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軍
【摘要】地理學科是一門兼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于一體的綜合性學科,強調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的和諧發(fā)展,蘊含著豐富的生命教育資源,是幫助學生了解人類與賴以生存的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學會珍惜資源,保護環(huán)境,樹立可持續(xù)發(fā)展觀的有效載體。教師在教學中除了向學生傳授學科知識外,還要注意挖掘學科內容中生命教育的因素,圍繞生命教育主題,結合學科特點,積極探索如何在教學中落實生命教育。
【關鍵詞】高中地理 生命教育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7-0132-01
重視青少年的生命質量,提升青少年的生命強度,優(yōu)化青少年的生命意識,應當是社會進步和民族興盛的標志。那么中學階段就是實施生命教育最有利的時機,我們的教育如果不能使他們懂得生命的可貴,珍惜生命,將會鑄成不可估量的缺失和遺憾?,F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淺談中學地理課堂中生命教育的滲透。
一、地理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的意義。
1.引導學生珍愛生命、促進身心健康發(fā)展。通過生命教育可以幫助學生認識生命、尊重生命、珍愛生命,從而促進學生整體身心健康發(fā)展。
2.培養(yǎng)學生積極面對挑戰(zhàn)的智慧與能力。通過生命教育,提高學生生存技能和生命質量,逐步學會自我保護能力;將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優(yōu)良傳統根植于學生心中,培養(yǎng)學生勇敢、自信、堅強的品格和身處逆境堅韌不拔的意志;培養(yǎng)學生的競爭意識、協作意識、自律意識以及在日益開放的競爭環(huán)境中生存發(fā)展的智慧與能力。
3.促成學生生命活動的升華。地理學科中的自然科學內容中包含著許多科學道理,在地理教學過程中,可以利用這些內容,引導學生尊重科學,追求科學,崇尚科學,誘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精神。同時由于地理學科和人類活動休戚相關,教學中可以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促成學生個性特點和社會環(huán)境的和諧統一,使學生的生命質量向更高層次攀登,生命活動更加充實。
二、地理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的方法
1.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感悟生命教育。教師在進行知識信息的傳播時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采用情景教學法,引領學生進入特定的教學背景中。通過聲音圖片的再現和鮮活生命的展現,使學生入境、生情、思考、感悟,體會生命的價值,引發(fā)學生心靈的感知和情感的共鳴。如在 “河流與湖泊”、“世界的海洋”、“多樣的氣候”等教學中,都可以適時地使用多媒體教學,通過圖文并茂、生動形象的圖片聲音的再現,使學生仿佛身臨其境。
2.結合地理課外實踐活動,感受生命教育。作為新課程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地理課外實踐活動,其目標之一是親近、關愛自然,懂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理解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協調發(fā)展。在活動中學生可以了解自然、認識社會。如可安排學生一次課外調查活動:調查本地區(qū)的人口、環(huán)境、資源狀況,理解人與環(huán)境協調發(fā)展的道理,感受生活質量的提高與環(huán)境保護的關系。又如,可帶領學生開展一次地理課外實踐活動,了解本地區(qū)的風土人情、鄉(xiāng)土地理知識,激發(fā)學生對生命的熱愛并由此上升到對家鄉(xiāng)和祖國的熱愛。
3.采用演講、討論等形式,領會生命教育。圍繞生命教育主題,結合地理學科的知識特點,在課堂上開展一系列演講、討論等活動,讓學生領會生命教育的含義,也是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的方法。如在學習“環(huán)境污染及其防治”時,適時開展一些“人與環(huán)境”等方面的演講或討論。
三、地理教學中生命教育的具體內容
1.防震抗災的心態(tài)成熟、意識高、技能強 。日本社會的各行各業(yè),經常會舉行各種形式的防震防火演習。從小培養(yǎng)防震抗災意識,就是其中的一個成功做法。如東京都內的小學,每個月都要舉行這類演習,以便小學生在真正遭遇地震等災難時,不但不會慌亂,而且還知道如何規(guī)避和救助。這種意識和觀念還反映和體現在市政規(guī)劃和基礎建設方面,如房屋、道路等的建設都盡可能將防震抗災因素考慮進去。人的生命是短暫的,也是脆弱的。疾病、天災都會奪走人的生命,就如汶川地震,四川汶川的地震所帶給我們莫大的心靈的震撼。大山瞬間崩塌,江河瞬間崩塌,可憐一個個花朵的生命,瞬間凋零和掩埋,我不禁低首叩問大地,如此荼毒究竟誰之罪過?然而這一切并不是結束。臨死前竭力的吶喊,外面的世界怎么總聽不見?原本鮮活的生命在這些災難面前變得軟弱無力,脆弱的生命更需要我們的加倍呵護。
2.懂得尊重和敬畏生命。中學地理就是強調人地關系,人與環(huán)境要協調相處,而在我們現實生活中的許多做法有悖這一原則,如每年春秋,我國出現大面積持續(xù)較強的霧霾天氣,席卷全國的霧霾,直接影響到人們的身體健康和出行安全,干擾了群眾生活和社會秩序,霧霾天氣是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健康殺手”,尤其是有呼吸道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的老人。所以要讓學生明白,現代工業(yè)的發(fā)展,也伴隨著環(huán)境的污染,只是對廣大人類健康的漠視,尊重和關愛生命就尤為重要。懲惡揚善. 霧霾籠罩,是危機,也蘊藏轉機,使生態(tài)文明建設、環(huán)境保護的重要性、迫切性前所未有地突顯出來。
3.真誠欣賞和熱愛生命。有人說,生命教育就是“從生物自然界的生命現象開啟希望之光”。地理學科中強調對生物的保護,對生態(tài)平衡的維持,實際上是要引發(fā)學生內心中對綠色、陽光、生命和自然的熱愛之情。認識世界尤其是祖國的大好山河,增進學生與大自然的親密感情,培養(yǎng)學生的生態(tài)情感,使他們欣賞并感激自然,讓他們感受到美,這樣才能逐步養(yǎng)成無條件的、自動的、帶情緒色彩的生態(tài)行為習慣。組織學生到野外去接觸大自然,認識綠色、感受綠色,教育學生認識生命之可貴,珍惜生命之存在,欣賞生命之美好、尊重生命之個性。
總之,當前我國的教育,是以重視功利和效益的過程,以考試主導教學,無視了對學生進行生命意義的探索和教導。生命教育也是素質教育的一個部分,作為廣大的教育工作者理應注重生命的教育,讓生命更燦爛絢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