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雨航
《兒童之聲》報是世界上唯一一份由流浪兒童創(chuàng)辦并由流浪兒童撰寫的報紙,是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報紙之一。報社設在印度首都新德里的一個貧民窟里,每周出版一次?,F(xiàn)年16歲的德尼是《兒童之聲》報的創(chuàng)辦者兼主編,同時他還有另外一個炫目的身份——新德里街頭的一名流浪少年。
一名流浪少年何以能創(chuàng)辦一家報紙呢?這事還要從頭說起。
11歲時,德尼的酒鬼父親酒后失手打死了母親。德尼很害怕,怕父親也把他打死。于是在一次父親醉酒酣睡時,他偷偷地逃出家來。身無分文的德尼,獨自一人搭乘火車(逃票)來到了首都新德里,靠在街上給游客擦皮鞋糊口度日。在新德里街頭,德尼結(jié)識了很多和他一樣的流浪兒童,他們以各種營生糊口,有的在水果鋪打工,有的在洗車行洗車,有的在垃圾站撿廢品賣,有的甚至以扒竊和乞討為生,有一名10歲的男孩在街頭靠耍蛇賣藝營生。
在新德里,每名流浪兒童每天大約能賺100~200盧比,他們通常把賺到的錢花在抽煙、喝酒、玩網(wǎng)游甚至吸毒上。因為沒人告訴這些流浪孩子他們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他們都在按照自己頭腦中的生活方式糊里糊涂地生活著。在新德里一家陰暗的游戲廳里,經(jīng)常有一些八九歲的流浪孩子正對著泛白的屏幕聚精會神地玩著格斗游戲,還有一些稍大點兒的孩子會選擇毒品,吸食一種類似膠水和修正液的混合物。
看到這種糟糕的狀況,德尼很痛心,但又無可奈何。一天,一位來新德里旅游的英國作家凱恩,想要寫一本關于街頭流浪孩子的書。凱恩對德尼以及其他一些街頭流浪孩子進行了細致入微的采訪。在交談中,德尼向凱恩述說了新德里街頭流浪孩子的悲慘現(xiàn)狀,有些孩子因為吸毒而死,還有一些女孩子被騙賣到妓院……為此,凱恩專門寫了一篇文章投給《印度時報》。文章見報后,新德里街頭的流浪孩子立刻引起印度政府的關注,一個名為“你好,街頭孩子”的幫助流浪兒童的社會組織,成立了一個可供流浪街頭的孩子們吃飯或睡覺的場所,并提供一些基礎教育以及醫(yī)療救助。
看到這些喜人變化,德尼第一次感受到了輿論的力量。于是,小小年紀的他就想要創(chuàng)辦一份兒童報紙,專門關注和報道街頭流浪兒童的生活現(xiàn)狀。德尼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凱恩,凱恩也非常支持他??蓜?chuàng)辦報紙的出版及印刷費用從哪里來呢?凱恩為德尼指點迷津:去印度的一些非營利公益組織拉贊助。最終,德尼的辦報方案獲得了印度非營利組織Chetna的資金和人員培訓支持。就這樣,《兒童之聲》報正式創(chuàng)辦成立了,16歲的德尼負責報紙的編寫與報道,而以撿垃圾為生的14歲的喬西等35名流浪兒童變身為報社記者和投稿人,參與報紙的采編。
《兒童之聲》報上到主編下到編輯、記者,都沒有薪水報酬(但有交通補貼費或其他補貼)。報社的工作人員平時該擦鞋的還擦鞋、該撿垃圾的還撿垃圾,報社的各項工作利用晚上時間來完成。《兒童之聲》報所用語言為印地語,內(nèi)容涵蓋了一系列關于印度街頭兒童所面臨的各種嚴肅問題,其中包括對警察暴力、童婚以及非法童工等社會問題的報道,每份報紙以1盧比的價格出售,銷售所得全部用來改善街頭流浪兒童的生存和教育環(huán)境。
現(xiàn)今,《兒童之聲》已經(jīng)發(fā)展成為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報刊之一,以報道殘酷的現(xiàn)實聞名于世,并擁有了上百萬名讀者。年僅16歲的德尼也由此成為印度乃至世界上最年輕有為的辦報人,他和他主編的《兒童之聲》更為整個印度至少1100萬名街頭流浪兒童,在獲得食物、接受教育、醫(yī)療保健和政府扶助等方面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
(編輯 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