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曉虎 謝曉焜
?
溫針灸治療肱骨外上髁炎80例
邱曉虎謝曉焜
福建省龍巖人民醫(yī)院針灸科(龍巖 364000)
摘要:目的觀察溫針灸治療肱骨外上髁炎的療效。方法將160例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80例。治療組,采用溫針灸療法,以壓痛最敏感點為主穴(均在肱骨外上髁部,部分在該點遠側約1cm處還有一敏感點),同側手三里,肘髎為配穴,在主穴上行溫針灸治療。對照組取穴同治療組,常規(guī)電針治療。觀察兩組療效和VAS疼痛評分。結果治療組治愈率63.8%(51/80)優(yōu)于對照組的47.5%(38/80),治療組愈顯率86.3%(69/80)優(yōu)于對照組的70.0%(56/80)(均P<0.05)。兩組均能明顯降低VAS疼痛積分,治療組VAS疼痛積分較對照組減輕更明顯(均P <0.01)。結論溫針灸治療肱骨外上髁炎療效較顯著。
關鍵詞:肱骨外上髁炎;針灸療法;溫針灸;電針
肱骨外上髁炎又稱網(wǎng)球肘,臨床常見,常因肘外側疼痛、活動受限而影響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是針灸理療科的常見病,自2011年1月—2014年10月,筆者用溫針灸治療肱骨外上髁炎80例,并與常規(guī)電針組80例對照,現(xiàn)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160例患者均來自于我院針灸科門診病人,按治療時間先后順序進行編號登記,隨機分為兩組,單號為治療組,雙號為對照組,各80例。治療組男33例,女47例;年齡22~68歲,平均43歲;左側25例,右側55例;病程1~21個月,平均7.5個月;既往治療史:理療42例,局部封閉48例,推拿8例,針刀19例。對照組男40例,女40例;年齡19~61歲,平均41歲;左側25例,右側55例;病程10天~22個月,平均7個月;既往治療史:理療41例,局部封閉42例,推拿10例,針刀14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病情、既往治療史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診斷及納入標準參照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進行病例選擇。(1)肘外側疼痛,疼痛呈持續(xù)漸進性發(fā)展。作擰衣服、掃地、端壺倒水等動作時疼痛加重,常因疼痛而致前臂無力,握力減弱,甚至持物落地,休息時疼痛明顯減輕或消失。(2)肘外側壓痛,以肱骨外上髁處壓痛為明顯,前臂伸肌群緊張試驗陽性,伸肌群抗阻試驗陽性。
1.3治療方法
1.3.1治療組患者坐位或仰臥,患肘屈曲900側放于枕上,以壓痛最敏感點為主穴(均在肱骨外上髁部,部分在該點遠側約1 cm處還有一敏感點),同側手三里,肘髎為配穴,取直徑0.3 mm,長度25~40 mm毫針直刺,平補平泄,至酸脹感明顯后,在主穴進針處放上一剪好的硬紙板,在針炳上插長度 約2 cm的艾條,點燃,留針30 min。每日1次,5次為一療程,療程間休息1天。
1.3.2對照組患者坐位或仰臥,患肘屈曲900側放于枕上,取穴同治療組。取直徑0.3 mm,長度25~40 mm針直刺,平補平泄,至酸脹感明顯后,接G“680S”電針,連續(xù)波,留針30 min。每日1次,5次為一療程,療程間休息1天。
二組均在2個療程后觀察療效。
1.4觀察指標①兩組治療前后疼痛評分。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以一條 10 cm 長的尺子,0 端為無痛,10 端為最痛,讓病人自行在尺子上標出疼痛的相應位置,醫(yī)者測出該位置厘米數(shù),即為疼痛評分。②兩組患者臨床療效。
1.6療效評定標準參照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發(fā)布的《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制定療效評定標準[1]。治愈:疼痛、壓痛消失,端物無疼痛,肘部活動自如;顯效:疼痛消失,端物無疼痛,肘部活動自如,局部仍有輕壓痛;好轉:局部疼痛壓痛減輕,肘部功能改善,伸肌群抗阻試驗陽性;無效:癥狀無改善。
2.12組臨床療效比較兩組治愈率比較,χ2=4.28,P<0.05,兩組治愈率之間差異有顯著性意義。兩組愈顯率比較,χ2=6.18,P<0.05,兩組愈顯率之間差異有顯著性意義,提示觀察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 (例,%)
2.2對2組患者治療前后利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進行疼痛評分2組治療前疼痛積分比較t=0.07,P>0.05,差異無顯著性意義。治療組治療前后比較t=23.91,P<0.01,差異有非常顯著性意義;對照組治療前后比較t=17.28,P<0.01,差異有非常顯著性意義;示2組均能明顯降低疼痛積分。2組治療后比較t=4.80,P<0.01,差異有非常顯著性意義,示治療組該效應明顯高于對照組。見表2。
表2 2組患者疼痛積分比較 ,分)
肱骨外上髁炎臨床上多數(shù)患者發(fā)病緩慢,一般無明顯外傷史。多見于長期勞累,伸腕肌起點受到反復牽拉刺激,或前臂伸肌總腱部分撕裂、扭傷、鈣化或無菌性壞死,或慢性肱橈關節(jié)的滑膜炎,或局部滑膜皺襞過度增厚,橈骨頭環(huán)狀韌帶退行性變化,前臂伸肌總腱深面的滑膜炎,皮下血管神經(jīng)束的絞窄等。本病一般不會對身體健康造成嚴重影響,但常因肘外側疼痛、活動受限而影響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困擾患者和家人。肱骨外上髁為前臂伸肌總腱的起點,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肱骨外上髁炎主要發(fā)病機制在于伸肌起點反復刺激致肌腱、筋膜無菌性炎癥,并卡壓伸肌總腱起始部之微血管神經(jīng)束。由于軟組織常有痙攣、粘連、肥厚、疤痕形成等變異產(chǎn)生,使原有病變、卡壓更嚴重和頑固。現(xiàn)代研究認為艾灸有較好的抗炎作用[2],且艾灸時發(fā)射紅外線可明顯降低周圍神經(jīng)興奮性而解痙止痛,并且其中近紅外線占主要成分,能穿透較深的組織,出現(xiàn)某些活性物質使組織器官的代謝和產(chǎn)熱得到加強,利于組織功能恢復[3]。董氏等實驗對比發(fā)現(xiàn)懸灸對肌層的升溫能力及保持時間均明顯優(yōu)于其它灸法[4]。而溫針灸既有懸灸的功能,又能加熱針身,二者功能疊加使熱效應更著,有效地加強了針刺本身舒筋活血通絡止痛之功。所以,從現(xiàn)代醫(yī)學角度可認為溫針灸與電針相比能更好地針對該病病理特點進行治療從而獲得較好療效。謝洪峰等[5]手術發(fā)現(xiàn)最敏感的痛點即為微血管神經(jīng)束穿伸肌總腱處,在此處進行溫針灸,通過灸療和針刺兩者舒筋活血、溫通血脈的功能,改善局部組織營養(yǎng),糾正伸肌總腱處局部軟組織的痙攣、粘連、肥厚、疤痕等無菌性病變,從而使之對微血管神經(jīng)束的不良刺激得以解除,而達治病目的。
肱骨外上髁炎屬于中醫(yī)“傷筋”范疇,多為寒濕侵襲肘部經(jīng)絡,使氣血阻滯不暢;或長期從事旋前、伸腕等活動,不明調理之道,日久使筋脈損傷、瘀血內停等,導致肘部經(jīng)氣不通,不通則痛而致諸證。治療宜舒筋活血、溫經(jīng)散寒、通絡止痛。循《靈樞·經(jīng)筋》之旨,本病病位在經(jīng)筋,治則為“以痛為輸”,故以阿是穴為主穴,并結合循經(jīng)取穴手三里、肘髎,在其上施以溫針灸療法,針刺舒筋活血通絡與艾灸的溫經(jīng)散寒止痛二者功效相輔相成,正中病機,故能收顯效。
綜上,中醫(yī)學及現(xiàn)代醫(yī)學層面都提示溫針灸確能直接針對本病的發(fā)病機制進行治療而收良效,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 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90-191.
[2]唐照亮,宋小鴿,侯正明,等.灸療抗炎免疫作用的實驗研究[J].中國針灸,1997,17(4):233.
[3]楊華元,劉堂義.艾灸療法的生物物理機制初探[J].中國針灸,1996,16(10):17.
[4]董新民,董泉聲,先茂全,等.不同灸法對穴位溫度影響的對比觀察[J].中國針灸,1999,19(1):23.
[5]謝洪峰,王葆稷,賈曉慧,等.復發(fā)性肱骨外上髁炎治療[J].頸腰痛雜志,1998,19(2):125.
doi:10.3969/j.issn.1003-8914.2016.04.047
文章編號:1003-8914(2016)-04-0548-02
收稿日期:(本文校對:謝曉焜2015-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