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丹
摘 要:思維通常是由問題情境產生的,而且是以解決問題情境為目的的??茖W教學中我們要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思維,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科學課堂的教學效率。
關鍵詞:問題情境;思維
思維通常是由問題情境產生的,而且是以解決問題情境為目的的??茖W教學中我們要根據(jù)學生的思維特點在教學活動的各環(huán)節(jié)中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讓學生進行有效思考,強化思維練習,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
一、創(chuàng)設生活化問題情境,激發(fā)思維
生活中的事例是學生再熟悉不過的了,如果從生活中引出問題,讓學生有熟悉感,就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和關注。例如,我在《壓力壓強》教學時,先讓學生根據(jù)自己已有的知識回答:雞蛋握在手中易碎還是在碗邊輕輕一敲易碎?這個學生很有生活經(jīng)驗,教師再進一步問學生:為什么用力握反而不易敲碎?然后進行相應的演示實驗,整個過程中學生積極參與、動腦思考,很容易說明:雞蛋緊握在手中時,受力面積大,壓強小;而在碗邊輕敲時,受力面積小,壓強大??梢?,壓力的作用效果不僅與壓力大小有關,還與受力面積大小有關。通過學生對生活情境的重現(xiàn),激發(fā)學生思考,讓他們體會科學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的理念。
二、創(chuàng)設實驗化問題情境,降低思維難度
科學學習中我們經(jīng)常要求學生提出一些探究性的問題,但學生不一定就能提出一些高水平,有探究價值的問題。這就需要教師創(chuàng)設一個善于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的問題情境。例如,在進行“影響導體電阻大小的因素”的教學時,我對這節(jié)課進行了探究性教學,為了讓學生引出探究的問題,我創(chuàng)設了下面的問題情境。
我一開始做了如下圖的演示實驗:
■
分別接入兩根粗細、長度、材料不同的銅絲和電爐絲,讓學生觀察燈泡的亮度。學生發(fā)現(xiàn)燈泡的亮度不同,接入銅絲比較亮,接入電爐絲的比較暗。
師:燈泡的亮暗說明了什么?
生:銅絲和電爐絲的電阻不同,電爐絲的電阻比較大。
師:這說明不同的導體電阻不同,電爐絲的電阻就比銅絲的電阻大,這樣說對嗎?
生:不對,老師你實驗時,兩根導線的長度不同,粗細不同,材料也不同,這樣不能比較出電爐絲這種材料比銅絲的電阻大。
學生通過觀察比較,發(fā)現(xiàn)實驗沒有控制變量。
師:那應該怎么去做?
生:應該選用兩根長度、粗細相同的銅絲和電爐絲分別接到電路中,比較燈泡的亮度。
實驗中長度、粗細、材料的不同,恰恰是影響導體電阻大小的因素,讓學生用已掌握的探究方法去判斷實驗結論的不足,建立猜想,降低了學生對影響導體電阻大小的因素的猜想的難度,提高了探究教學的有效性。
三、創(chuàng)設改錯情境,發(fā)展思維
讓學生對課本知識的認識缺陷暴露出來,創(chuàng)設相應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在改正自己的認識缺陷中學習,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變苦學為樂學。下面是我在“地圖”教學中的教學片段。
上課時,教師選幾張錯誤不同的學生畫的學校平面示意圖,用實物投影儀展示,讓學生比較兩幅圖。
生:老師,我覺得第二幅圖好。
師:第二幅圖好在哪呢?
生:第一幅圖好像是一幅寫生圖,不像一幅地圖。第二幅圖比第一幅圖簡潔具體,它標出了一些事物的名稱,這樣我們看起來就更清楚些。
師:地圖是地面的地理事物表現(xiàn)在平面紙上的圖形,它并不是我們的寫生。對于簡單的平面示意圖,可以在相應位置標上各自的名稱。如果我們畫的地圖上有很多的事物,也在上面標名稱行嗎?
生:不行。
師:那么怎么改進?
生:可以用一些標記來表示。比如綠化帶可以用波浪線來表示,房屋可以用長方行來表示。把各個標記畫出來,并在它們旁邊寫上它所表示的事物的名稱。
師:這個叫圖例,我們在畫學校地圖時也可以用一些圖例來表示。(教師展示一些圖例)
師:(針對圖2)它還有什么缺陷嗎?
■
生:這幅圖中沒有標方向,這樣別人就不知道學校各個事物的方位了。
師:那可以怎么標呢?
生1:在圖上四個方向分別標上東、南、西、北。
生2:只要標出朝北的方向,再根據(jù)上北下南,左東右西,就可以知道其他幾個方向了。
師:地圖上必須要標有方向。地圖上表示方向有三種方法,即①一般定向法;②指向標定向法;③經(jīng)緯網(wǎng)定向法。
教師具體介紹三種標向法,并指導學生用指向標定法在各自的地圖上標出方向。
教師讓學生完成練習:在圖二上找出食堂、籃球場、教學樓的方位,并指出不足的地方。
生:圖中的籃球場面積畫小了一點。
師:圖上的各個物體都要比實際物體小得多,為什么籃球場看上去會覺得小了些呢?怎樣才能使籃球場看上去不會覺得小呢?
生:實際物體是經(jīng)過縮小后再畫在圖上的,籃球場縮小得比別的物體更多些,所以看上去會覺得小些。如果籃球場縮小得倍數(shù)跟其他物體一樣,那么看上去就不會顯得小了。
教師進行比例尺的教學。
師:通過對我們的地圖的改錯,你們知道一幅完整的地圖必須要有哪些因素?
生:一幅完整的地圖必須要有方向、圖例、比例尺。
四、創(chuàng)設探究情境,逐步激發(fā)思維
新課程提倡讓學生進行科學探究,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在科學課本的很多探究活動,如在“天氣和氣溫”一節(jié)中有“為什么氣象觀測中要把溫度計放在百葉箱里?”學生對這一問題進行了一番討論,答案是五花八門。我們可以把這個問題重新設計成“把溫度計放在哪里測量更能反映大氣的實際溫度”,一步一步提出問題,啟發(fā)學生思考。
師:測量氣溫用什么工具?
生:溫度計。
師:把溫度計放在什么地方測量氣溫比較好呢?
生1:放在室內比較好。
生2:放在室外測比較好,因為放在室內測得的是室內的溫度,而氣溫應該體現(xiàn)的是室外的溫度。
(實驗)課前教師已取兩支溫度計,一支放在陽光下直射,另一支放在走廊下觀測。學生讀數(shù),并記錄。
■
師:通過以上實驗數(shù)據(jù),你能得出什么?
生:放在走廊中的溫度計測得的溫度波動小,而放在陽光下的溫度計測得的溫度波動大。
師:你覺得哪個溫度更能反映大氣的真實溫度呢?
生:走廊中的。
師:對,溫度計的測量要避免陽光的直射。氣象站要觀測氣溫把溫度計放在哪里測量好呢?
生:放在室外的箱子里,這樣既可以避免陽光的直射,又可以防止風吹雨打,起到保護作用。
師:這個主意不錯,但放在密封的箱子中測量大氣的溫度行嗎?
生:不行,大氣的溫度應該是在自然狀態(tài)下的,溫度計測量的是流動大氣的溫度,箱子須是通風的。
師:那可以怎么改造這個箱子呢?
生1:在箱子的四周開幾個洞。
生2:給箱子開幾個窗。
生3:把箱子做成百葉窗的樣子。
師:很好,這樣溫度計放在里面既可避免陽光的直射,又可以防止風吹雨打。
總之,在科學教學中,教師要創(chuàng)設各種問題情境,逐步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的思維,從而發(fā)展學生的思維,提高科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葉瀾.讓課堂煥發(fā)出生命活力.教育研究,1997(9).
2.袁運開,蔡鐵權.科學課程與教學論.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8.
3.盛群力,李志強.現(xiàn)代教學設計論.浙江教育出版社.
4.教育部.科學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7.
5.盛艷萍.我們和精彩有個約會.教學月刊,2006.9.
(作者單位:浙江省玉環(huán)縣城關第三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