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蘭蘭 祁琛云
摘要:宋學作為一種與漢學相對而言的新的學術思潮,其在北宋時期興起和發(fā)展,是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唐宋之際皇權頻繁更迭的動蕩局面、北宋時期寬松的文化政策、發(fā)達的學校教育、側重經義的科舉改革、新興的官僚階層以及北宋中期以來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等都是促使學術思潮發(fā)生巨變、新的學術體系生成并勃興的時代背景。
關鍵詞:宋學;勃興;時代背景
宋史研究專家漆俠先生說:“從方法論上說,漢學屬于微觀類型,而宋學則屬于宏觀類型。在我國古代學術發(fā)展史上,宋學確實開創(chuàng)了學術探索的新局面,并表現了它獨特的新思路和新方法?!笨梢?,宋學在學術探索領域,相對于漢學而言,開創(chuàng)了一種獨特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而宋學在北宋興起和發(fā)展,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一、唐宋之際皇權頻繁更迭的局面,使得宋儒對漢唐時期據統(tǒng)治地位的傳統(tǒng)學術產生懷疑,并力圖通過對儒家經典的重新闡釋,重振綱常,維護王道尊嚴
中唐以后,皇朝政治經歷了王權旁落的磨難,藩鎮(zhèn)跋扈,維系君臣之義的綱常倫理蕩然無存。亂世局面的出現固然是唐前期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矛盾長期積累的結果,也與墨守章句訓詁傳統(tǒng)的學術風氣不無關系。當時的學術界沉醉于注疏經典,對現實社會中的種種變化反應遲緩,既未能為王朝的振興提供強有力的理論支撐,也沒有及時修復被破壞的倫理綱常,作為統(tǒng)治思想,當時的儒學卻坐視王朝衰亡而無能為力。這種結局在入宋以后便成為宋儒懷疑傳統(tǒng)儒學、批判章句之學的有力依據,也是激發(fā)富含懷疑精神的宋學興起的主要因素。正如著名宋史專家劉復生教授所言:因為宋初“官方所操持之舊有學術思想”,未能對唐末五代出現的“新的社會現象作出合理的解釋”,所以“一些崇奉儒家學說的思想家努力探究儒學義理,希望通過重新闡釋儒家經典并以之為綱,重新建立起儒家的王道政治”。正是舊儒學相對于新形勢的種種不適應,才促使宋初學者對既往學術的反思與批判,從而激發(fā)了有一種與漢學對立的新學術
宋學。這一點,宋史學界的前輩學者鄧廣銘先生說的尤其透徹,他說:“宋學是漢學的對立物,是漢學引起的一種反動?!逼醾b先生也說:“漢學之所以成為宋學的對立物,主要是由于漢學內在矛盾的發(fā)展造成的?!币虼?,要探究宋學興起的原因,首先應該從儒學內部的發(fā)展演變著手,宋初儒家在總結唐末五代歷史教訓的基礎上對漢唐儒學的批判與揚棄是宋學勃興的內在要素。
二、北宋時期寬松的文化政策為宋學的興起提供了良好的學術環(huán)境
北宋是中國歷史上文化政策最為寬松的時期之一。王朝建立以后,鑒于唐末五代武人亂政的歷史教訓,統(tǒng)治者制定重文抑武的策略,“興文教,抑武事”,“以文化成天下”成為兩宋一以貫之的基本國策。在治國理政方面,重視文教,優(yōu)待文人,不殺文人出身的大臣與言官:保護言論自由,實行“風聞言事”的輿論政策。正如郭學信先生所言:北宋寬松的文化政策為宋儒營造了一個“敢于說話、敢于思考、敢于創(chuàng)造的空間。正是在這種寬松的文化環(huán)境下,宋代新儒家和各種學派才呈現出蓬勃興起和發(fā)展的局面。不僅學派眾多,而且各學派之間時常展開自由的交流辯論”,“從而形成了中國歷史上繼春秋戰(zhàn)國之后第二次百家爭鳴的盛況,使宋代的思想文化顯現出一派勃勃生機和一種自由的精神風尚?!笨梢?,宋初就出現的寬松的文化政策為宋學這一顛覆了傳統(tǒng)儒學的新儒學的誕生營造良好的外部環(huán)境。
三、北宋前期發(fā)達的私學教育助推了宋學的勃興與發(fā)展
宋代是中國教育史上的黃金時期,在科舉制度的推動下,各種形式的教育如雨后春筍般發(fā)展起來,到北宋中期,形成了官學與私學并存、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并重的多元化、多層次的教育格局。北宋教育的發(fā)展肇始于私學性質的書院與私塾,正是這類非官方的教育方式為學者營造了自由批判章句舊學,盡情探求義理之學的學術氛圍。北宋的書院教育早于官學教育,是民間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聞名退邇的四大書院(岳麓書院、嵩陽書院、白鹿洞書院、應天書院)便是在這一時期發(fā)展壯大起來的。四大書院無—例外的以破除章句之禁錮,明辨儒經之義理為辦學宗旨,最著名的要數范仲淹于宋仁宗初年執(zhí)掌應天書院期間提倡疑經辨?zhèn)危_創(chuàng)義理之學的先聲,為新儒學的興起奠定了基礎,孫復等著名學者就是在這里接受義理之學的熏陶并將其發(fā)揚光大的。
與書院教育一樣,北宋的私塾也是重要的民間教育模式,一般指設于家庭、宗族或鄉(xiāng)村內部的民間教育機構。北宋的私塾教育非常發(fā)達,在文化普及、人才培養(yǎng)及新儒學的勃興方面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對義理之學的傳播貢獻最大的當屬北宋著名的私學教育家胡瑗的“蘇湖教法”。胡瑗反對漢唐以來重訓詁、尚辭賦的腐朽學風,倡導重義理、重致用的新學風,“蘇湖教法”充分體現了這一點。胡瑗在執(zhí)教官學之前,曾長期在蘇湖地區(qū)從事私塾教育,他淵博的學識及對儒經的獨到闡釋吸引了大批學子前來就學。胡瑗后來在范仲淹的推薦下,先后在地方及中央官學執(zhí)教,其“蘇湖教法”因此而發(fā)揚光大,使探求義理和經世致用的學術思想在北宋中期以后的學術界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成為宋學勃興的助推器。
四、北宋前期以經義策論為導向的科舉改革在宋學興起的過程起著重要的牽引作用
唐宋科舉制度間的巨大差異不僅體現在錄取名額的大幅增加及考試制度的全面改革,還體現在試科目與內容方面的深刻變化。眾所周知,唐代科舉考試以明經和進士二科為主,其中以帖經墨義為主的明經科是典型的章句之學的產物,進士科則以詩賦考試為主要內容。故無論是明經還是進士科,都屬于脫離現實政治的純學術考試,難以選拔真正的治國理政之才。所以入宋以后,隨著學術風向的轉變及文官政治的興起,根基于章句舊學之上的明經科逐漸衰落,增加了策論分量的進士科成為主流,這是宋前期在科舉考試科目方面的主要變化。就考試內容而言,慶歷新政之前,進士科仍然以詩賦取士為主,這不僅不利于選拔真正有用的人才,而且使得當時的學風沾染了華而不實、雕琢修飾的習氣。為扭轉學風,選拔英才,慶歷新政的主導者范仲淹制定了針對科舉考試內容的改革方案,即所謂的“精貢舉”,具體就是改變傳統(tǒng)的科舉考試內容,變詩賦墨義取士為經義取士,確立了以策論為重、詩賦為次的新考試方案。
從明經與進士科并重到以進士科為主、從詩賦墨義取士到經義策論取士,這種考試科目與內容方面的變革既是宋初儒家義理之學興起的重要表現,更是在北宋中期以后宋學勃興的過程發(fā)揮著重要的導向作用。從此以后,學者們?yōu)榱诉m應新的考試制度,“紛紛擺脫傳統(tǒng)章句注疏之學的束縛,從自己對儒經的理解出發(fā),重新解釋儒家經籍,憑己意發(fā)揮義理,以義理說經,形成了一股復興儒家義理之學的思潮?!?/p>
五、新興官僚階層是推動宋學勃興的中堅力量
在科舉制度的推動下,一個全新的官僚階層在北宋前期逐漸崛起,并在北宋中期以后形成了蔚為大觀的文官政治。之所以稱其為新興官僚階層,是因為其有著不同于以往任何時期官僚集團的鮮明特點。北宋的文官集團既不同于秦漢的軍功集團,也有別于魏晉隋唐的門閥士族,這批以平民出身為主、通過嚴格考試選拔而來的官僚士大夫擁有豐富的人生閱歷、較高的文化素養(yǎng)及專業(yè)的儒學知識。如果說漢唐時期的官僚是純粹的行政人員,那么宋代的官僚士大夫則是集官員、學者與文人于一身的復合型人才。如在宋學興起中發(fā)揮重要作用的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司馬光、蘇軾等人既是卓有成就的政治家,又是著名的學者,以他們?yōu)榇淼恼麄€文官集團將學術研究與政務處理相結合,期望從對儒家經典的闡釋中尋找治國理政的理論依據?;诖?,身在官場中的宋儒們不再滿足于脫離現實政治的章句訓詁之學,轉而致力于闡揚傳統(tǒng)儒學的經旨大義和求實致用的精神,真正恢復儒學服務現實政治的功能。正是在大批官僚士大夫的推動下,北宋中期以后學風發(fā)生巨變,求實致用的新儒學取代了章句訓詁的舊儒學。
六、北宋中期以來嚴重的內憂外患是宋學關注現實、經世致用精神產生的重要背景。
北宋建立之初,為防止唐末五代歷史悲劇的重演,實行了一系列矯枉過正的措施,諸如重文抑武、擴充文官隊伍、限制地方武力等,這些措施雖然在當時起到了維護新政權的作用,但也留下了許多后遺癥,到北宋中期,開始出現嚴重的內憂外患。俗話說“憂患出哲人”,當時許多有識之士面對嚴重的社會危機,紛紛從儒家經典中尋變革現狀、化解危機的思想武器,于是以慶歷新政與王安石變法為契機,在當時的學術界掀起了關注現實、探究經義、闡揚儒家經世致用精神的熱潮,并直接促成宋學的勃興。因此,宋學在北宋中期的勃興,既是當時嚴重的社會危機的產物,同時也是宋人推行改革、化解危機的思想武器,兩者相輔相成。
總之,作為漢學的對立物,注重探究義理,富含質疑、創(chuàng)新、思辯、實用等精神要素的宋學在北宋時期興起,是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既有客觀方面的原因,也有主觀因素;既有外部條件,也有儒學發(fā)展演變的內在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