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婷 封享華 丁世敏 張楊
摘要:通過實驗定量研究了吸收液濃度、溫度、液面高度,通氣速率、吸收方式等因素對氨堿法制備純堿實驗的影響,并優(yōu)化了實驗條件:吸收液體積比濃度為13:2,吸收液溫度為42±1℃,采用18mm×180mm試管為吸收液容器,6mm×8mm×250mm玻璃管作為吸收導管,通氣速率保持在240±10個氣泡/min。實驗條件優(yōu)化后,能全面解決實驗存在的問題,并使純堿收率達49.2%。
關鍵詞:氨堿法; 純堿制備;實驗條件優(yōu)化;實驗改進
文章編號:1005–6629(2016)6–0072–05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1 問題的提出
模擬氨堿法制備純堿的實驗因為涉及到的知識點及操作較多,是高中化學非常好的課外設計實驗的題材。但由于該實驗的影響因素較多,在進行實驗設計時難以確定實驗條件,致使實際操作中存在諸多問題:一是實驗過程中氣路易堵塞,甚至導致氣體回沖至滴液漏斗;二是實驗時間長,通常需要3.5小時以上;三是純堿收率低(由于條件控制的差異,其純堿收率通常在15%~30%)。
多年來不少學者對該實驗進行了研究[1~4]。如陳國欽老師認為,實驗中CO2的吸收溫度和吸收方式是影響實驗的關鍵因素,認為吸收溫度在38~50℃較適宜,并提出了一種吸收CO2的方式:“噴散式”,即將通氣管末端(或燒制成尖嘴,要求平滑)與試管底部接觸,通氣時,較大的氣體壓力沖擊試管底部,從而使氣體分散成許多小氣泡[5]。但對于吸收液濃度、液面高度,通氣速率、吸收時間等對實驗的影響研究卻未見報道。本課題全面研究了多種因素對實驗的影響,以期解決實驗中存在的問題。
2 實驗過程
2.1 實驗原理
將NaCl溶于濃氨水中形成氨鹽水,再通入二氧化碳生成溶解度較小的碳酸氫鈉沉淀和氯化銨溶液[6]。再將經過濾、洗滌得到的NaHCO3晶體加熱分解制得Na2CO3。
2.2 實驗材料與裝置
2.2.1 實驗材料
藥品:NaCl晶體、濃氨水、CaCO3固體(大理石,塊狀,與鹽酸反應每克能產生0.43g CO2)、濃鹽酸、冰
儀器:托盤天平、250mL錐形瓶、滴液漏斗、100mL集氣瓶、6mm×8mm玻璃管、各規(guī)格試管、200mL燒杯、溫度計(100℃)、鐵架臺、酒精燈等
2.2.2 實驗裝置
2.3 實驗方法
依據計算及反復多次的實驗表明,NaCl用量為3.0g,既能節(jié)約藥品,又能滿足產品稱量時對稱量誤差的要求;CaCO3采用塊狀及鹽酸體積比濃度采用1:1更容易控制氣流速率;吸收液體積確定為15.0mL,該體積適宜NaCl的用量及裝置的要求;洗氣瓶導管及吸收導管均采用6mm×8mm常規(guī)玻璃管。
(1)吸收液配制:稱取3.0g NaCl多份,分別與不同濃度的濃氨水置于玻璃試管中混合溶解。
(2)按圖1裝配儀器,檢查裝置氣密性。稱取足量塊狀CaCO3置于錐形瓶中,將足量的1:1鹽酸倒入滴液漏斗,將100mL蒸餾水置于集氣瓶。加熱燒杯中蒸餾水至一定溫度。
(3)打開滴液漏斗活塞,通過控制稀鹽酸滴加速率,保持集氣瓶中勻速產生氣泡,以集氣瓶中氣泡產生的個數度量通氣速率(個/min)。
(4)一定時間后停止通氣,將熱水浴中熱水換成冰-水混合體系,冷卻一定時間。
(4)取出試管,過濾。將所得白色固體用冰水冷卻的少量蒸餾水(每次3mL)洗滌2次。
(5)固體移至蒸發(fā)皿,用酒精燈加熱并不斷攪拌,直至全部變?yōu)榘咨勰橹?,冷卻,稱重,計算純堿收率。
2.4 對照實驗
2.4.1 吸收液濃度對實驗的影響
吸收液堿性越強,越有利于溶液對CO2的吸收[7],且NaCl濃度和氨濃度越高,越有利于NaCl向NaHCO3的轉化。因此,理論上CO2的吸收液應配成被NaCl飽和的濃氨水溶液。但是該溶液的配制存在一些問題,一是當氨水濃度較高時,NaCl在其中的溶解度無數據可查(NaCl在氨水中的溶解度隨著氨水濃度的增大而下降[8]);二是溶解達到飽和的時間長,浪費時間。因此,應選擇溶質濃度高,又能快速配制的吸收液。在相同條件下[吸收液溫度42±1℃,噴散式,通氣速率= 130±5個/min,t(吸收)=90min,t(冷卻)=15min,18mm×180mm試管],按照濃氨水體積比濃度分別為10:5、12:3、13:2、14:1設計四組對照實驗,得出最佳的吸收液濃度比。
2.4.2 吸收液溫度對實驗的影響
NH3和CO2的反應是一個放熱反應,因此吸收液溫度會對實驗有一定的影響。實驗設計在同一條件下[吸收液濃度為13:2,噴散式,通氣速率=130±5個/min,t(吸收)=90min,t(冷卻)=15min,18mm×180mm試管],測定不同吸收液溫度下開始析晶的時間和純堿收率。吸收液溫度分別為32±1℃、37±1℃、42±1℃、47±1℃、52±1℃、 57±1℃。
2.4.3 吸收液冷卻時間的確定
在進行“2.4.2”中吸收液溫度為42±1℃的實驗時,當反應氣體通氣結束后,取出試管,放入冰水中冷卻,并將溫度計插入吸收液,測定溫度變化情況。
2.4.4 吸收液液面高度對實驗的影響
從理論上判斷,吸收液液面越高,氣泡與吸收液接觸的時間越長,越有利于提高CO2的利用率和單位時間內純堿的收率。為研究該因素對實驗的影響程度,在相同實驗條件下[吸收液溫度42±1℃,噴散式,通氣速率=130±5個/min,t(吸收)=90min,t(冷卻)=11min],實驗設計選擇18mm×180mm和25mm×200mm兩種規(guī)格的試管作為反應容器,進行兩組對比實驗。
2.4.5 通入CO2速率對實驗的影響
通氣速率的大小會直接影響氣液反應的接觸面積,從而影響純堿收率[9]。在相同條件下[吸收液溫度42±1℃,噴散式吸收,t(吸收)=90min,t(冷卻)=11min,18mm×180mm試管],實驗設計三組不同的通氣速率實驗,通氣速率(通過控制稀鹽酸滴加速率,以集氣瓶中氣泡產生的個數度量通氣速率)分別為130±5個/min、190±10個/min、240±10個/min。
2.4.6 吸收方式對實驗的影響
氣-液接觸面積越大、接觸時間越長,越有利于CO2的吸收。提高了CO2的利用率,就降低了實驗成本和實驗時間。實驗室通常用6mm×8mm×250mm玻璃管作為通氣導管,通氣導管插入液相內部,氣泡在液體內的上升過程中實現液體對氣體的吸收,這種方式稱為普通式。由于普通式產生的氣泡體積大,比表面小,理論上對氣體的吸收效率低。而噴散式可使氣體分散成許多小氣泡,大大增加了氣泡的比表面,理論上可以提高氣體吸收效率,從而提高反應速率。
在同一實驗條件下[吸收液溫度42±1℃,通氣速率=240±10個氣泡/min,t(吸收)=90min,t(冷卻)=11min,18mm×180mm試管],實驗采用三種吸收方式做比較。普通式,6mm×8mm×25cm玻璃管,內徑6mm,導管口離試管底部0.5cm;6mm內徑噴散式,6mm×8mm×25cm玻璃管,內徑6mm;1.5mm內徑噴散式,6mm×8mm×25cm玻璃管末端燒制成尖嘴,內徑1.5mm。
2.4.7 冷卻過程是否通入CO2對實驗結果的影響
為研究冷卻過程是否繼續(xù)通氣對純堿收率有無影響,實驗設計在同一條件下[吸收液溫度42±1℃,噴散式,通氣速率=240±10個/min,t(吸收)=90min,t(冷卻)=11min,18mm×180mm試管],在冷卻過程中繼續(xù)通入CO2或不通入時,分別測定純堿的收率。
2.4.8 通入CO2時間對實驗的影響
實驗設計在同一條件下[吸收液溫度42±1℃,噴散式,通氣速率=240±10個/min,t(冷卻)=11min,18mm×180mm試管],通氣時間分別為30min、60min、90min、120min時,分別測定純堿收率。通氣時間越長,純堿收率越高,但90min后繼續(xù)通氣對純堿收率貢獻不大,從節(jié)約時間考慮,通氣時間設置為90min最合適。
3 實驗結果與分析
3.1 不同吸收液濃度的實驗結果
通過四組不同濃度吸收液的對照實驗,可以發(fā)現總體積為15.0mL的吸收液,隨著吸收液中氨濃度的增加,初始析晶的時間就越短,純堿收率就越高,但NaCl溶解所需時間也就越長,當吸收液氨水體積比濃度為14:1時,NaCl已不能全部溶解。綜合時間和效率兩個因素,選擇氨水濃度為13:2的吸收液比較恰當。實驗結果如表1所示。
3.2 不同吸收液溫度的實驗結果
吸收液溫度越高,CO2、氨氣在水中溶解度越小,且碳酸氫銨在36℃以上開始分解為CO2、氨氣和水,60℃可以分解完全。因此,高溫不利于NaHCO3晶體的生成;但溫度低,質點運動速率慢,不利于CO2在氣-液界面和液體內部的傳質[10],CO2的吸收速率小,也不利于晶體的生成。實驗結果表明,溫度低于或高于42±1℃,開始析晶的時間變長,純堿收率降低,故吸收液最佳反應溫度為42±1℃。實驗結果如圖2所示。
3.3 吸收液冷卻時間確定的實驗結果
實驗結果如圖3所示,吸收液溫度的降低主要發(fā)生在前3min,其后,溫度降速變小,11min時降為0℃。建議吸收液的冷卻時間為11min。
3.4 不同吸收液液面高度的實驗結果
吸收液液面越高,氣泡與吸收液接觸的時間越長,就越有利于提高CO2的利用率和單位時間內純堿的收率。表2表明,液面高度從4.0cm增加到10.0cm,開始析晶時間顯著縮短,純堿收率明顯提高,因此,反應容器應采用18mm×180mm試管。
3.5 不同CO2通入速率的實驗結果
實驗結果(見表3)表明,通氣速率越大,越有利于縮短開始析晶的時間,有利于提高純堿收率。但通氣速率大于240±10個氣泡/min時,氣泡會將液體沖出試管。所以,通氣速率控制在240±10個氣泡/min為宜。
3.6 不同吸收方式的實驗結果
實驗結果見表4所示,噴散式與普通式相比,同時產生的氣泡個數顯著增加,氣泡直徑顯著減小,開始析出晶體的時間顯著縮短,純堿收率明顯提高。對于不同內徑的噴散式,內徑越小,開始析出晶體的時間有所縮短,純堿收率有所提高,但提高幅度不大。對于1.5mm內徑噴散式,尖嘴內部容易析晶,導致堵塞,需要多次清理,去除堵塞物方能使實驗有效進行,因此,采用6mm內徑噴散式是合理的。
3.7 冷卻過程是否通入CO2的實驗結果
實驗結果(見表5)表明,冷卻過程是否通氣對純堿收率無明顯影響。其原因是,降溫過程主要發(fā)生在前3min,吸收液處在相對較高溫度的時間段,溫度越低,CO2的吸收速率越小,對純堿收率的貢獻越小。因此,建議冷卻時不通氣,以減少藥品的消耗。
3.8 不同通氣時間的實驗結果
實驗結果(見表6)表明,通氣時間越長,純堿收率越高,但90min后繼續(xù)通氣對純堿收率的貢獻不大,從節(jié)約時間考慮,通氣時間設置為90min最合適。
綜上實驗,優(yōu)化實驗條件后,純堿最大收率可達49.2%。存在于母液中的NaCl未得到循環(huán)利用,NaHCO3的溶解損失(包括母液中的溶解和洗滌過程中的溶解)、NaHCO3在濾紙上的粘附、純堿在蒸發(fā)皿上的粘附等也是影響純堿收率的因素。
4 結論
(1)模擬氨堿法制備純堿實驗中,吸收液濃度、溫度、液面高度,通氣速率、吸收方式、吸收時間等因素都對純堿收率產生較大的影響,而吸收液冷卻過程中是否通入CO2對實驗結果影響不大。
(2)實驗最宜條件為:用3.0g NaCl與13.0mL濃氨水、2.0mL蒸餾水配成吸收液,所需1:1鹽酸約180mL,塊狀CaCO3約45g,采用18mm×180mm試管為吸收液容器,6mm×8mm×250mm玻璃管作為吸收導管,采用噴散式吸收CO2,通氣速率保持在240±10個氣泡/min,吸收液溫度控制在42±1℃,通氣時間控制在90min,通氣后吸收液的冷卻時間控制在11min,且冷卻過程不用通入CO2。在此條件下,實驗總共耗時約為143min,通氣15min后可見晶體析出,實驗能使純堿收率達到49.2%,可制備Na2CO3 1.48g。
(3)條件優(yōu)化后,實驗裝置能平穩(wěn)運行,實驗時間顯著縮短,純堿收率明顯提高。
參考文獻:
[1][5]陳國欽.做好氨堿法實驗的關鍵是什么[J].化學通報,1957,(8):57~59.
[2]王緒巖.聯合制堿法反應原理的模擬實驗設計[J].化學教學,2008,(5):12~13.
[3]劉懷樂.純堿生產實驗的秘訣[J].化學教學,2011,(1):48~49.
[4]陸麗潔,劉麗君.模擬工業(yè)制備純堿的實驗設計[J].化學教學,2014,(1):52~54.
[6]張曉鷗,張?zhí)剡d.氨堿法和聯堿法[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01,(1~2):74.
[7][8]陳揚錄.氨水溶液中氯化鈉溶解度的計算[J].純堿工業(yè),1988,(3):57~58.
[9]伍強.飽和碳酸鈉溶液和二氧化碳氣體反應實驗的研究[J].化學教學,2014,(8):57~59.
[10]武漢大學編.化學工程基礎(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35~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