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曉新
一、問題的提出
隨著當今社會的發(fā)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們的物質生活水平是非常優(yōu)越的,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的溺愛,很多事情都是有他們包辦代替的,這種現象也越來越嚴重了。孩子們的自理能力也越來越弱,在家里常常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習慣。長久下來,幼兒的自理能力越來越差。這必將會影響幼兒身心健康的發(fā)展,甚至會影響幼兒的一生。
自理能力主要包括自己穿脫衣服、鞋襪、收拾整理衣服、獨立進餐、自己洗臉和屁股、自己睡覺等?!毒V要》中健康領域所提出的目標之一“生活、衛(wèi)生習慣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綱要》強調“把保護幼兒的生命和促進幼兒的健康放在首位,”由此可見,培養(yǎng)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性。《綱要》中還明確指出:要培養(yǎng)幼兒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提出“凡是兒童自己能做的,應當讓他自己做”。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指出:幼兒的智力發(fā)展應當同時體現在手指的操作、語言的表達和用腦的思考上,動手、動口與動腦三者之間有著息息相關的內在聯系。從小給孩子一雙靈巧的小手,是促進孩子思維發(fā)展、豐富其語匯、增強其自信心的基礎和前提。我們不要荒廢孩子雙手上的智慧,要教給孩子一些實在的方法和技能,這是孩子學會生存學會自主的起點。
工作三年來,我發(fā)現,很多幼兒的自理能力還是比較好的,基本能夠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但是早上在家長送幼兒來幼兒園的時候,大多數家長都會說自己家的小孩在家里不肯吃飯,不肯睡覺等等。于是設計了一份調查問卷,調查幼兒在幼兒園和在家的自理能力。
二、研究方法
問卷法:調查對象為實習的某幼兒園中(三)班全體幼兒41名,調查時間為20011年6月17日
三、調查結果
比較兩張表,可以看出幼兒在幼兒園的自理能力明顯比在家里的自理能力好的多,基本上能自己獨立完成某一件事。
四、幼兒在家生活自理能力差的原因分析
1、家庭成員的溺愛包辦。這是最最主要的原因?,F在的幼兒都是家里的獨生子女,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都十分的寵愛,都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在家里父母包攬了所有的事情,只重視對孩子的智力投資,輕視了對孩子自理能力的培養(yǎng),在幼兒園凡是幼兒自己能做的事,老師都會讓幼兒自己來做,從小養(yǎng)成幼兒的自理能力。但回到家里父母尤其是爺爺奶奶常常幼兒,幼兒吃的太慢而去急著去喂他們,這樣就養(yǎng)成了幼兒以來別人的習慣。
2、幼兒沒有掌握自理能力的方法和技能。幼兒因為年齡小,在自己做某件事的時候,常常會遇到困難,只時,父母不是去教會幼兒,而是去代替幼兒做,這樣導致有幼兒不會自理。
3、缺少練習的機會。孩子剛學會做一件事情時的興致會很高,父母也會常常鼓勵和表揚幼兒。但一旦學會了幼兒再去做這件事的興趣就會大大減低,接著父母就代替幼兒去做,這樣下來,幼兒練習的機會就一次次的少了。
五、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yǎng)
1.游戲中學習自理方法
根據《綱要》精神,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寓教育于各項活動之中,注重活動過程,也不是結果,讓幼兒在玩中學,學中玩。在游戲活動中培養(yǎng)幼兒生活自理能力是一個非常有效的途徑。從各年齡層幼兒的年齡特點出發(fā),設計一些游戲性的練習方法,通過情境的創(chuàng)設,使幼兒掌握正確的自理方法。例如教扣紐扣時,可以讓孩子最下面的一粒紐扣和紐扣洞,然后摸著往上一粒一粒的口,基本上所以的幼兒都能按照這個方法正確的扣紐扣,而且不會扣錯。所以幼兒很快學會了扣紐扣。在教幼兒疊衣服時,可以以兒歌的形式來教幼兒,如:平衣服對整齊,先將“兩袖”向前抱, 再把“腰兒”彎一彎,看看是否疊好了。褲腰對褲腰,褲腳對褲腳, 中間折一折,褲子就折好。 找呀找,找呀找,襪頭、襪口找朋友,找到朋友反跟斗。這樣幼兒學習的興趣也比較大,而且也能很快學會。
在貫徹幼兒園“以游戲為基本活動”這一原則的同時,游戲的價值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在實踐中要發(fā)揮游戲的教育功能,善于抓住生活和游戲中的教育機會,深入挖掘其教育價值,同時綜合運用多種活動,引導幼兒在活動中積極主動地去感知、操作、探索、發(fā)展。游戲過程中,教師應通過有目的、有意識的觀察,獲得大量具體、真實的信息,理解和評價幼兒的發(fā)展。
2.在鼓勵中培養(yǎng)自信獨立
幼兒都比較喜歡教師表揚自己,所以對幼兒的要求不要太高,要經常能看到幼兒進步的地方,多給幼兒一些表揚和鼓勵。例如,從表揚幼兒獨立進園開始,讓幼兒過渡到獨立吃飯、穿衣服。孩子自立能力的培養(yǎng)離不開自信心和獨立性的支持,所以教師先要營造出一個“我能行”的心理氛圍,從而培養(yǎng)幼兒的自理能力。在教學或者游戲中如果增加了競賽的成分,幼兒的積極性就會比較高。在培養(yǎng)幼兒自理能力時,也可以增加一些競賽的成分,幼兒就會為了得第一名而去以最快的速度做某件事,促進幼兒自理能力的提高。
無論是大人還是幼兒都是在不斷的探索—學習—學習—探索中學會一切的,因此要提高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就應當教給幼兒勞動的技能給以正確的引導,讓他們觀察媽媽是怎樣洗衣服的,爸爸是怎樣刷牙的……從中掌握正確的方法。
3.在練習中鍛煉自理能力
技能的形成是一個反復的過程,還要注意以后的鞏固練習。教師要經常督促、檢查、提醒幼兒,使幼兒良好的習慣得到不斷的強化,逐步形成自覺的行為。俗話說:熟能生巧。有了方法還需要不斷的練習,反復練習是很重要的。通過生活中的各個環(huán)節(jié)讓幼兒鍛煉生活自理能力,但還是要注意游戲性,例如在幼兒脫下衣服但很快就要穿起來的情況下,把衣服給小椅子“穿”上,一方面在游戲中又提供了一次鍛煉的機會,另一方面孩子在活動后馬上找到自己的衣服,節(jié)省了時間;在操作區(qū)有計劃的投放系鞋帶的方法。對幼兒的每一項要求,教師都要充分考慮到幼兒自身存在的困難,把握住難度,講解清楚,并作好示范,讓幼兒反復練習和實踐。
一種習慣的養(yǎng)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們天天做,時時做持之以恒。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yǎng)更始如此。教師不能今天讓孩子去自理,明天覺著孩子太辛苦或者太麻煩就一切代勞。這需要教師要有耐心,有恒心把教育孩子當成教師的事業(yè)。
4.在家長支持中鞏固自理方法
《綱要》中指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家庭是孩子永遠眷戀且不停課的學校,父母是孩子第一任且老師永不卸任的”。家園教育的一致性、同步性是早期教育成功的重要保證。家園之間要及時溝通信息,交流看法,確定教育策略,協調實施針對性的教育。家長要具有正確的教育觀念。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幼兒健康成長的必要條件,也是幼兒園實施幼兒全面發(fā)展的重要保證。因此,在幼兒自理能力的培養(yǎng)上,教師也要取得家長的支持,這樣才能事半功倍。教師可以在家長會上演示教孩子的各種自理方法,使家長能夠了解孩子是怎樣學的;還可以展示孩子在生活中自理的照片,使家長能放手、信任孩子,多給孩子一些機會。
家庭可以創(chuàng)設充滿趣味性和暗示性的多元教育環(huán)境,幼兒能力的培養(yǎng)單靠語言的指導是不夠的,家長要注意利用環(huán)境和材料來說話。例如培養(yǎng)幼兒自己吃飯,可以將幼兒安排在一個固定的地方和位置,使他不能接觸到玩具和書籍,幼兒有自己的碗筷,引導幼兒安靜地自己吃飯,剛開始大人可在旁邊幫忙,用另一只勺子喂他,形成習慣之后讓他自己吃,并要求全部吃干凈才能離開。
在家中父母要為幼兒提供良好的行為楷模,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和孩子交往中,都應注意自己的形象,對幼兒獨立品質的形成起到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總之,孩子自理能力的培養(yǎng)不是一次、兩次就能夠成功的,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教師要言傳身教、耐心細致,多開展自理能力培養(yǎng)的活動,給他們鍛煉的機會,并多與家長溝通,家園同心、持之以恒。只有這樣才有利于孩子更好、更快的形成良好的習慣,具有一定的自理能力,也才能讓孩子擁有一個美好的童年。
參考文獻:
[1] 李季湄.幼兒教育學基礎[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8
[2] 顧榮芳、薛菁華.幼兒園健康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 王淑娟.談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yǎng)[J].學前教育研究,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