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慧愛 宋超
【摘要】古代漢語是漢語言師范專業(yè)和新聞學專業(yè)的基礎課,但部分學生覺得它已經過時。教學時應注意多維知識相結合,讓學生意識到其的“工具性”,增加學習的動機。
【關鍵詞】教學改革 語言 地轉偏向力
【基金項目】本文為湘南學院2016年校級教學改革項目“轉型發(fā)展視域下新聞學專業(yè)《古代漢語》課程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實踐”的階段性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7-0061-01
古代漢語是漢語言文學師范專業(yè)和新聞專業(yè)的基礎課程,但部分同學的心目中它是與“過時”“無用”劃等號,只不過是為了考試不掛科順利畢業(yè)勉強學習,學習的動力嚴重缺乏。我們認為只要將古代漢語知識與其他知識相結合,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學科的“工具性”,就可從原來的“被迫學習”到“主動學習”。
現(xiàn)如今的很多考試越來越重視對考生綜合能力的考查,試題講究的是對各科的綜合運用,當涉及到傳統(tǒng)文獻的知識時古代漢語知識的掌握能力的高低首當其沖,學科間的穿插及解釋就變得尤為重要。多維度的闡釋不僅發(fā)現(xiàn)漢語的奧妙,更能讓我們看清現(xiàn)象下的科學。我們看一下地理和古代漢語知識的結合:
詩經·伐檀·國風·魏風
坎坎伐檀兮,寘(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漣猗。
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
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貆兮?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輻兮,寘(置)之河之側兮,河水清且直猗。
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億兮?
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特兮?
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輪兮,寘(置)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淪猗。
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囷兮?
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鶉兮?
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詩經·伐檀》共三個章節(jié),章節(jié)間符合《詩經》所具有重章疊句的特點,但是在表達上又有所不同?!斗ヌ础分型瑯颖硎舅?,卻用了三個不同的字來表示,第一章節(jié)用“干”,第二章節(jié)用“側”,第三章節(jié)用“漘”。
既然都是水邊的含義,為什么不用同一個詞來表示呢?為什么還要用都三個不同的字分別表示呢?這就凸顯出中國古人的聰明才智以及他們的善于觀察的思考精神。
從古代漢語角度:一方面就修辭而言,文章中避免重復想要表達含義,就用相同的含義的詞進行替換,這樣既彰顯文章的文采及韻味,又使讀者感受到整齊劃一的“建筑美”下的聆聽到不同聲律的“音律美”;另一方面就語義而言,雖然“干”、“側” 、“漘”這三個字都有水邊的含義,但側重點又有所不同。在《毛詩正義》中,“干”解釋為“干,厓也”“厓”在《說文》中解釋為 “山邊也”,但在《爾雅注疏·釋丘》:“望厓?yōu)⒍撸?。【疏】厓,水邊也?!币虼嗽谖闹?“寘(置)之河之干兮”也就是指水邊的意思。對于側、漘的解釋,《毛詩正義》“正義曰:以下云漘、側,則是厓畔之處,故云“干,厓也”?!兑住u卦》“鴻漸于干”,注云:‘干謂大水之傍,故停水處?!?。“側、漘”都解釋為水邊,但有一點區(qū)別,在《爾雅注疏·釋丘》中,“夷上灑下,不漘”這里“漘”解釋為“厓上平坦而下水深者為漘。”
同樣具有水邊的含義,我們還是能區(qū)分它們的細微不同?!案伞笔谴蠛拥耐K帲侵复蠛映S心嗌扯逊e的水邊;“漘”是大河的水深處,是指大河里的水常沖擊的水邊;“側”是泛指河水的兩邊即岸邊,如果大河里有凸出來的小洲,也指小洲順水流的岸邊。
字詞的解釋、文意的疏通讓我們從古代漢語的角度了解這是一個什么樣的現(xiàn)象。我們會不禁的問自己是什么原因產生這樣不同的自然現(xiàn)象呢?
從地理的角度:我們來解釋文本中細節(jié)性描寫,它如何形成的這些不同的現(xiàn)象?在高中地理的學習過程中就要明白:假如在北半球有一條大河,在河的兩岸分別建港口和浴場,該如何選擇?這是一種力作用下的效果,叫作水平地轉偏向力亦稱地偏力,因為地球自轉而產生的以地球經緯網為參照系的力。地轉偏向力是科氏力(科里奧利力)在沿地球表面方向的一個分力。這是力學方面的一個原理,卻把它運用到地理學上來解釋。
經過研究發(fā)現(xiàn),地面上水平方向運動的物體(氣體、液體和固體),在地球自轉的影響下其運動方向要發(fā)生偏轉: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并且地球自轉偏向力隨地理緯度的降低而減小,在赤道地區(qū)為零。沿地表水平運動的物體在地轉偏向力的作用下運動方向發(fā)生了偏移,許多自然現(xiàn)象都受其影響。
這樣,物體會隨著原來的原運動方向發(fā)生偏移,當然,偏移是有規(guī)律的。 在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依據這個原理,我們把前面《詩經》里提到的“干”、“側”、“漘”也可以用地理學來解釋。我國處在北半球,在所有的大河當中河岸呈現(xiàn)出不一樣的態(tài)勢,受地轉偏向力的影響,一邊河岸會受到水的沖擊,水的流量很大,泥沙不會在這里堆積,因而這里的水域比較深;相對應的河岸一邊,水流相對來說小一點,泥沙會隨著水流的變小而逐步沉積下來。經過日積月累不斷地重復,于是大河的兩岸所呈現(xiàn)出來的自然性現(xiàn)象也就大相徑庭了。如上所述:中國古人很早就注意到這個現(xiàn)象,發(fā)現(xiàn)河兩岸的確實不一樣,因此用了“干”和“漘”這兩個不同的字來表示河岸,就是要嚴格的區(qū)分河岸,雖然古人當時還不能用自然科學去解釋這種現(xiàn)象,但是已經發(fā)現(xiàn)了他們的不同,從這一點也說明,古人具有敏銳的洞察力。
古代漢語與其他知識的多維度結合運用,既增加了古代漢語學習過程中的樂趣,又提醒了我們古代漢語的重要性和學科交叉運用的必要性。以此讓學生對古代漢語的“工具性”有新的認識,真正實現(xiàn)“古為今用”。
參考文獻:
[1]李學勤主編.《毛詩正義》[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2]李學勤主編.《爾雅注疏·釋丘》[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3]楊曉英.地轉偏向力研究[J].西安:陜西師大學報,1995,(12).
作者簡介:
鄧慧愛(1983年-),女,博士,講師,研究方向為漢語語法。
宋超(1984年-)男,碩士,助教,研究方向為文藝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