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
2001年,那年我高二。也是《一生有你》被傳遍大街小巷的那一年,簡單的民謠和弦,淡淡的人聲唱著:“多少人曾在你生命中來了又還,可知一生有你我都陪在你身邊?!痹谀莻€隨身聽盛行的年代,單曲回放良久。
那時候跟其他大多數(shù)人一樣只記住了水木年華這四個字。但他們真實的名字,反倒不深刻。甚至當李健離開,樂隊換人,我還不知道,那個水木年華已經(jīng)不再是當年的水木年華了,還曾一度疑惑,這樂隊怎么一會兒兩個人一會兒三個人的。
后來在八卦上看到一個帖子,才恍然。帖子里的李健被描述成了一個有點執(zhí)拗的倔頭,為了堅守的音樂風格跟盧庚戌產(chǎn)生分歧,盧庚戌認為樂隊既然出名了,就必須走商業(yè)化運作的方式,不然再好的作品,市場也不認可。李健堅持音樂的純潔性,反對商演及一切市場包裝,尤其認為音樂不能量產(chǎn),最后在選擇上沒有達成共識,李健選擇退出水木年華組合。后來盧庚戌找了一個同門師兄填補了李健的位置。
人生很有意思,尤其是在可以經(jīng)年對比的時候。
從此,我們再也沒有看到過李健的身影,甚至于連他是否曾在中國樂壇上存在過都已不清楚。但能記起的是,盧庚戌和他的師兄重新組成的水木年華,自此開始活躍起來,世人看來就是所謂的火了。
我在想,那些年的李健,在電視中看到昔日的同窗好友,內(nèi)心是何種滋味,不然在《我是歌手》中,有人問到當年分手的原因,健哥也只艱難地吐出四個字:一言難盡。
可是這世上就是有這樣一種人,他們只做自己認為對的事情,堅守原則,心口如一,不為利益驅(qū)使,不為人言左右,他們明白自己鐘愛之至是何物,他們愿意追求,付諸于行動,不賣弄才情,如靜水流深。
自此,這個小伙子開始了不緊不慢地讀書,旅行,領(lǐng)悟,成歌,表達著內(nèi)心深處對生命的態(tài)度,對美好的執(zhí)著以及人生而為人的真摯情感,以音樂的形式與世人分享著,于是我們聽到了在貝加爾湖畔寫的《貝加爾湖》,聽到了感悟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的《在水一方》,始終保持著幾年一張專輯的進度,終將人生成詩。
再后來,2010年的央視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王菲翻唱了一曲《傳奇》,將李健的歌帶入大眾視野。所有人開始注意到原來還有這樣一位原創(chuàng)歌手,開始認真地聽他的歌。
是的,好聽,動人。
2015年,李健參加了湖南衛(wèi)視的節(jié)目《我是歌手》,不得不佩服湖南臺導演的功力,極少現(xiàn)身大眾娛樂媒體的他,這樣說道:我覺得時候到了,是需要這樣一個舞臺的時候了。
最終,小伙子成功補位,在激烈的比賽中留下了,深受喜歡。尤其是在家里采訪的一期,李健說:要了解一個人,首先要看他讀什么書,聽什么歌。鏡頭瞥到他的三層書架被網(wǎng)友捕捉下來,我們看到木心、北島、西蒙斯、村上春樹等長長的書單,而這只是冰山一角。
歲月沉淀,經(jīng)年累積,當網(wǎng)友像發(fā)現(xiàn)寶藏一樣發(fā)現(xiàn),咦,原來身邊還有這樣一個音樂詩人的時候,他也實現(xiàn)了自我認知以及值得別人肯定的贊譽。
這也是我們?nèi)绱讼矚g李健的原因吧:與剎那煙火相比,每晚頭頂溫婉長明的月光更讓人覺得自然而然與舒服。
萊蒙托夫有首詩這樣寫道:“一只船孤獨地航行在海上,它既不尋求幸福,也不逃避幸福,它只是向前航行,底下是沉靜碧藍的大海,而頭頂是金色的太陽。”
這首詩被柴靜引用過,她在采訪時說希望自己會永遠是這樣一種狀態(tài)。
追逐人生的美大概有兩種狀態(tài):一是活得熱烈,蓬勃,如大麗花般綻放;二是亦舒筆下的人淡如菊。
老柴似乎也是這樣一種人,在《看見》這本書里,有人問范銘:柴靜是對金錢沒有概念?她說:“我認為是她太愛惜自己的羽毛。每天事那么多,生命又那么短,要合理分配。她只做內(nèi)心深處認可的事情,這是基于一種價值判斷?!?/p>
《我是歌手》里,李健的老年手機和秋褲段子讓好多人忍俊不禁,李榮浩踢館那期,健哥還專門囑咐攝影師不要拍他的黑白屏手機,因為覺得不體面。在被發(fā)現(xiàn)不用微信被嘲笑后,他還硬為自己維護說因為“人很威信”,最終被網(wǎng)友寫成了段子,美譽為:段子手。
其實,用范銘的那段話理解,他不是不喜歡智能手機和現(xiàn)代生活方式,只是沒有把時間的重心放在這些事情上而已。
這也是我們愛的李健。
如果十年前的他選擇妥協(xié),不剛烈,陪著水木年華如煙火般綻放,也許就沒有《傳奇》那首經(jīng)典之作的誕生。也許我們只能看到一個人身上瞬間迸發(fā)出的才華,有光彩,很奪目,也稍縱即逝。正是這樣讓我終于明白人生堅守的魅力、執(zhí)著的力量,更重要的是讓我了解到有關(guān)自我實現(xiàn)和野心的分野。
當能力不用來換取富貴,當美貌不用來邀寵,當才華不用來彰顯賣弄,當所有的成績、成就是慢慢積累沉淀的結(jié)果,當作品不再是迎合市場的催生,而是分享和蘊育。當所有的一切猶如水滴石穿,自然而然,經(jīng)年累月,最終水到渠成,實至名歸。
這是一種多么舒服的狀態(tài)。
我想起一直喜歡的一句話,每次走到人生拐點,都會叮囑自己,不要走得太快。
“我不是鼓勵你去一條很長的路,一條布滿荊棘、蜿蜒坎坷的路,我是想說,許多路許多看上去很短的路,實際上也許最艱難,它們不過是看上去很容易,但跨越那一步,你需要的不只是運氣。所以,不如索性咬緊牙關(guān),把人生當作一場長途旅行,也許最終到達頂點的時候,你會發(fā)現(xiàn)周圍便是美麗人生,你不需要巴結(jié)誰,討好誰,迎合誰,就已經(jīng)得到了想要的一切?!?/p>
感謝這個安靜的美男子帶我們看到這樣一種對待生命的態(tài)度和方式。
也愿每個人此生可以心有所屬,心有所念且心有所得,最終成為那個值得被歲月拾起的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