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勇敏(貴州省安順市關嶺民族高級中學)
淺談高中數(shù)學教學中的解題方法
石勇敏
(貴州省安順市關嶺民族高級中學)
針對高中數(shù)學教學過程中學生能聽懂老師講課但不會解題的現(xiàn)象,從審題和基礎知識這兩個方面分析了導致這一個現(xiàn)象的原因,并對這兩個方面給出了建議。
審題;基礎知識;解題方法
在高中數(shù)學教學過程中,學生普遍存在這些現(xiàn)象:在學習上“一聽就懂,一做就錯”、考試時“解題思路和老師分析的一樣,但沒有做出來,或者考試時沒有思路,老師在評講時,一分析就知道如何解題”、“考試粗心”等。以上這些問題導致學生在考試中沒有取得理想的成績,對此問題,我不斷思考,努力去尋找解決此問題的方法,最終得出結論:“這不是偶然,而是學生沒有掌握高中數(shù)學的解題方法”。以下將從審題和基礎知識這兩個方面做深入的分析。
著名數(shù)學教育家G·波利亞在《怎樣解題》一書中,把數(shù)學解題分為四個步驟:(1)弄清問題;(2)擬定計劃;(3)實施計劃;(4)檢驗回顧。而不少學生在這四個步驟中的“弄清問題”存在問題,對題目難以理解,導致解題困難。
審題時存在問題的原因主要有:(1)膚淺閱讀。讀題時,就以讀題而讀題,只限于字的認識,不會去思考、去挖掘題目條件暗含怎樣的數(shù)學基礎知識;(2)心理障礙。當學生看到題目的文字多、關系式子較復雜,或者新題時,便會產(chǎn)生畏懼心理,變得緊張起來,在讀題時就會出現(xiàn)讀不懂,認為有一定難度,便選擇放棄;(3)節(jié)省時間。采用閱讀的方式,加快讀題的速度,爭取更多解題時間,但往往適得其反,遇到不清楚的地方再重復讀,導致沒有思路,結果是更加浪費時間。
例如,設各項均為正數(shù)的數(shù)列{an}的前n項和為Sn,且Sn滿足Sn2-(n2+n-3)Sn-3(n2+n)=0,n∈N*.求數(shù)列的能項公式an。此題解題的基礎知識是用數(shù)列的前n項和Sn求解數(shù)列的通項公式an,即當n=1時,a1=s1,當n≥2時,an=Sn-Sn-1。此題難度屬于中偏下,但是學生拿到試卷,晃眼一看到題目中的方程“Sn2-(n2+n-3)Sn-3 (n2+n)=0”就感覺到此題定會很難,此時解此題心里有障礙,對解決此問題就極大阻礙,然而學生自然不能順利解題。其實,對于此題,只要學生認真審題,容易找到解題的突破口,閱讀題目時,對每個細節(jié)加以分析,如“各項為整數(shù),還有關于Sn的一元二次方程:Sn2-(n2+n-3)Sn-3(n2+n)=0”關鍵點是關于Sn的一元二次方程,目的是求解Sn的表達式,只要能解方程,問題就得已解決。此時就應思考,如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根據(jù)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有:公式法、配方法、分解因式法等,觀察方程特點,應用分解因式法,方程Sn2-(n2+n-3)Sn-3(n2+n)=0可化為(Sn+3)[Sn-(n2+n)]= 0,解方程得Sn=-3或Sn=n2+n,因為各項為正,即Sn>0,所以Sn=-3舍,則Sn=n2+n,當n=1,a1=2;當n≥2時,an=Sn-Sn-1=2n,檢驗n=1時,a1=2,所以a1=2,滿足an=2n所以數(shù)列{an}的通項公式:an=2n。
審題能力的培養(yǎng):(1)理解題目。學生首先要把題目讀懂,能夠把題中每一個條件經(jīng)過轉換、化簡等方法把其隱藏的基礎知識點挖掘出來。再根據(jù)條件逐一聯(lián)想所學知識、方法、類似的題目、注意點和關鍵點。這樣才能發(fā)現(xiàn)題目中條件與結論的聯(lián)系,從而逐步入題,找到解題的關鍵點、突破口;(2)樹立自信。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遇到困難,相信自我,挑戰(zhàn)困難,戰(zhàn)勝困難,以提高他們勇于消除心理障礙、克服學習困難的心理素質(zhì);(3)穩(wěn)定沉著。讀題時要慢、要細心,邊讀邊想邊理解,逐字逐句分析。若讀一遍找不到解題思路,多讀幾遍,讀清楚題目內(nèi)容,會從題目中找到解題的思路。讀懂題,理解題是解題的基礎,然而在理解題意基礎之上結合知識與技能聯(lián)系題目相關的知識、方法,進而深入理解題目的本質(zhì),為下一步的解題做好基礎準備。
要想學好高中數(shù)學,必須先理解概念,就像設計師在設計房屋時,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房子;同時數(shù)學基礎知識是學好數(shù)學最基本的,就像建房子一樣,房基就不可少,只有堅固的根基,你才能建設出更牢固、更有特色的房子,所以學好數(shù)學,理解概念,掌握數(shù)學基礎知識是學好數(shù)學必不可少的要素,只有理解概念,掌握基礎知識才能靈活運用。
理解概念,可以讓學生感覺到學數(shù)學是
續(xù)表
1.在語文教學過程(含師生對話)中,不但要重視學生說了什么,更要重視學生是怎么說的(即充分關注言語的表達形式),要求學生立足語境咬文嚼字。
2.語感之感性(無意識的能力)必須與實踐緊密相連,要多創(chuàng)造學生語言實踐的機會,讓他們?nèi)フf去寫,學生的語感能力才能扎實、持續(xù)地提升。
3.語感培養(yǎng)理想的終極效果可能超出作者所呈現(xiàn)的主觀。這就提醒我們,在培養(yǎng)階段,能否選擇合適的帶有梯度的文本(包括片段節(jié)選)作為精練的內(nèi)容,勢必影響到語感培養(yǎng)的整體效率。
4.品讀文言文,是提升文氣的一種途徑,對于優(yōu)秀的文言文(古代的“現(xiàn)代文”),如果能結合古代語境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品讀簡潔、含蓄之美,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1]語文學習編輯部編寫.教學爭鳴錄[D].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01-01.
[2]倪文錦,王榮生.人文·語感·對話:王尚文語文教育論集[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08.
[3]汪政,何平.解放閱讀.江蘇教育出版社,2011-03-01.
·編輯丁可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