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燦,周子發(fā),韋靜波,趙景竹,李舞
(1.洛陽市農林科學院,河南洛陽 471023;2.洛陽市洛龍區(qū)獅子橋村)
?
無核葡萄新品系竹峰的性狀表現(xiàn)及栽培技術
李燦1,周子發(fā)1,韋靜波1,趙景竹2,李舞2
(1.洛陽市農林科學院,河南洛陽 471023;2.洛陽市洛龍區(qū)獅子橋村)
摘要:2011年在洛陽市農林科學院附近的獅子橋村趙景竹家葡萄園內發(fā)現(xiàn)一株巨峰葡萄一個大枝上結出的果實90%無籽,風味優(yōu)于巨峰,當年確定為優(yōu)良變異。2012年嫁接繁育幾株,經過連續(xù)3年觀察,表現(xiàn)結果早,果粒大、品質優(yōu)、產量高,適應性強,性狀穩(wěn)定,確定為竹峰優(yōu)系。平均單穗重850g,單粒重14.6g,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7.5%~20%,經赤霉素和氯吡脲處理,果粒大小均勻,無落花落果現(xiàn)象,成熟期略早于巨峰。介紹了竹峰葡萄的栽培技術要點。
關鍵詞:無核葡萄;品系;竹峰;性狀表現(xiàn);栽培技術
2011年,在洛陽市農林科學院附近的獅子橋村趙景竹家葡萄園內,發(fā)現(xiàn)一株巨峰葡萄一個大枝上結出的果實90%無籽,每果穗果粒數(shù)較多,果穗較大,風味優(yōu)于巨峰,當年確定為優(yōu)良變異。2012年嫁接繁育幾株,2013年結果,產量折合每666.7m22500kg,經過GA3(赤霉素)和CPPU(氯吡脲-細胞分裂素)處理的產量折合每666.7m24000kg。經過連續(xù)3年觀察,表現(xiàn)結果早,果粒大、品質優(yōu)、產量高,適應性強,性狀穩(wěn)定,確定為竹峰優(yōu)系。
1葡萄優(yōu)系竹峰的性狀表現(xiàn)
嫩梢葉片黃綠色,成齡葉中等大,近圓形,5裂,裂刻較淺。葉片正面無茸毛,葉背有稀茸毛,葉柄中等長度,紫紅色。成熟枝條紅褐色,粗壯,節(jié)間較短。兩性花。
果穗圓錐形,穗大型,果粒紫黑色,果粉較厚。平均單穗重650g。果粒圓形,著生較緊密,平均單粒重9g,甜酸有香味,肉較硬,無籽(個別有一粒種籽),可溶性固形物含量20%左右。經GA3和CPPU處理,果粒大小均勻,無落花落果現(xiàn)象,果穗重、單粒重增加20%以上。成熟期略早于巨峰。果穗掛樹時間長,不落粒。在洛陽地區(qū)3月下旬萌芽,5月上旬開花,8月中旬成熟,從萌芽到漿果成熟130天左右,漿果發(fā)育期90天(圖1)。
樹體生長勢較強,芽眼萌發(fā)率95%,結果枝率85%以上,副梢結果能力較強,果穗在枝蔓第3~4節(jié)位,果枝平均結果1.68穗,早產豐產性好。易修剪??共⌒詮?,特別抗炭疽病,白腐病和霜霉病。適應性強,在沙壤土,粘土等土質條件下均結果良好。
圖1竹峰葡萄果實
2栽培技術要點
2.1開溝與定植
春、秋季均可栽植,株行距1m×2.5m,每666.7m2栽267株。定植前按行距開定植溝,深寬各80cm,底部填埋20~30cm厚作物秸稈,每666.7m2施生物有機肥180kg,復合肥50kg,鈣鎂磷肥50kg。
2.2雙十字V形架栽培
水泥立柱地面以上高1.7m,柱距6m,立柱上設2道橫梁,第1道橫梁長度60cm,距地面115cm,第2道橫梁長度100cm,距地面155~160cm。每一橫梁兩頭各拉一道鐵絲,共架5道鐵絲,第1道距地面90cm,在立柱上固定之,形成V形(圖2)。
圖2竹峰葡萄的雙十字V形架栽培
2.3肥水管理
生長前期肥水供應要充足,萌芽肥、膨果肥、轉色肥要施足,并澆足水,生長后期適當控水。
2.4花果管理
疏花疏果。開花前修整花序,去除2~3個副穗,掐去花尖1/5,在膨大處理前疏果,每穗留果50~65粒為宜。每株定穗8~10穗,控制每666.7m2產量1500~2000kg。保果,于盛花末期用奇保1包加CPPU 5支加果梗軟化劑2.7g加嘧霉胺20ml,兌水15kg微噴或沾果穗。間隔10~13天進行膨大處理,用奇保1包加CPPU8支加果梗軟化劑4.2g加異菌脲15ml,兌水15kg微噴或沾穗。
2.5冬剪
冬季修剪以短梢修剪為主,每結果母枝留芽2個。母枝間距20~25cm。每米架面留芽8~15個。
2.6病蟲害防治
注意早期綠盲蝽的防治,強調花前和花后,套袋前是各種病害的防治關鍵期。后期要及早防治霜霉病,于6月中旬先打一次80%烯酰嗎啉1500~2000倍加80%全絡合態(tài)代森錳鋅800倍液,間隔10天噴一遍奎啉銅1500倍液。以后根據(jù)情況用藥,以保護性殺菌劑為主,采果后噴等量或倍量式波爾多液保護葉片。
收稿日期:2015-11-23
作者簡介:李燦(1961-),男,河南社旗人,高級農藝師,主要從事葡萄育種與栽培研究。E-mail:canli1960@sina.com
中圖分類號:S66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910(2016)04-00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