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圓
摘要: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是我國第一部小說研究專著,開中國小說專門史之創(chuàng)作先河。在書中,魯迅除提出較為科學的小說體系、許多新的理論觀點外,還將中國傳統(tǒng)治學方法與西方現(xiàn)代研究方法相結(jié)合,以中西結(jié)合的研究方法構(gòu)建小說體系、闡釋小說觀念。而這些研究方法的運用也對后世古代小說乃至其他領(lǐng)域的學術(shù)研究有所啟示。
關(guān)鍵詞:《中國小說史略》;研究方法;魯迅
中圖分類號:I207.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8-0005-02
《中國小說史略》是我國第一部小說史專著,全書以時間為線索,系統(tǒng)論述了古代各類小說的流變過程,內(nèi)容豐富,材料詳實,被胡適譽為“是一部開山的創(chuàng)作,搜集甚勤,取材甚精,斷制也甚謹嚴?!痹跁?,魯迅融中西方研究方法為一體,使其更具學術(shù)價值,成為后世相關(guān)領(lǐng)域研究的典范。
一、傳統(tǒng)治學方法的運用
魯迅舊學功底深厚,《中國小說史略》就是其運用傳統(tǒng)治學之法研究學術(shù)的一個代表。
(一)目錄學。
章學誠認為目錄學能“辨章學術(shù),考鏡源流?!濒斞讣蠢闷洹爸洝钡墓δ軜?gòu)建小說框架,同時以朝代為軸,梳理古代小說觀念的演變過程。
在論述文言小說時,魯迅先分別對《漢書·藝文志》、《隋書·經(jīng)籍志》等史家著錄的文言小說及其分類進行了羅列及簡析,并據(jù)此構(gòu)建全書文言小說的框架。書中對文言小說的論述集中在第三到第十一篇:第三篇《漢書·藝文志所載小說》,第五至七篇根據(jù)《隋書·經(jīng)籍志》并參考兩唐志寫六朝小說,第八至第十一篇述唐宋傳奇。
而對于白話小說,魯迅首先提出:“至于宋之平話,元明之演義,自來盛行民間,其書故當甚夥,而史志皆不錄。”由此,魯迅對其也按小說類型進行了整理:第十二、十三篇分寫宋話本和宋元擬話本,第十四篇后分寫講史、神魔、人情、諷刺、才學、狹邪、俠義公案、譴責小說,在其中還插入明之擬宋市人,清之擬晉唐小說(第二十一、二十二篇)。這樣就與文言小說一起,構(gòu)成了全書的大致體系。
此外,魯迅也運用目錄學探究古代小說觀念的流變過程。他根據(jù)《漢書·藝文志》的《諸子略》末附的十五家小說認為當時小說“大抵或托古人,或記古事,托人者似子而淺薄,記事者近史而悠繆者也”,指出在漢代,小說與子部、史部密不可分。到唐代,《隋書·經(jīng)籍志》將小說歸為子部,體現(xiàn)出小說地位的提高;到宋代,《新唐志》將《列異傳》等志怪作品“退為小說”,小說的虛構(gòu)性得到承認。而至明清,魯迅指出《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未收錄傳奇,但小說范圍“乃稍整潔”,小說志怪類雜入《山海經(jīng)》等含傳說之書等。另外魯迅還提到平話、演義等不被史家所錄,并得出“史家成見,自漢迄今蓋略同:目錄亦史之支流,固難有超其分界者也”的結(jié)論??傊ㄟ^對比各時期文獻對小說的著錄情況,客觀上可以看出古代主流小說觀念的變化。
(二)??睂W。
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無論是寫作前的大量搜集、整理文獻資料,還是對材料的辨?zhèn)慰紦?jù),都對??边@一方法有著大量的應(yīng)用。
1.大量搜集與整理文獻材料。
由于小說自古不被重視,在流傳中散佚現(xiàn)象較嚴重,因此材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對于寫作小說史尤為重要。而魯迅在寫作《中國小說史略》前就做了大量的工作,他從1910年前后開始整理古代小說,編寫成有《古小說鉤沉》、《小說舊聞鈔》和《唐宋傳奇集》,為《中國小說史略》的寫作奠定了扎實的材料基礎(chǔ)。
據(jù)統(tǒng)計《中國小說史略》全書12萬6千字,直接引用小說原文118 處,約5 萬余字,占全書近40%。[1]這體現(xiàn)出材料在《中國小說史略》中的重要作用。而書中材料多是魯迅輯佚古小說時所得,如第12篇到第28篇依據(jù)的主要材料即為《小說舊聞鈔》。
2.辨?zhèn)巍⒖甲C工作的開展。
魯迅對待材料極為嚴謹,不僅講求使用一手資料,還在書中對許多材料進行了考辨,還對部分小說的作者、成書年代等進行了考證。
魯迅在第四篇《今所見漢人小說》開篇即提到:“現(xiàn)存之小說,蓋無一真出自漢人,晉以來,文人方士,皆有偽作,至宋明尚不絕?!彪S后,他通過對文獻的辨?zhèn)螌Υ擞^點予以證明。如《神異經(jīng)》一書,號稱東方朔所撰,魯迅對此不以為然。他通過此書仿《山海經(jīng)》,而“《山海經(jīng)》稍顯于漢而盛行于晉,”得出此書應(yīng)作于晉后,故為偽托東方朔所作。諸如此類對材料的辨?zhèn)慰甲C在書中還有很多。
魯迅創(chuàng)作《中國小說史略》前后歷經(jīng)十幾年,搜集大量一手資料,同時保持懷疑精神,不輕信一家之說。以往學者大多為考據(jù)而考據(jù),而魯迅則將其當成一種方法,來闡述自己的觀點。這種對研究方法的靈活運用值得我們學習。
二、西方現(xiàn)代研究方法
蔡元培曾評價魯迅的治學方法為“用清儒家法”卻又“不為清儒所囿”。“用清儒家法”即包括上文談到的以樸學之法治學,而“不為清儒所囿”則是說魯迅不但運用我國傳統(tǒng)的研究方法,對西方現(xiàn)代的研究方法也有所借鑒。這從《中國小說史略》所運用的研究方法中就可以看出。
(一)比較的研究法。
1.比較文學研究方法的運用。
魯迅學貫中西,雖寫中國小說史,卻自覺運用比較文學的研究方法。在書中,魯迅多次提到外國文學與中國文學之間的相互影響,關(guān)注中國文學在海外的流傳及傳播。如《六朝之鬼神志怪書(上)》提到魏晉時,印度“天竺故事亦流傳世間,文人喜氣穎異,于有意或無意中用之,遂蛻化為國有?!比纭独m(xù)齊諧記》所記“陽羨鵝籠”之事,本事來自印度《譬喻經(jīng)》所載“梵志吐壺”,而在《續(xù)齊諧記》中吳均將其本土化了。
2.本國文學作品的比較。
在書中,魯迅還通過對本國小說的互相對比,分析其自身特點。如將《閱微草堂筆記》與《聊齋志異》進行對比,認為二者“取法傳奇者途徑自殊?!边@種方法可以讓人更清楚一類小說的發(fā)展變化,使人更清晰地了解作品。
另外,魯迅也注重以發(fā)展的眼光看待某類小說的自身嬗變。如將唐傳奇與宋傳奇進行對比:“傳奇小說,到唐亡時就絕了。到宋朝,雖然也有傳奇的,但就大不相同。因為唐人大抵描寫時事;而宋人則多講古事。唐人小說少教訓(xùn);而宋則多教訓(xùn)?!痹趯Ρ确治鲋?,加深人們對該類小說的認識。
總之,使用比較的研究方法可以拓寬研究者的視野,使人們對小說的發(fā)展有一個更清晰的認識。
(二)從社會歷史批評角度進行研究。
任何文學作品都具有特殊的時代性,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的經(jīng)濟、政治及社會生活。因此,魯迅在書中考察評判小說時注重從社會歷史角度出發(fā),追根溯源,探究其成書原因。如論述《金瓶梅》因其色情描寫較多為后人詬病時,魯迅從其成書時代的社會風氣上分析了原因:在當時“實亦時尚。成化時,方士李孜僧繼曉已以獻房中術(shù)驟貴,至嘉靖間而陶仲文以進紅鉛得幸于世宗……風氣既變,并及文林,故自方士進用以來,方藥盛,妖心興,而小說亦多神魔之談,且每敘床第之事也。”魯迅并未簡單地批判《金瓶梅》的色情描寫,而從該書的成書背景分析其描寫原因:即當時受上層社會影響,小說中流行記敘床第之事。孟子時即講究“知人論世”,這種分析方法有利于客觀理解作品,避免因不了解其背景而誤解其意。
三、結(jié)語
《中國小說史略》不但打破了中國自古無專門小說史的局面,還為后世小說研究者樹立了典范。其中,魯迅建立了中國小說史科學的分類體系,后世鄭振鐸、孫楷第等學者也多沿用此體系,并對其加以發(fā)展。此外,魯迅還在書中創(chuàng)造了許多新的小說名詞,如“志人小說”、“黑幕小說”等,使這些小說得以被更準確地描述。一些小說也因該書得以被重新認識,如《金瓶梅》等。
雖受時代、環(huán)境等限制,《中國小說史略》還有不足之處,魯迅對某些小說的認識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其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時刻存疑的學術(shù)精神,融匯中西的研究方法等仍對我們今天的研究有所啟發(fā),值得我們?nèi)W習。
參考文獻
[1]歐陽健.《中國小說史略批判》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91頁.
[2]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商務(wù)印書館2011年版。
[3]顧農(nóng).《中國小說史略》導(dǎo)讀[J]. 魯迅研究月刊, 2002, (11)
[4]楊明貴.論《中國小說史略》對傳統(tǒng)文獻學方法的借鑒和運用[J].安康學院學報, 2013, 25(5)
[5]蔡元培. 魯迅先生全集序[A]. 魯迅全集[C].北京:中國人事出版社,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