亢茜
摘要:馬克斯·韋伯認為,“權力意味著在一定社會關系里哪怕是遇到反對也能貫徹自己意志的任何機會,不管這種機會是建立在什么基礎之上?!睓嗔κ且环N社會現象,它存在于各個社會的各階層之間。它是人們想要通過一種具有強制性的的手段或方法來達到某種目的或對人們達到某種社會制約。它對于社會人不僅僅有著制約和束縛,而且它在社會活動中有著強大的創(chuàng)造力,反作用于各種社會現象或關系。
關鍵詞:權力;社會關系;社會現象;社會制約
一、權力的產生和方式
權力是一種社會現象,也是一種社會關系。權力是人類社會在發(fā)展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產物,存在于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和互動關系之中。人類在相處過程中為了一些既定利益需要尋求一定的領導者來進行有效的制約或分配,或者說社會的環(huán)境激發(fā)出人類的主觀能動性,促使其創(chuàng)造出更多的不同的社會關系從而達到某種目的。馬克斯.韋伯認為,“權力意味著在一定社會關系里哪怕是遇到反對也能貫徹自己意志的任何機會,不管這種機會是建立在什么基礎之上?!边@也可以看出權力是帶有濃重的國家政治色彩的。權力產生的方式開始或許帶有一定的民主性,但是它還是通過某種手段帶有強制性的達到權力擁有者的目的。
二、權力和權威
權力與權威雖然都體現了人們在社會中的關系和扮演的社會角色的重要程度,但是一般對權力的理解或解釋都是側重于權力擁有者的政治地位、社會地位以及權力是否能夠達到其強制性的目的和價值。而權威不單單指的是權力的強大性,而是指一個人在社會角色中所擁有的社會威望和發(fā)言權,比如衡量一個人是否在社會中有威望不僅僅是看這個人的權力有多大,而是看這個人在沒有權力約束的情況下依然讓不同社會階層的人信服和尊重。這不僅僅取決于權力的大小,而是取決于這個人的社會修養(yǎng)、個人水平甚至是個人魅力。這也是其在社會角色中的社會互動能力的體現。
權力和權威雖然在社會角色中扮演的側重點有所不同,但是他們之間還是有一定的聯(lián)系的。權力和權威都是人們在社會活動中出現的一種社會現象和社會關系,權力大不一定代表權威非常高,權威高不一定代表權力非常大。一個人如果權威非常高,說明他在社會互動中的影響較高,可以不通過強制性的權力達到一定的社會目的或者領導作用,這是一種意志的領導。相反的,擁有強大權力的社會角色扮演者不一定擁有較高的權威,人們就側重于聽從于權力的被迫和強制性。因此,二者是互相作用的。擁有較大權力者需要在社會生活中樹立較高的權威才能夠促進領導力的提升,另一方面,權力對權威也有一定的制約能力。權力的大小在某種程度上也影響著權威的大小。因此,權力和權威是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
三、權利與權力
權利于權力在英文中的解釋為“right”和“power”。權利與英文字母簡單的釋義相似,是指人在社會角色中所應該擁有的權能和利益,更加偏重于人所應得的一部分權益。人類作為一個社會活動者,在與各個社會階層互動的過程中,自然而然的產生出一定的社會應得利益和社會職能,除此之外也有相關的法律為其保障和規(guī)定。這些應得利益和社會職能都是經過長期的社會活動得到社會成員肯定和認可的。權力的英文對應詞語是“power”,這就說明權力在社會互動中,更側重于它的政治性,它往往跟社會地位、社會角色、社會職責有一定的關系,并且具有較強的強制性。
二者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也是相互制約的。權利具有普遍性,權利往往不局限于法律的規(guī)定,它涉及人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而且是可以自由選擇的。但是,權力沒有權利那么自由,它需要按照一定的程序和規(guī)定執(zhí)行。由于人的權利產生于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為了避免發(fā)生混亂,人們會通過達成某種協(xié)商。這種力量就是權力,在某些時候,權利需要權力為其保駕護航,通過這種較為強制性的方式,可以達到實現某種權利的保障,也可以防止權利分配的過程中的混亂現象。由此可見,權利更側重于人的自由選擇,是可以通過自身的意愿進行放棄的。而權力為了保障權利,是具有強制力不容輕易改變的。
四、權力的文化網絡
文化是社會歷史發(fā)展中的產物。它不僅包含歷史帶來的各種沉淀,還代表著每個時代的主流價值和核心思想。文化會產生各種各樣不同的社會現象,包含著社會的方方面面,比如:宗教、政治、經濟等等。而一個國家的文化網絡是由國家的現狀和主流精神決定的,權力的文化網絡也是其中的一種社會現象。權力的文化網絡包含兩個方面:一方面,由于文化網絡代表的是一個社會的主流思想,也是反映社會現象的表現形式。權力是人們在社會中為了達到某種目的具有強制性的手段和工具。擁有權力的人大都擁有較高的社會地位也承擔著某種社會職責,因此,這些社會地位較高的權力者在社會互動中受到尊敬,從而使其的社會責任感得到提升,促使其帶領一部分的文化潮流,給整個社會帶來影響力;另一方面,由于權力具有一定的強制性和制約性,社會文化網絡中的一些現象受到擁有權力的社會階層的控制,會產生一些利用權力為自己目的服務的一些負面文化。由于這些人大都擁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和較大的社會影響,會給社會帶來一些負面的權力文化,雖然這也是一種社會現象。
案例:英國王權制度由來已久,歷史上國王的權力幾經消長。17世紀末18世紀初,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后,英國資產階級與新貴族妥協(xié),在形式上繼續(xù)保留君主,專制君主制逐漸向二元君主制和議會君主立憲制發(fā)展。在這一過程中王權不斷弱化,逐漸從“實位”向“虛位”發(fā)展,國王成為虛位元首。當今的英國國王從法律上講,還具有至尊的地位和權力,但在政治實踐中,國王的權力要受到一系列憲法性習慣的限制,實權大多由內閣或議會控制,英王只是根據內閣和議會的意思,照章辦事而已。這表現在:
第一,國王統(tǒng)而不治,臨朝而不理政;
第二,國王不能介入政黨政治,必須以“公正無私”為原則,保持中立;
第三,國王對內閣提出政策建議,并無約束力,而大臣對國王提出建議,國王則有義務聽取,并據此行動;
第四,國王在議會或內閣的委托或建議下,行使立法權、行政權、司法權和其它權力。國王雖然沒有實權,但絕不是全無作用,之所以英國至今還保留著國王,實行君主制,就是因為國王有著不可替代的功能,包括:
國王是國家統(tǒng)一和民族團結的象征;
國王是國家政治制度的連續(xù)性和穩(wěn)定性的體現的保證;
國王是協(xié)調黨派斗爭和社會矛盾的工具;
國王擔任向政府首相和大臣提供咨詢、建議的“政治顧問”的角色。
所以,有西方學者把英國君主的這種作用稱作是“無用的有用”。議會和內閣幾乎所有的活動都在英王的名義下進行,可見它賦予了政府尊嚴和正統(tǒng)性,加強了政府活動的合法性。國王在英國的是維系國民道德感情的重要象征,因此,君主制在英國能夠長時間存在下來是有其內在根據的。(作者單位:西藏民族大學)
參考文獻:
[1]陳成文,汪希.西方社會學家眼中的“權力”[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8(5).
[2]祝西冰,賈志科.權力再詮釋:基于西方社會學理論范式的嵌入研究[J].甘肅理論學刊,2012(5)
[3]劉紅旭. 社會學理論的傳統(tǒng)繼承與當代轉向[J].江淮論壇,2016(1).
[4]馮靜.權力制約的社會學范式:理論與路徑的探討[J].社會科學家,2009(8).
[5]杜贊奇.文化、權力與國家[M].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
[6]百度百科.英國國家制度.[DB/OL]. http://baike.baidu.com/view/15849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