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序初夏,茉莉花悄然開放,梔子花謝了又開,白玉蘭正在高出的枝葉間發(fā)出誘人的幽香,在這個香氣漸溢的小城里,暖風(fēng)刮過,雨季未停,又迎來了一年的端午。超市里隨處可見賣粽子的,街市上早開始有了賣艾蒿和菖蒲的,“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苯系亩宋缈偸沁^得比較隆重,但在我的故鄉(xiāng),可能是因?yàn)槌鞘刑〉木壒拾?,并沒有看見所謂的龍舟。
沈從文在《端午日》里記錄過湘西端午賽龍舟的盛況:“大約上午11點(diǎn)鐘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飯。把飯吃過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鎖了門,全家出城到河邊看劃船。河街有熟人的,可到河街吊腳樓門口邊看,不然就站在稅關(guān)門口的各個碼頭上看?!边@情境在我是不得見的。
而小城里,每逢端午,家家戶戶都會掛艾草,插菖蒲,抹雄黃,薰蒼術(shù)、白芷,煮粽子、咸蛋。這雄黃,原先是浸白酒用的,后來因?yàn)榇蠹叶贾懒诵埸S有毒,雄黃酒就漸漸少有人喝了,大多用雄黃抹在太陽穴上,醒腦提氣,或是給小孩額頭上用雄黃寫個大大的“王”——據(jù)說,這來源于白素貞與許仙的故事,涂了雄黃就不怕被白蛇精勾魂了。而講究點(diǎn)的人家,還會給女孩兒做香包,香包是用五彩絲線鉤繡成的,鎖形、菱形、三角形都有,用朱砂、雄黃、沉香、木香、丁香、薄荷、艾草等碾成粉末,放入其間,精致的小香囊掛在脖間,一晃一晃的,一縷縷香氣就從女孩兒的身上蕩漾開來。
端午節(jié),現(xiàn)在廣為流傳的說法是為了紀(jì)念殉國投江的大詩人屈原,而粽子據(jù)說是為了怕魚蝦咬食夫子的身體而堵嘴用的。其實(shí),端午的一些風(fēng)俗,很可能在屈原之前就有。端午時節(jié),天氣轉(zhuǎn)熱,百蟲萌動,百毒衍生,先秦時期的百姓,早就把五月視為“惡月”“毒月”,而且當(dāng)時的人們?yōu)榱吮堋岸宋濉敝?,稱“端五”為現(xiàn)在的“端午”。東漢《風(fēng)俗通義》也有“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的記載;東晉的名將王鎮(zhèn)惡便因出生在農(nóng)歷五月五日,所以他祖父給他取名“鎮(zhèn)惡”;而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中也有“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jié)。四民并踏百草。今人又有斗百草為戲。采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以菖蒲或縷或屑,以泛酒”的記載??梢?,端午節(jié)的習(xí)俗和傳統(tǒng)由來已久。
童年時候,家里住在鄉(xiāng)鎮(zhèn)上,那時生活條件遠(yuǎn)沒有現(xiàn)在這樣好。每逢端午,母親總會想方設(shè)法弄來“百草”,挑出艾草、菖蒲插掛在門前檐下,然后把剩下的艾草、香蒲、桃樹枝、金銀花藤等百草頭浸在鍋里煮開,撒上些雄黃,在大盆里給我和弟弟洗一個清爽的澡;晚上乘涼的時候,也會點(diǎn)上艾草,彼時,青煙漸起,艾香彌漫,而因天氣潮濕悶熱而萌生的百蟲也就不敢近人了。
那時候,老太太(爺爺?shù)哪赣H)還健在,她可是鎮(zhèn)上遠(yuǎn)近聞名的包粽子好手。也因如此,家里包粽子的葦葉,早有人送來。先修整,再清洗,用大鍋開水燙過,把葦梗浸水泡軟,以備扎粽子用。接下來就用大號的盆子接一些井水,最好是冰涼的那種,泡米。糯米泡好了,盛盆,大桌上總是放上一大盆糯米和一大籃的葦葉,然后母親和老太太就開始裹粽子。先是把幾片葦葉拼好,卷成漏斗形,然后灌入糯米,放入赤豆或蜜棗,接著順著葦葉的絲路把葦葉包起來,直到葉子全都卷沒,最后是扎上葦梗,用針穿出。記得,老太太扎三角粽最在行,扎得實(shí),纏得勻,一絲不茍?!对娊?jīng)》中有句詩:“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原是形容愛情的,現(xiàn)在用來形容我對老太太的懷念倒也恰當(dāng),當(dāng)然還有那香香糯糯的粽子?,F(xiàn)在自己包粽子的人少了,超市里商場中,廣西的枕頭粽、浙江的火腿粽、嘉興的肉粽,三角的、長方的、正方的,咸的、辣的、甜的,雞肉、松花、花生、灰湯、蛋黃……各式各樣的粽子琳瑯滿目,甚至為了迎考還有五子登科粽(一個大粽串上五個小粽),但終究少了兒時的味道。
端午節(jié),曾一度被“破四舊”淡化了,而今這一傳統(tǒng)又漸漸興起。人們以端午為契機(jī),大快朵頤的同時,更借此傳承著同一方習(xí)俗,維系著同一份親情,播撒著同一種愛國情懷。
梔子花開了,茉莉花開了,玉蘭花開了,愿這端午節(jié)在花香四溢中,變得益發(fā)地醇厚濃郁。
作者簡介:沈周霄,1981年12月出生,男,碩士,高中教師,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