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紅偉
問:有人說20世紀80年代是中國大學生詩歌的黃金時代,您認同這個觀點嗎?
答:是的。上世紀80年代不僅是中國大學生詩歌的黃金時代,也是整個漢語詩歌的黃金時代。中國人從文革的桎梏中走出來,需要一種自由的表達,詩歌成為精神層面的至高領(lǐng)地。此外,當時沒有網(wǎng)絡(luò),甚至連影視也不普及,文學,尤其是詩歌便呈現(xiàn)出一種可能永遠也不會再有的熱火朝天的發(fā)展勢態(tài)。
大學生本是最激進,最與時俱進的群體,因而大學生詩歌也在那個時代成為一場轟轟烈烈的運動,一種空前絕后的文學現(xiàn)象和社會現(xiàn)象。當時,校校有詩社,有詩刊,有的學校還不只一個詩社,一種詩刊。只要你熱愛詩歌,你就能在校園里找到志同道合的詩友。甚至,那個時候的征婚啟事上,也不忘了特別注明自己喜歡文學,喜歡詩歌。
從今天的角度遙望80年代,那更像是一個寓言。中國人在被商業(yè)和利益洗腦之前,最后一次展示了自身對精神世界的苦苦依戀。
問:請您簡要介紹一下您投身20世紀80年代大學生詩歌運動的“革命生涯”(大學期間創(chuàng)作、發(fā)表、獲獎及其他情況)
答:事實上,我是90年上的大學,所以在80年代大學生詩歌運動這個浪潮中,我只趕上了它的尾巴。我是遲到的。
我開始詩歌寫作是在中學時代,高中二年級時在當時有著巨大影響的《中學生文學》發(fā)表的處女作就是一組詩,后來其中一首被評論家黃邦君先生收入到了貴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少男少女抒情詩——當代中學生詩選》中。
進入大學校園時,我已經(jīng)在大大小小的報刊上發(fā)表了幾十篇東西,有詩歌,也有散文。大二時,我的一組詩被《詩刊》編輯、后來非常知名的文化人和金牌編劇鄒靜之先生選中,發(fā)在了《詩刊》的“大學生詩頁”欄目。那組詩,要算我在校園寫作期間的最高峰。
此外,山西大學的張華夏主編過一本很厚的《中國當代大學生百家抒情詩》,在很靠前的位置選了我六、七首詩?!蹲x者文摘》(即后來的《讀者》也在大二時選過我的一篇類似于散文詩的作品。比較有趣的是,三年后我想跳槽到某家報社,負責招聘的一個負責人,年齡比我大不了多少,面試時她告訴我,她當年曾經(jīng)把這首散文詩抄在筆記本上。
問:投身20世紀80年代大學生詩歌運動,您是如何積極參加并狂熱表現(xiàn)的?
答:我老家所在的那個縣,叫富順,歷史上多出文人,向來有富順才子的說法。老一輩的,像劉光第,陳銓,鄭必堅,當代詩人,像張新泉,白漁,朱先樹,李加建,鄭單衣,以及更年輕的郭敬明等人,都是從那里走出來的。所以,這個地方有著濃厚的文學氛圍,尤其是三十年前。
我開始參加縣文協(xié)的文學活動時還是中學生。我記得有一年,著名作家鄭義(他的母親好像是富順人?或者其父母與富順有某種緣源,記不清了)回來講課,坐了滿滿一屋子人,室內(nèi)坐不下了,外面的臺階上也擠了不少人。我中午喝了幾口酒,聽著聽著就打起了瞌睡,后來被一個老師狠狠地批評了一頓。
大學時,我開始參加自貢市文聯(lián)的一些文學活動。記憶中比較深刻的是,有一年自貢文聯(lián)在一所鹽商的老宅子里開了五天筆會,參會者多達百余人,其中寫詩的最多,分成兩個組。大家六個人住一間屋子,吃得很一般,但天天討論詩歌,為詩歌爭得面紅耳赤,幾乎就要老拳相向。
這種筆會是要收費的,其他人都可以回原單位報銷,但我沒單位,我還是學生嘛。正在無奈之際,富順文化館一個姓李的老師得知后,連夜趕回富順向文化館長報告,意思是說聶作平有才華有前途,這個人畢業(yè)以后,可以把他要到我們文化館做文學輔導,他現(xiàn)在開會的這個費用,能否由文化館給他報銷?館長也很開明,馬上就同意了。
當時,因為我會寫詩寫文章,已經(jīng)有其它兩家更大的單位要我,但我還是決定回老家去文化館編那張四開四版的《富順文藝》。不巧的是,在我畢業(yè)之前幾個月,縣上一位領(lǐng)導的哥哥從外地調(diào)回來,把這個位置搶先占去了,我只得怏怏地去一家待遇其實更好的企業(yè)作秘書。
問:當年,您創(chuàng)作的那首《每一道籬門都將走出一位表妹》曾經(jīng)很受讀者喜歡,能否談?wù)勥@首詩的創(chuàng)作、發(fā)表過程?
答:這是一首鄉(xiāng)土詩,參加一個表妹的婚禮有感而寫。詩寫好后,連同另外兩首一起,胡亂寄給了《詩刊》。幾個月后,就在幾乎忘記時,收到一封從《詩刊》寄來的信,用手一捏,信很薄,便知道不是退稿。有點激動地打開,是鄒靜之寫的,告訴我這首詩和另兩首一起,發(fā)在了下一個月的《詩刊》上。當時的興奮可想而知,恨不得告訴迎面而過的每一個路人:我上《詩刊》了。
三個月后,我收到一筆稿費:185元。當時我已經(jīng)畢業(yè)到工廠實習了,實習時的工資是119元。所以,二三十年前寫詩還是能掙點小錢的。
問:在大學期間,您參加或者創(chuàng)辦過詩歌社團或文學社團嗎?擔任什么角色?參加或舉辦過哪些詩歌活動???
答:非常郁悶的是,我就讀的是一所地方大學,叫自貢職業(yè)大學,相當于現(xiàn)在的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開辦的專業(yè)幾乎都是理工科或應(yīng)用型的,沒有任何一個專業(yè)與文化、文學和詩歌有半毛錢的關(guān)系。這是當年我最難過的事情,高考時,我報的志愿除了軍校外,就是川大中文系了。不過,學習成績差,數(shù)學只考了38分,只能上這所藉藉無名的地方大學,去讀一個毫無興趣的會計與統(tǒng)計專業(yè)。順便說,大學期間,我大概有將近十門功課是靠補考過關(guān)的。
在職大,我想組建一個詩社。其實早在高中時,我就和外校的文學青年一起組建過詩社,還出版過油印刊物。很遺憾的是,這所大學里,我缺少同伙,沒人助一臂之力,詩社一直沒能成立。
那時候,同城有一所師專和一所教育學院,這兩所學校都有中文系,也都有詩社或文學社。所以,很多時候,我都去師專和教育學院,那里有志同道合的文學青年。當然,還有我們那所理工科院校非常稀缺的長發(fā)飄飄的文學美女,我們那所學校女生稀有,既便有,也都跟科學家似的,戴著瓶底厚的眼鏡;而錢仲書先生教育過我們:男人從不調(diào)戲戴眼鏡的女人。
大學時候的詩歌活動,除了在師專和教院參加過一些講座外(其中有一回我也是主要嘉賓,坐在臺上向同齡人介紹寫作經(jīng)驗。無知者無畏,現(xiàn)在再也不敢干這樣的事了);此外,就是參加市上和縣上的一些詩歌活動。我老家富順縣有個傳統(tǒng),大概從80年代初期就開始了,那就是每年端午前后,都要舉辦端午詩會。清茶一杯,各人誦讀作品;誦畢,結(jié)伴到飯店大吃一頓,家家扶得醉人歸,精神和物質(zhì)都得到了滿足,不亦快哉。
問:您參與創(chuàng)辦過詩歌刊物嗎?您參與創(chuàng)辦過詩歌報紙嗎?編印或出版過詩集嗎?
答:高二那年,我和本縣另一所中學的兩個高三學生,(其中一個是我的小學初中同學,一個與我們家是世交),一起創(chuàng)辦了一本詩刊,叫《三原色》。自己刻鋼板,自己油印,自已裝訂,用一個通宵加一個白天,弄出了一本大概有40來頁的32開的小冊子。
《三原色》只出一期就夭折了,主要是家長反對,家長認為中學生嘛就該好好念書,考上大學跳出農(nóng)門才是硬道理,弄什么詩歌什么文學都是不務(wù)正業(yè)。
我們把《三原色》寄給了國內(nèi)一些詩人和刊物,后來,《中學生文學》從上面選了我兩首詩,發(fā)表在《中學生文學》詩歌特大號上,那就是我的處女作。這兩首詩,后來收到了三十元稿費,稿費之高嚇了我一大跳,那時候我們老師的月工資也就五六十元。拿到這筆稿費,我和一起辦詩刊的那位世家兄弟一起,在小鎮(zhèn)上找了一家餐館,惡狠狠地點了四五盤菜,喝了瓶白酒,一結(jié)賬,也就幾塊錢。
《三原色》還有段插曲。一起辦刊物的那個小學初中同學,有一天大概酒喝大了,竟然在廁所里寫了一條反動標語,這可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這個同學很快被查出來,為了調(diào)查他,縣公安局的兩個警察到學校找到我,查問前前后后的事情。
非?;氖?,其中一個警察嚴肅地問我:你說說,《三原色》的色是什么意思?我給他解釋,《三原色》這個刊名,是我們從車前子的一首詩化過來的。警察于是又問,車前子是誰?我只得給他說是一個詩人,寫朦朧詩的。那朦朧詩又是什么?等等,相當于給這位敬業(yè)的警察同志上了一堂詩歌課。
問:當年各大高校經(jīng)常舉辦詩歌朗誦會,給您留下最深印象的詩會是哪幾次?
答: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去自貢師專,參加中文系的詩歌朗誦會,一個長發(fā)飄飄的女生在臺上,用很好聽的普通話念一首其實寫得不怎么樣的詩。燈光朦朧,音樂舒緩,女生身材修長,黑頭發(fā)像瀑布一樣。
朗誦會間隙,我們站在走廊邊上,看著樓下稀落的燈火聊天,她歪著頭,眼睛撲閃撲閃的,讓我有一種想擁抱她的沖動。后來我們有過一段時間的來往,但隨著畢業(yè),各奔前程,便失去了聯(lián)系。算起來,她現(xiàn)在也是四十好幾歲了,從熱愛詩歌的青春少女,到為生計為家人奔波的中年婦女,狗日的時間就是這么殘酷無情呀。
問:上世紀80年代大學生詩人們最熱衷的一件事是詩歌大串聯(lián),您去過哪些高校嗎?和哪些高校的大學生詩人來往比較密切最后成為好兄弟???
答:我只去過我所在的那座城市和城郊的另外三所高校,一所是前面說過的自貢師專,一所是自貢教育學院,一所是四川輕化工學院。很有趣的是,現(xiàn)在這三所高校和我就讀的職大一起,大雜燴似地亂燉在一起,改名四川理工學院,學院也跟放羊似的,學生多達兩萬人了。
去師專和教院,有時候是為了參加詩歌活動,更多時候是為了找寫詩的朋友喝酒。師專和教院毗鄰,有一條上百年歷史的寬不盈丈的小街,街兩旁有許多小餐館,我們就坐在幽深的店堂里就著花生米和豬耳朵喝一塊多錢一瓶的鹽都高粱酒。興之所至,也會念幾句詩。這是我們和旁桌那些光著膀子的工人最大的區(qū)別。
四川輕化工學院在城郊,我去過兩次,都不是為了詩歌,是為了幫人打架。中學時代,我就喜歡拉幫結(jié)派,聽說打架比過年還高興。幫誰打架也忘記了,只記得打了架下來,被幫的人擺了一桌子酒菜請我們大吃大喝,那種成就感,就給寫了一組牛逼的詩一個樣。
我在這三所學校認識了一些寫詩的學生,他們大多數(shù)后來都不寫詩了,有做生意發(fā)了財?shù)?,有走仕途當了官的,也有窮困潦倒的,更多的不知所終,消失在茫茫人海中。當然也有少數(shù)人一直在寫,但幾乎沒寫出大名堂,只是作為一種愛好堅持下來。這種堅持尤其難能可貴。
說句不客氣的大實話,我大概要算當年那批一起寫詩的朋友里走得最遠的了,寫作竟然成了我終生的事業(yè)和混飯吃的本領(lǐng)。
問:當年的大學生詩人們最喜歡書信往來,形成一種很深的“信關(guān)系”,您和哪些詩人書信比較頻繁???
答:有書信來往的大學生詩人,我現(xiàn)在還記得的是山西大學的張華夏,如今在北京搞得風生水起,還是書法家,但詩好像沒怎么寫了。當年,張華夏編一本大學生詩選,因而和他接上了頭,通了好多年的信,直到畢業(yè)之后都還有聯(lián)系。后來聯(lián)系中斷了,前兩年有了微信,又勾搭上了。
另外還有一個南京政治學院的詩人,叫楊冰,我們中學時就開始有聯(lián)系的,上了大學,也都一直還在通信。這些年也不知所終了。青春終場,大家都作鳥獸散。
問:在您印象中,您認為當年影響比較大、成就比較突出的大學生詩人有哪些?哪些詩人的詩歌給您留下了比較深刻的印象?
答:印象不深了,好像有邱華棟,李潯,景旭峰,趙紅塵,洪燭這些人吧,這里面,好像邱華棟和我年齡相仿,在中學時就曾在一個刊物上發(fā)過東西,其余幾位要大些。
問:當年,大學生詩人們喜歡交換各種學生詩歌刊物、詩歌報紙、油印詩集,對此,您還有印象嗎?
答:是的,當時經(jīng)常收到從外校寄來的油印詩集或詩歌刊物。這些東西大多印制得很粗糙,但能感覺到它的主人對它的重視,我也從不因為它的粗糙而忽視它。收到的每一種讀物,我都從頭到尾認真閱讀,并熱情地給寄詩集或詩刊的人回信。
高三那個暑假,在我的初中語文老師周其榮的幫助下,我也油印了一本詩集,叫《野魂的騷動》。我記得好像還把它寄給了包括艾青在內(nèi)的一些詩壇大腕。盡管我在信里很賣萌地稱艾青為爺爺,可這個爺爺根本沒理我。給我熱情回信,認真點評的人有兩個,一個是著名詩人張新泉先生,一個是《中學生文學》主編趙建功先生。他們的信件我至今還保存著。其中和張新泉先生的通信最多,那時候他是四川文藝出版社詩歌室主任;趙建功先生的信都是用毛筆豎寫的,非常風雅。見賢思齊,后來我也用毛筆豎寫的方式給詩友回信。
問:您如何看待上世紀80年代大學生詩歌運動的意義和價值?
答:它使大部分人與詩歌有了親密接觸,它使少部分人把詩歌當作了相伴多年的愛好,它使極少部分人成為了詩人。
問:回顧20世紀80年代大學生詩歌運動,您最大的收獲是什么?最美好的回憶是什么?
答:最大的收獲無疑是因為熱愛寫作,并在一些報刊發(fā)表了幾十篇作品,因而早在畢業(yè)前一年,就已經(jīng)有三家單位向我拋出橄欖枝。我們那所學校原則上是不包分配的,頂多就是比較優(yōu)秀的學生,學校出面推薦一下,其它學生需要自己和用人單位協(xié)商。所以,因為詩歌,因為文學,我在好些同學還在聯(lián)系工作單位時,就早早地進了當?shù)匾患也诲e的企業(yè)。
最美好的回憶應(yīng)該是每次從收發(fā)室老大爺那里領(lǐng)到一張張從天南海北飛過來的匯款單,有了這些詩歌賺來的稿費,我就有條件坐在校門外的小餐館里,和朋友們要上幾個菜,幾瓶酒,慢慢地消磨一個荷爾蒙過剩的夜晚。
問:目前,詩壇上有這樣一種觀點,認為20世紀80年代大學生詩歌運動是繼朦朧詩運動之后、第三代詩歌運動之前的一場重要的詩歌運動,您認為呢?
答:這個可能要留待時間來檢驗。
問:投身20世紀80年代大學生詩歌運動,您的得失是什么?有什么感想嗎?
答:談不上什么得失。在那個年代熱愛文學,熱愛詩歌,似乎是一種水到渠成的事情。換句話說,如果我不去寫詩,可能我會去畫畫或是搞音樂。青春年代的血氣和藝術(shù)最能相通,我們借助藝術(shù)打發(fā)青春時光。如果后來能把青春時的個人愛好發(fā)展成終生職業(yè),我想,這也是一種幸運吧。
問:當年您擁有大量的詩歌讀者,時隔多年后,大家都很關(guān)心您的近況,能否請您談?wù)劊?/p>
答:我已經(jīng)47了。多年來,一直堅持寫作,詩歌寫得較少,但還是在寫。大學畢業(yè)后,我分配到一家企業(yè)作秘書,后來漂流到成都,先后做過幾家媒體。目前從事職業(yè)寫作。也就是說,我的每一分錢,都必須依靠敲擊鍵盤來獲取。
迄今為止,我出版了近三十本書,但沒有出版過詩集。在這個年頭,除了一些特別有名或特別有市場的詩人外,其它詩人出版詩集是要自費的。自費的錢雖然不算多,但我覺得自費出詩集是對我和詩歌的羞辱,我寧愿不出。
最近,南方一家出版社正在和我接洽商談出版我的第一部詩集的事,不是自費,謝天謝地。所以,看來作為一個曾經(jīng)的校園詩人,我很可能在知天命之前出版自己的處女詩集。哈哈。
聶作平,男,1969年生于四川富順。現(xiàn)居成都。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已出版著作30余部,主要有長篇小說《自由落體》《長大不成人》,隨筆《歷史的B面》《歷史的恥部》《1644:帝國的疼痛》《皇帝不可愛,國家怎么辦》《畫布上的聲音》《天朝1793-1901》《一路鐘情》《紙上城堡》,文學批評《審判余秋雨》等,主編有《中國第四代詩人詩選》。其中《歷史的恥部》被新浪、當當評為2003年度最有價值圖書。部分作品被譯成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