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引人注目的是嘴唇,最體現(xiàn)特征的是指甲
地球史迄今已有 46 億年,其上生命史也長達 36 億年。漫長的歷史長河和各種機緣巧合,使地球上的生命世界繽紛燦爛、景象萬千。
距今約5500萬年前,地球上終于孕育出最聰明的生命類群——靈長類。它們是地球億萬年的進化結晶,是世間萬千生命的靈長。
靈長類最引人注目的重要特征首先是嘴唇,雖然人們多以為嘴唇的主要作用是兩性相互吸引,然其真實功能卻是嬰兒用來吃奶的。所以,嘴唇是所有哺乳動物的共同特征。也就是說,所有的哺乳動物,中國人常稱之為獸類,都長著嘴唇。哺乳就是喂奶,所謂哺乳動物就是會給孩子喂奶的動物。不過,靈長類動物的嘴唇與我們人類的特別相像,而且他們的口腔形狀和牙齒排列看上去也和我們人類的幾乎一模一樣,連換牙的方式都完全相同。幼體和我們人類孩子的乳齒長全后都是20顆,換牙后的恒齒也都是28顆+4顆智齒。所以,這一特征分外吸引人們眼球,多數(shù)人都以為這是靈長類最主要的特征。
其實,真正屬于靈長類的特征應該是指甲。因為靈長類是樹冠上進化的產(chǎn)物,它們數(shù)千萬年來一直在樹梢枝頭間拈花摘果和食葉捉蟲,因而手指變得十分靈巧。原來指尖的爪逐漸變得越來越薄,形成我們今天看到的指甲。人類也是靈長類中的一員,出現(xiàn)于約600萬-700萬年前。正是由于指甲這一獲得性遺傳,人類的手指才如此靈活,什么精細活計都能勝任,所以創(chuàng)造出了世間千姿百態(tài)的鬼斧神工的精品,讓各種“神話”都夢想成真。
因此,靈長類動物,包括世間的所有猴類和猿類,都是我們人類的表親。我們和它們在身體結構、生理、代謝、思維、智慧、活動行為、社會制度等方面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人類及人類社會的很多文化現(xiàn)象和生態(tài)行為都能在它們中找到痕跡和印證。
中國有靈長類動物27種,北半球中國靈長類最多
迄今為止,世界上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的現(xiàn)生靈長類共有509種(如算上亞種,則共704種)。其中一種就是我們人類,其余均為靈長類動物,或猿與猴,分屬17科和76屬。它們的蹤跡分散于亞洲、非洲、南美洲的92個國家和地區(qū)。
中國現(xiàn)生靈長類動物有完整科學記載的共有27種,包括2種蜂猴(蜂猴、倭蜂猴)、8種獼猴(恒河猴、藏酋猴、紅面猴、熊猴、北豚尾猴、白頰獼猴、藏南獼猴、臺灣猴)、6種葉猴(喜山長尾葉猴、戴帽葉猴、印支灰葉猴、菲氏葉猴、黑葉猴、白頭葉猴)、4種金絲猴(川金絲猴、滇金絲猴、黔金絲猴、怒江金絲猴)和7種長臂猿(西黑冠長臂猿、東黑冠長臂猿、海南長臂猿、北白頰長臂猿、東白眉長臂猿、藏南白眉長臂猿、白掌長臂猿)。連亞種一起,中國現(xiàn)有靈長類動物有效分類單元達47個,在全球靈長類動物物種多樣性最豐富國家之中排列第七,僅次于巴西(139)、馬達加斯加(105)、印尼(70)、剛果(66)、哥倫比亞(52)和秘魯(50)。而這6個國家都位于南半球或赤道上,因此,中國是北半球現(xiàn)生靈長類動物物種最多的國家。
其實,中國的靈長類動物種類可能還不止這些。比如說,中國境內也許還有越南金絲猴的分布,因為在云南麻栗坡縣的老山一帶,當?shù)卮迕癯Uf當?shù)赜幸环N花臉猴,花臉這一特征很符合越南金絲猴的相貌特征,而越南方面就在其境內離老山不遠的地方發(fā)現(xiàn)了越南金絲猴群。還有,1993年,中國林業(yè)出版社出版發(fā)行的《西藏野生動物與保護》一書中記載了西藏東南部珞隅的西白眉長臂猿。這兩個靈長類物種在中國存在與否還需進一步的科學考察才能證實。
眾所周知,目前非洲人類起源學說非常流行,并已經(jīng)得到了絕大多數(shù)學者的認同。但最新研究進展表明:靈長類起源于中國。地球上最早的靈長類化石于2013年6月在湖北荊州發(fā)現(xiàn),距今約5500萬年前,名為阿喀琉斯基猴,估計其體重不到1盎司(約28克)。該發(fā)現(xiàn)找到了靈長類進化過程中的重要一環(huán)。此外,2004年發(fā)表的科學文章證實在湖南衡東地區(qū)過去也曾發(fā)現(xiàn)了5000多萬年前的靈長類化石,稱之為亞洲德氏猴,屬于始鏡猴類。21世紀的這些新發(fā)現(xiàn)說明,中國是靈長類的起源中心和物種分化中心,中國對于全球靈長類和人類進化的科學研究意義極為重大。
中國古人早就熟悉靈長類,歐美人一知曉便立刻傾倒
中國有著悠久的靈長類動物研究史,這可能是因為中國古代猿猴分布甚廣,古人很早就熟悉猿猴。遼寧東港市后洼遺址出土的人猴頭像兩面雕,距今有5000年-6000年。河南安陽殷墟(公元前16世紀-公元前11世紀)出土的甲骨文中有表示猴子的象形文字,在殷商遺址中發(fā)現(xiàn)獼猴骨近10副,河南濟源市漢墓中發(fā)現(xiàn)在釉陶藝術品上有關于猴的畫。
中國有關靈長類動物的最早文字記載見于屈原(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的《楚辭·涉江》中的描述:“深林杳以冥冥兮,乃猨狖之所居?!惫偶渡胶=?jīng)》、《呂氏春秋》、《禮記·樂記》及漢朝王延壽(公元126年)的《王孫賦》、北魏酈道元(公元466年-527年)的《水經(jīng)注·三峽》、唐代柳宗元(公元773年-819年)的《憎王孫》、明朝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等也都有對它們的細致描述。
此外,歷代文人墨客也都留下了涉及中國猿猴的膾炙人口的詩句。如李白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杜甫的“哀猿啼一聲,客淚迸林藪”、王昌齡的“別意猿鳥外,天寒桂水長”、蘇東坡的“柏家渡西日欲落,青山上下猿鳥樂”等等,不勝枚舉。
2009年,在重慶市舉行的第16屆中國動物學大會上,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老所長王祖旺先生列出“猴”、“虎”、“鹿”這3個甲骨文字,指出:中國古人最關注的三類動物中首屈一指的就是靈長類動物,因為我們人類也是靈長類,關注靈長類也就是關注我們人類自身。而人類是地球上唯一會思考“我從哪兒來?”這一問題的生命類型。
西方文化則因歐洲和北美洲沒有現(xiàn)生靈長類動物,直到17世紀才開始正式關注到它們。然而歐美學者們一旦關注,便立刻為之傾倒,隨即開始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進行猿猴研究,短短一個多世紀之后,歐美人就成了靈長類學研究的主力軍。endprint
中國靈長類均為瀕危種,生態(tài)位與人類并不相同
中國是世界上靈長類數(shù)量最多的國家,卻也是世界上靈長類動物最瀕危的國家。中國人口多,各種生物資源消耗極為巨大,且不說靈長類動物們賴以生存的棲息地片斷化長期以來不斷加劇,多年來其生命安全也從無保障,它們一直是人的食物、藥物和寵物以及毛皮的主要來源之一。雖然近些年來,相關部門也相繼采取了一些野生動物保護措施及行動,但整體來看,靈長類動物的保護管理仍為“雷聲大雨點小”的局面,相關人力和財力投入嚴重不足。中國所有的靈長類動物都已成為瀕危物種了,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IUCN)紅色名錄、中國哺乳類紅色名錄和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如何拯救這些森林精靈已成燃眉之急,亟待國人盡快幡然醒悟,并拿出行動。我們人類和靈長類動物的生態(tài)位是不同的。人類的絕大多數(shù)都生活在各種大大小小的沖積扇上,這是因為那里土地肥沃,用水方便,出行容易,經(jīng)濟發(fā)達。無論是紐約、上海、廣州這些大都市,還是各小縣城或鄉(xiāng)鎮(zhèn)不都是建在各類不同的沖積扇之上嗎?而靈長類動物們現(xiàn)在都住在遠離人類聚集區(qū)的流域上端的高山之巔,那里還有神州大地上最后殘存的原始森林或荒野,鳥語花香,風景優(yōu)美。
君不見,普天之下凡能聽到猴鳴猿嘯的地方,都無旱無澇,風調雨順,生態(tài)安全無憂?這是因為靈長類動物的存在本身就表明,生態(tài)系統(tǒng)仍保持健康。故凡仍有靈長類動物存在的地方都是中國最重要的清潔水源區(qū),那里的生態(tài)彈性極高,那里根本沒有水多、水少、水臟的問題,是我們中華民族生存和實現(xiàn)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最終依靠。
2010年春天,我在云南哀牢山上,當時正值中國西南五省市(四川、云南、貴州、廣西、重慶)遭遇世紀大旱,造成數(shù)百條河流斷流,干涸的水庫和池塘數(shù)以千計,幾千萬同胞受災。但哀牢山上卻是另一番景象:山澗潺潺流水,林中猿聲回蕩,鶯歌燕舞,百花爭艷,處處生機盎然。當時哀牢山國家生態(tài)網(wǎng)定位觀察站的地下水位變化狀況表明:在持續(xù)沒有降雨的200天里,地下水位共下降了1500多毫米,平均每天約7毫米。原來原始森林像一片巨大的海綿,每天的涓涓細流為其周邊勻速提供數(shù)百萬立方米的清潔水源。所以,猿猴家園都是中國最重要的天然水塔。
靈長類需求和人類一致,保護森林同為發(fā)展關鍵
整個中國陸地可從東北到藏東南劃一條線,將其大致分為兩半,東部這一半以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為主,是靈長類動物數(shù)千萬年來的進化大舞臺,而西部那一半則以草原荒漠生態(tài)系統(tǒng)為主,是有蹄動物們的天堂,兩半各自大約為500萬平方公里。我們發(fā)現(xiàn):中國的13.7億人口基本都分布在東部這一半土地之上,西部那一半的總人口估計還不到1億。這說明,猿猴與森林的保護需求是相一致的,猿猴與人類的生態(tài)需求也是相一致的。猿猴不喜歡居住的地方,我們人類也很不情愿去。因此,保護猿猴就必須保護好整個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而猿猴的存在正是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健康的標志。
而令人擔憂的是,我們人類和靈長類表親共同賴以生存的森林在大面積減少,重要棲息地破碎化加劇正在使越來越多的生物類群遭受前所未有的滅頂之災。靈長類動物們更是首當其沖,數(shù)量在急劇下降,尤其是森林家園被毀會讓它們無地容身。
我們應當謹記,世間所有生命形式都和我們人類一樣,也有數(shù)十億年的進化歷程。作為人類,我們應當慶幸和贊嘆自己的好運,更要珍愛和善待上蒼饋贈給我們的生存環(huán)境和各種生命形式,尊重大自然歲月歷程的造化之物,自覺維護好地球這一宇宙諾亞方舟的各種現(xiàn)代功能。
衷心希望看到:會有更多的華夏子孫關心這片熱土上的其他生命形式,特別是我們人類的近親——靈長類動物們的喜怒哀樂,并為它們送去真愛。其實,我們珍愛猿猴就是珍愛我們人類自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