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瑾
【摘要】本文主要從教師角度來談教學策略,筆者就當前的古詩詞教學現(xiàn)狀進行了分析,針對其中存在的問題,從教師角度提出了一些解決方法。
【關(guān)鍵詞】高中語文 古詩詞教學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6-0031-01
一、古詩詞教學現(xiàn)狀
古詩詞作為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課本作為學生學習母語的重要載體,一直以來都重視古詩詞篇目的編選。高中語文課本幾乎每冊都會單獨設(shè)置一個固定的單元來講解古詩詞,可見古詩詞在高中語文的重要地位。但是受傳統(tǒng)應(yīng)試教育的影響,教師和學生在教授和學習古詩詞方面出現(xiàn)了一些不得不面對和解決的問題,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方面:
(一)教學過程以教師講授為主,未能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
新課標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起引導作用。但是由于傳統(tǒng)應(yīng)試教育的影響,部分教師的教學觀念還停留在原有階段,教學方法也未能做到與時俱進。在備課上,他們往往依賴教參進行教案設(shè)計,以不變應(yīng)萬變,使得教學質(zhì)量止步不前。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注重知識的傳授,缺乏方法的創(chuàng)新和改進,缺乏對學生主體地位的尊重,使得本來富有個性解讀色彩的詩歌教學,變成了具有標準答案的詩歌識記過程,剝奪了學生的話語自主權(quán)。
(二)學生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不高
古詩詞由于年代久遠,語言高度凝練,形式上與現(xiàn)行漢語相差甚遠,使得高中階段的學生在學習時容易產(chǎn)生抵觸和厭煩心理。再加上古詩詞的解讀晦澀難懂,必須借助工具書、教師來幫助理解,甚至有時候在這兩者的幫助之下,還是感覺一頭霧水,鑒于古詩詞的積累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學好了幾篇并不代表在學習新詩歌時暢通無阻,這就使學生形成了古詩詞無法學好的錯覺。
(三)高考對古詩詞教學的負面影響
主要表現(xiàn)在:第一,由于高考題型的相對固定和考查知識的范圍界定,使得部分教師和學生有了投機取巧的念頭。教師根據(jù)教學大綱、高考題型進行針對性授課,著重解讀高考中的易考點和易錯點,著重進行技巧的傳授,學生則只識記重點篇目和常考篇目的知識,對其他不??嫉钠縿t采取相對弱視的態(tài)度。第二,詩歌鑒賞一般選自課外文章,使得有些學生產(chǎn)生了僥幸心理,認為書本知識不會考到,從而放松了教材中古詩詞的學習。
二、從教師角度談幾點教學策略
(一)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新課標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力圖改變以往教師對課堂的完全掌控局面。在現(xiàn)階段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yīng)創(chuàng)造積極活躍的課堂氛圍,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暢所欲言,在互動討論中,提高學生的主體意識,真正讓課堂變成學生的課堂。
(二)提高自身在古詩詞方面的語文素養(yǎng)
1.多讀書,積累足夠多的古詩詞知識和理論。
教師的知識功底如果不扎實,將直接影響對教材的解讀是否深入和精準。教師必須多讀一些詩歌鑒賞類的書籍,從整體上掌握古詩詞理論系統(tǒng)。
2.提高自身的觀察力、想象力、審美力和歸納整合能力。
教師在講授古詩詞時,除了要在課前認真分析學情之外,還要在課上注意觀察學生的反應(yīng),根據(jù)學生的課堂反饋信息對內(nèi)容和教學方法進行適當?shù)恼{(diào)整,提高自身的教學機智。由于古詩詞內(nèi)涵的模糊性和多義性,教師要充分發(fā)揮自身的想象力和審美力,只有這樣才能引導學生更好地發(fā)揮想象,更好地解讀詩文。
(三)創(chuàng)新詩歌策略,綜合運用多媒體技術(shù)
隨著信息技術(shù)的發(fā)展,教學過程中出現(xiàn)了多種教學輔助手段,多媒體的使用有利于提高教學效率。在古詩詞教學過程中,鑒于課文篇幅的限制,教材中除了插圖信息能給學生帶來些許興趣和想象空間之外,幾乎沒有其它的輔助信息。教師如果能夠熟練地使用多媒體技術(shù)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這種教材的不足。例如在教授《念奴嬌·赤壁懷古》時,在導入階段可以放一些赤壁的圖片、選一些三國時期的人物圖片,把學生帶到那個時期、那個地方,更能身臨其境地了解原文。在教學過程中為了方便學生理解,也可以選取電影《赤壁》的優(yōu)秀片段輔助講解,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展開討論,開拓學生的思維。
(四)引導學生開展課外研究性學習
由于課堂時間的局限性,教師課堂教學的內(nèi)容也受到限制,往往只能指導學生去分析特定的詩詞,使其掌握學習詩歌的方式方法,然后課后自己主動學習。因此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課外多搜集資料,補充課堂上的相關(guān)知識。例如,在講授柳永的《雨霖鈴》時,其中有“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的情景描寫,里面有“寒蟬”、“長亭”兩個意象,教師在解釋完這兩個意象的象征意義之后,可以讓學生課后搜索含有這兩個意象的古詩詞,分析“寒蟬”、“長亭”兩個意象在其它古典詩詞中還有哪些象征意義。這個搜集的過程和對這一問題的深入思考,就是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的過程。學生能夠從這一活動中,更加深入的品味中國古典文化的精華,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學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王世堪.中學語文教學法(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