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世之
龍山崗城址探索
□馬世之
龍山崗城址
龍山崗遺址過去被稱為黃楝樹遺址,位于淅川縣滔河鄉(xiāng)黃楝樹村西丹江與鬧峪河(又稱肖河)交匯處的龍山崗下,東北距縣城約56公里,北距丹江約2.5公里,遺址地理坐標,東經 111°18′54″,北緯 32°58′48″。 海拔高程165~179米。遺址地貌東南高,西北低,略呈緩坡狀。南靠紅石山,西北側鬧峪河自西南向東北緩緩注入丹江。
1957年,長江流域規(guī)劃辦公室考古隊河南分隊對丹江流域進行文物普查時發(fā)現該遺址。1956、1966年,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為配合丹江口水庫工程,曾在此兩次發(fā)掘,發(fā)掘面積980平方米。發(fā)現仰韶文化建筑遺跡兩處,窖穴5個,墓葬4座及遺物百余件。2008年5月—2012年12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為配合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丹江口水庫建設,又對該遺址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考古勘探和發(fā)掘,發(fā)掘面積13600平方米。獲知龍山崗遺址現存面積約20萬平方米,新石器時代遺存堆積范圍約14萬平方米,文化堆積厚度1—4.20米,以新石器時代遺存為主,包括仰韶文化晚期、屈家?guī)X龍山崗遺址位置圖文化、石家河文化、龍山文化等遺存,同時發(fā)現有少量西周、漢代、宋元、明清等歷史時期遺存。特別重要的是發(fā)現了一座仰韶文化晚期城址。勘探和發(fā)掘表明,該遺址仰韶文化晚期的地貌與現今地貌差別較大,有一條古河道穿遺址南部而過,在遺址東面折向西北,兩端均與現代的鬧峪河河床相連。仰韶文化晚期城墻依遺址當時所處的地理環(huán)境而建,共修筑兩段,現均埋在地表以下。一段位于遺址東北部邊緣,沿古河道修建,呈東南—西北走向。東南端起于古河道轉彎處,西端止于遺址西北部。長約166.6米,底寬14~28米,現存最高處約2.1米,東南端寬,西北端窄。方向135°。墻體剖面呈梯形,上窄下寬,中間為寬約4.4米的主體,主體內外兩側為護坡。城墻的主體與護坡均系夯筑而成,夯層厚約15~30厘米,結構細密,但未見明顯的夯窩。城墻外側挖有城壕,壕溝緊挨城墻,和城墻的走向一致。東南段和古河道有交叉現象,西北段逐漸偏離河道。城壕寬約14米,比古河道深1米,和城墻底部的高差2~2.4米。
另一段城墻位于遺址的東南部邊緣,呈東北—西南走向,和遺址東北部城墻大體垂直。長約165米,底寬20~31米,現存最高處約1.6米。其建筑方法與結構和遺址東北部城墻一致,由主體與內外護坡構成,其中內護坡第2層青灰色土下壓有陶窯、甕棺葬等遺跡,從土層與下面所壓遺跡分析,該護坡至少經過四次加筑。城墻外側挖有城壕,壕溝寬17~20米,深5.6米。緊挨城墻的壕溝當為人工挖成,遺址南部東西向壕溝應是借助自然沖溝加以整修而成。
仰韶文化晚期堆積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城墻建造以前時期,主要遺跡有房址、灰坑、灰溝、甕棺葬等。這里已經成為擁有相當人口規(guī)模的聚落。第二階段為城墻建造及其使用時期,出現了寬闊的道路、大型分間式房屋及祭祀區(qū)等重要遺跡。道路位于遺址中北部,呈東北—西南走向,東北端疊壓城墻內護坡。長約230米,寬8~13米,用沙和細小鵝卵石鋪成,局部鋪墊有紅燒土碎塊。道路兩側有路邊溝,同時期遺存分布于道路兩側。大型分間式房屋共發(fā)現三座,為F4、F10、F16,均位于遺址中南部,每座房屋的建筑面積約在100平方米以上,其中F16由四間組成,平面布局略呈“田”字形,建筑面積達200余平方米。F10為長方形地面四間房屋,東西長10.5米,南北寬9.6米,建筑面積100.8平方米,方向240°(以西門方向計)。共分四間,分別編為東一室(南)、東二室(北)、西一室(南)、西二室(北),其中東一室面積最大,室內面積約30.65平方米。房屋下有田字形基槽,基槽互相貫通,口部略寬,斜壁、平底??趯?0.5~1 米,底寬 0.4~0.9 米,深 0.8~1.15 米?;蹆忍钔两Y構均較致密,經過夯打?;垡陨喜糠直4孑^差,在西墻北段、南北向隔墻北段、東西向隔墻東段保存有部分墻體。門道發(fā)現兩個,一個位于西墻北部,另一個位于東西向隔墻東段。在門道外側發(fā)現有兩個灶。房屋基槽和墻內發(fā)現有圓形柱洞。這三座房屋面積大、規(guī)格高,在同期遺址中比較罕見。祭祀區(qū)位于遺址西部,面積約600平方米,發(fā)現有埋葬豬下頜骨的坑9個,每個坑內埋葬的數量不等,有的還有用火烤過的痕跡。此類坑性質特殊,應為祭祀遺存。另外,在遺址東南部城墻的內側護坡上發(fā)現有屬于這一時期的陶窯3座,均為橫穴窯。窯室周圍的活動面上殘留有仰韶文化晚期的陶器碎片。第二階段出土的陶器較多,主要有鼎、甕、罐、缸、缽、盆、器蓋等,另外還發(fā)現有少量陶塑人物、動物形器鈕殘塊。
龍山崗遺址位置圖
抵御洪水可能是龍山崗城址筑城的直接原因。在遺址東南部,挖斷山梁,修建城墻,不僅可以利用壕溝疏浚山洪,也切斷了由東南山丘進入聚落的通道,這樣就利用古河道、壕溝、城墻,共同構成了一個堅固的防線。不僅防御了洪水,也起到了防御別的聚落居民或外族入侵的作用。[1]
龍山崗仰韶文化晚期,應屬仰韶文化下王崗類型三期,根據棗陽雕龍碑遺址二期和大河村三期公布的一批碳十四數據,估計該期的年代約為距今5280—4730年間。[2]龍山崗城址始建于仰韶文化晚期,迄屈家?guī)X文化時期仍在沿用。
仰韶文化城址在我國為數甚少,從已公布的考古資料來看,僅有鄭州西山與淅川龍山崗,對眾多的新石器時代城址來說,真可謂鳳毛麟角。西山城址的年代約在距今5300—4800年間,龍山崗城址的年代與之十分接近,幾乎完全一致。關于仰韶文化晚期的斷代,學術界一般都將這一歷史階段定為黃帝時代。蘇秉琦先生根據我國考古界幾十年來所取得的豐碩成果,主張“五帝時代上限應不早于仰韶時代后期?!盵3]已故史學大師范文瀾先生認為 “仰韶文化所在地,當是黃帝族的文化遺址”。[4]許順湛先生把黃帝時代與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和大河村類型相對應,把顓頊、帝嚳、堯、舜與河南龍山文化相對應,從而以公元前4420—公元前2900年為黃帝時代。[5]仰韶文化晚期即黃帝時代,已有城邑出現?!妒酚洝し舛U書》謂:“黃帝時,為五城十二樓?!薄妒挛锛o原》引《黃帝內傳》說:“帝既殺蚩尤,因之筑城闕。”又引《軒轅本紀》云:“黃帝筑邑造五城。”《漢書·郊祀志》載:“黃帝為五城十二樓。”《淮南子·原道訓》云:“黃帝始立城邑以居?!薄稘h唐地理書鈔》輯《河圖括地象》曰:“昆侖之墟,西有五城十二樓。”李白《經亂離后天恩流夜郎憶舊游書懷贈江夏韋太守良宰》詩:“天上白玉京,五城十二樓?!笨梢婞S帝之世已經掌握了筑城技術。文獻記載中的黃帝城在河北涿鹿與河南新鄭,迄今為止,涿鹿與新鄭境內均未發(fā)現與黃帝時代相當的城址。號稱“千古文明開涿鹿”的河北涿鹿,考古發(fā)現的所謂“中華第一都”,其實只不過是一個戰(zhàn)國至漢代的城址而已。鄭州西山與淅川龍山崗兩座城址的發(fā)現,填補了歷史的空白,印證了黃帝筑城造邑的史實。
F10平剖圖
關于西山城址的性質,許順湛先生把它定為“有熊國國都”。他說:“鄭州古城屬于秦王寨類型(即大河村類型)……如果把秦王寨類型的仰韶遺址分布結合文獻來分析,西山古城應屬于黃帝城。《史記·五帝本紀》說:‘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軒轅?!都狻芬鞆V曰:黃帝‘號有熊’。引譙周曰:黃帝是‘有熊國君,少典之子也’。有熊國地望何在?《集解》引皇甫謐曰:‘有熊,今河南新鄭縣也?!兜弁跏兰o輯存》說:‘新鄭,古有熊國,黃帝之所都。受國于有熊,居軒轅之丘,故因以為名,又以為號。 ’《路史·后紀五》注:‘[黃帝]有圣德,授國于有熊,鄭也?!纱丝芍旱谝?,黃帝是有熊國君少典之子;第二,黃帝都有熊;第三,黃帝所都的有熊其地望在新鄭。從秦王寨類型遺址分布來看,有熊國的地域并不局限于新鄭,它至少應包括密縣、鄭州和滎陽等地,均可稱為有熊國。在有熊國所轄的區(qū)域內(即秦王寨類型分布區(qū))其文化遺址應屬于有熊國文化,當時的氏族部落應屬于有熊國的組成部分,在西山發(fā)現的古城只能是有熊國的城,如果別處沒有第二座城的發(fā)現,西山古城必是有熊國國都。黃帝都有熊,是有熊國君,因此把西山古城稱為‘黃帝城’是無可非議的。”[6]這就是著名的“西山城址為黃帝之都”說。龍山崗城址的規(guī)格應與西山城址性質近似或相當,當是黃帝所筑“五城”之一,可以稱之為“黃帝城”。《史記·五帝本紀》載:“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T侯咸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是為黃帝。天下有不順者,黃帝從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嘗寧居。東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雞頭。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葷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遷徙往來無常處,以師兵為營衛(wèi)?!秉S帝統(tǒng)一華夏以后,成了華夏集團的“天子”,即最高軍事首長,自然要向天下的諸侯施以恩威,巡視民情,關注四方安危。因而彼時他要帶著妻子嫘祖及臣僚、師兵巡視天下,龍山崗古城的興建,除了防洪之外,可能還與黃帝南巡有關。黃帝南巡的路線,在離開都城之后,經熊山而到達湘山?!肚f子·天運》云:“黃帝張咸池之樂于洞庭之野。”《抱樸子》說:“黃帝過洞庭從容成子受《自然之經》。”徐靈期《南岳記》謂:“黃帝受戒于衡山金簡峰?!薄逗巷L物志》載:“君山……山上有軒轅谷,傳為黃帝鑄鼎的地方?!碧拼娫疲骸拔逶卤庵圻^洞庭,魚龍吹浪水云腥。軒轅黃帝今何在?回首巴山蘆葉青。”清人李元度重修《南岳志》引《湘衡稽古》曰:“雷祖從帝南游,死于衡山,遂葬之。今岣嶁有雷祖峰,上有雷祖之墓,謂之先蠶冢。其峰下曰西陵路,蓋西陵氏始蠶,后人祀之為先蠶也?!崩鬃婕存凶妫瑥狞S帝南巡,死于途中。根據五帝時代的地理形勢,龍山崗古城是黃帝南巡往返必經之地。黃帝一行從有熊出發(fā),一路南下,經方城隘口,到達南陽盆地南部的龍山崗。龍山崗所在的丹江下游,正是華夏與苗蠻兩大文化體系的交會地帶,許多史前文化在這里相互碰撞、交會、融合,并最終形成了多元一體的中華文化格局。黃帝早就派人在這里駐軍,并修建城池,疏浚河道,防止山洪侵害,發(fā)展農業(yè)生產,舉行祭祀大典,使之成為華夏與苗蠻兩大族群共同仰慕的名城。黃帝遷徙往來無常處,其南巡不會只有一次,于是這里便成了迎來送往的重要驛站,很可能具有別都的性質。
黃帝族是以龍為圖騰的。傳說黃帝容顏似龍,《河圖稽命征》與《帝王世紀》均說黃帝“龍顏有圣德”?!妒酚洝の宓郾炯o·正義》說他“生日角龍顏,有景云之瑞?!薄吨駮o年》也稱黃帝“龍顏”。《山海經·海外西經》載:“軒轅之國……人面蛇身,尾交首上。”所謂蛇身,指的就是龍體而言。黃帝之星座似龍,《史記·天官書》云:“軒轅,黃龍體?!薄短接[》卷六引《大象列星圖》說:“軒轅十七星在七星北,如龍之體。”黃帝豢龍御龍和以龍為獸,《遁甲開山圖》云:“絳北有陽石山,中有神龍也。黃帝時,遣云陽先生養(yǎng)龍于此。”《大戴禮記·五帝德》謂黃帝“乘龍扆云,以順天地之紀?!薄俄n非子·十過篇》說:“昔者黃帝合鬼神于西泰山之上,駕象車而六蛟龍?!薄妒斑z記》說:“帝(指黃帝)乘云龍而游,殊鄉(xiāng)絕域,至今望祭焉。”《淮南子·天文訓》云:“中央土也,其帝黃帝,其佐后土,其獸黃龍。”黃帝興兵,應龍參戰(zhàn),《山海經·大荒北經》載:“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秉S帝之世常有龍出現。《史記·封禪書》云:“黃帝得土德,黃龍、地螾見。 ”《開元占經·龍魚蛇占篇》引《春秋合誠圖》云:“黃帝將亡,則黃龍墜?!薄妒酚洝し舛U書》載:“黃帝采首山銅,鑄鼎于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胡髯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后宮從上者七十余人,龍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恃龍髯。龍髯拔,墮,墮黃帝之弓。百姓仰望黃帝,既上天,乃抱其弓與胡髯號,故后世因名其處曰鼎湖,其弓曰烏號?!焙笕嗽邳S帝升天的靈寶鑄鼎原黃帝陵前建有黃帝廟,其中門匾書“騎龍遺蹤”。唐代詩人李白來此拜謁,賦詩憑吊云:“黃帝鑄鼎荊山涯,不煉黃金煉丹砂,騎龍飛去太清家,云愁海思令人嗟?!睆纳鲜鲇涊d可見黃帝與龍的特殊關系。淅川丹江流域的黃帝城以龍山崗命名,也許不是偶然的現象,其中可能存在著深刻的原因,或與黃帝以龍為圖騰有關,可以簡稱之為“龍城”。
淅川龍山崗與鄭州西山古城,分布于中原地區(qū)的南北兩翼,一座是都城,一座是要邑,像兩座高聳的燈塔,照亮了華夏文明開端的歷程。
注釋:
[1]梁法偉:《河南淅川龍山崗仰韶時代晚期城址發(fā)掘收獲》,《中國文物報》2013,3-29。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南省文物局南水北調文物保護辦公室:《河南淅川縣龍山崗遺址 2008-2009年發(fā)掘簡報》,《華夏考古》2004 年 04 期。
[2]楊育彬、袁廣闊主編:《20世紀河南考古發(fā)現與研究》,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
[3]蘇秉琦:《中華文明的曙光》,《東南文化》1988年05期。
[4]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修訂本第一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99頁。
[5]許順湛:《中原第一城——黃帝時代的鄭州西山古城》,《炎黃文化研究》第一輯,鄭州:大象出版社,2004年。
[6]許順湛:《鄭州西山發(fā)現黃帝時代古城》,《中國文物報》1995,11-12。
(作者單位:河南省社會科學院)
[責任編輯 趙建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