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川玲
人人都說小孩小,誰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還要小。
——陶行知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我們的孩子既不能跟同時代的歐美孩子比試思想深度,就連古人的取試標準,也遙不可追。為什么會這樣?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們一直在矮化孩子,一直在用一條看不見的繩索束縛孩子。
第一大法:把天真等同為弱智
因為工作的原因,我經常會收到一些品牌樣品。有一天,女兒把兩個品牌的logo指給我看,問我是不是很像?我一看,還真是,兩個logo幾乎一模一樣,都很丑。
同樣的情況還出現(xiàn)在小學語文教材上,我發(fā)現(xiàn)幾個不同版本的教材插圖無論形象、配色、趣味都非常相似,都很低劣,就像一個插圖工作室流水線生產出來的。這可是全中國一億多孩子每天讀得最多的讀物?。?img alt="" src="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17/01/18/haiz201609haiz20160909-1-l.jpg" style="">
按理,教材出版的利潤是穩(wěn)定和豐厚的,即使是普通刊物的出版社,也完全有能力請一些好的插圖師來為孩子們創(chuàng)作。那么,他們?yōu)槭裁匆幻胺高@么多孩子呢?
歸根結底,是他們想當然地把天真等同于弱智。
他們以為孩子們要先看喜羊羊灰太狼這類低幼孩子看的簡單動畫片,才能“進化”到看得懂迪士尼動畫片,才看得懂法國動畫片以及其他藝術性強的動畫片,不知道孩子完全可以在開始看電影的第一天起就看大師們的作品。
一些真心喜歡鳳凰傳奇和《小蘋果》的人說,這一輩子,他們唯一聽的古典音樂就是《新聞聯(lián)播》之后的天氣預報配樂。原因是小時候父母認為他們聽不懂高雅音樂,上學后老師認為聽這些會坐不住,長大之后,他們也就一直堅信自己聽不懂,也不愛聽。
不難看出,我們矮化孩子的審美,其直接的作用,是剝奪他們接觸大師、成為大師的機會。
第二大法:臆想孩子的喜好
我們聽過很多大人跟孩子說一些“孩子氣”的疊字——吃飯飯、拉尿尿、去街街。這些大人這樣說的時候,臉上都充滿了親切的、取悅的表情,以為這就是“蹲下來跟孩子說話”。事實上,只要細心觀察過孩子說話,就會發(fā)現(xiàn)他們并不是這樣說話的,這都是我們臆想他們說話的樣子,以為在投其所好。
同樣的情況還出現(xiàn)在童書出版上,市面上沒有幾本兒童讀物的書名字體是老老實實待著的,它們全都一個勁兒地歪歪扭扭,橫七豎八。要是哪本書名正兒八經,就會被認為違反美的規(guī)律,是跟孩子作對。
還有就是中國獨有的注音讀物,看起來很科學地尊重了孩子的發(fā)展規(guī)律,專門千辛萬苦為孩子們縮寫文章(因為不縮寫加上拼音版面擠不下),逐個標上讀音,方便兒童識字——其實,真正觀察過孩子識字和閱讀的人都知道,孩子不是通過拼音來識字的;拼音唯一的作用就是標出讀音這樣一個功能。
這些“認知規(guī)律”和喜好,都是我們臆想出來的。我們想當然地認為孩子會喜歡。也許,孩子在10歲前不得不買我們的賬,因為那時候,他們沒有選擇的權利——誰掏錢誰就有話語權??墒?,等孩子稍微有自主權之后,出現(xiàn)的情形就大相徑庭了。他們不再受制于大人,而是完全根據(jù)自己的喜好來選擇讀物。家長往往不理解,有些讀物那么“膚淺”,憑什么贏得孩子的青睞?其實只要用手摸一摸雜志封面,用心看一看雜志內容,了解雜志的風格和設計,就會找到答案:這些讀物從審美上真正做到了尊重孩子。
沒有一個青春期的孩子看見這樣氣質的雜志不覺得內心深深被理解?!敖K于有人把我們當人看了!”這是幾個十二歲的孩子的心聲。
看吧,一個尊重的姿態(tài),就可以俘獲他們的芳心。
第三大法:充當孩子的“殺毒軟件”
我接觸到的很多家長都相當“負責任”,孩子讀什么書,看什么電影,上什么網站,交什么朋友,都要審查:
“這本書不能給孩子看,看了傷心流眼淚?!薄麄兛床坏煤⒆痈袆?。
“福爾摩斯探案集好是好,但孩子看了天天談福爾摩斯,沒有一點自控能力?!薄?他們看不得孩子著迷。
我有個習慣,每次見小朋友,都會問問他們最近看什么書,最喜歡的書是什么。有一次,一群八九歲的孩子告訴我,他們的閱讀書目是《明朝那些事兒》《藏地密碼》《巨流河》《果殼中的宇宙》……“孩子就愛瞎看,這些他們哪看得懂啊?!迸赃叺募议L露出很不好意思的神情這樣說道?!麄兛床坏煤⒆訌V泛涉獵。
即使是一些名篇經典,他們也誠惶誠恐:格林童話充滿黑暗暴力,曹文軒的作品都是單一的美純女性形象不夠獨立果敢,白雪公主居然在戀愛結婚……這些性、暴力、公主病的作品,能夠給孩子看嗎?
總之,他們“寧可錯殺一千不可放過一個”,把“安全”從最低標準升格為最高標準;他們評判孩子讀物的標準,已經從高超的藝術性思想性,退化到“一定要看得懂”。正因為這樣,孩子們獲得的永遠是咀嚼過的好消化的精神食品,很難獲得一手頂級知識。
殊不知,善的、惡的、誘惑的、節(jié)制的、堅定的、動搖的等等各種各樣真實的生活情感,孩子都要接觸,這樣才會慢慢形成自己的判斷力,擁有強大的內心。
我們要尊重孩子,但這種尊重不是小看孩子。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很早以前就寫過一個打油詩《小孩不小歌》:
人人都說小孩小,
誰知人小心不小,
你若小看小孩子,
便比小孩還要小。
只有把孩子當成真正的“人”來看,真正相信他們,真正理解他們,我們才能真正滿足他們成長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