹。
這是韓明澮生前無論如何也沒想到的吧??墒?,他手握權(quán)力之時不知悔改、肆意掀起血雨腥風(fēng),又怎能怪旁人對他也這樣血腥呢?
編輯/葡萄
百家講壇2016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