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wèi)婷婷
從西北紡織工學院一名普通的女大學生,到成為大連理工大學的博士生;從大連輕工業(yè)學院一名講師,到成為大連理工大學的教授、博士生導師,直至今天成為化工學院黨支部書記兼副院長……王錦艷,走的是一條勤奮扎實的磨礪向上之路。
這樣一條路,從她選擇進入化工科研領域的那一天起,似乎早就已經注定。格物致知,惟全心全意、嚴謹扎實才能有所進益。也正因為如此,才能讓她在攀登科研高峰的路上收獲了豐碩的果實。
作為遼寧省高性能樹脂創(chuàng)新團隊的負責人、遼寧省高性能樹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和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學科的學術帶頭人,近年來,她帶領團隊瞄準國家尖端技術領域需求,著重于耐高溫高性能高分子材料的設計、合成及其加工應用新技術研究,開展了系列能夠解決實際工業(yè)難題的深入探索,收獲頗豐。
一般耐高溫高分子材料,會因為高度剛性的分子主鏈結構導致其難加工、不溶解,這一問題成為業(yè)界普遍關注的科學難題。王錦艷及其團隊從分子結構設計出發(fā),通過引入全芳環(huán)、扭曲非共平面的二氮雜萘酮聯(lián)苯結構,研制開發(fā)成功一種高性能聚合物體系,既耐高溫又可溶解雜萘聯(lián)苯,解決了傳統(tǒng)高聚物不能兼具耐高溫、可溶解的技術難題。
除此之外,他們還通過發(fā)明復合催化劑和復合溶劑體系,解決了因聚合單體活性差異大而造成傳統(tǒng)聚芳醚腈砜不能合成高分子量聚合物的技術難題,實現(xiàn)了低成本、可控制備……
“應國家之所求,解民眾之所需?!笔峭蹂\艷堅持的科研方向,懷抱這一初衷,她先后主持了國家“十二五”“863”計劃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3項、航空基金1項、一院航天基金1項、教育部留學回國基金1項、遼寧省高等學校教育廳創(chuàng)新團隊1項、國際合作項目1項及企事業(yè)委托項目8項,參加國家科技攻關項目、“973”子課題、“863”重大項目、遼寧省重大科技攻關項目等,共計27項,累計科研經費2500余萬元。其中,“耐高溫高性能工程塑料及其應用新技術”是國家重大工程急需的戰(zhàn)略性新技術。憑借這一項目,她和團隊一起研發(fā)的耐高溫可溶解新型雜環(huán)高性能工程塑料因其具有的重大意義,先后榮獲2011年國家技術發(fā)明獎二等獎(排名2)和2003年國家技術發(fā)明獎二等獎(排名6)等科技獎勵共6項。
“科研唯有搬下高閣,走向產業(yè)才能真正實現(xiàn)其價值。”多年從研,王錦艷對此有深刻的認識。為此哪怕再苦再累她都甘之如飴,奮勇向前。令她感到欣慰的是,她和團隊在耐高溫涂料、絕緣薄膜、漆包線、覆銅板、耐高溫結構膠粘劑、纖維增強復合材料等領域的應用新技術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富有創(chuàng)新性的研究成果,已廣泛應用于航空航天、電子電氣、石油化工等領域,12項技術實現(xiàn)產業(yè)化,已累計實現(xiàn)銷售收入超過60億元,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封鎖,促進了相關行業(yè)技術進步,牽動了相關技術產品升級換代,為國防軍工建設和高技術發(fā)展提供了材料支持和保障。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王錦艷的科研之路證明了這一點。事實上,憑借多年埋首耕耘,她收獲的還有很多。多年來,她先后發(fā)表SCI收錄論文95篇,EI收錄論文55篇,他引307次;獲得發(fā)明專利授權8項;獲2014年第八批遼寧省百千萬人才工程百人層次;成為大連市優(yōu)秀專家,中國材料研究學會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分會常務理事……當科研之路迎來“繁花似錦”,面對掌聲和鮮花,她卻選擇了淡然以對,低下頭來繼續(xù)埋首耕耘。而這,也或許是她贏得更多掌聲的原因。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