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燕
?
子宮全切術和LEEP刀錐切術治療宮頸原位癌的近期療效比較
陳 燕
(湖北省荊州市中心醫(yī)院婦產(chǎn)科, 湖北 荊州 434020)
【摘 要】目的:比較臨床應用子宮全切術和LEEP刀錐切術治療宮頸原位癌的近期療效。方法:選取2011年5月至2015年7月在我院進行診治的246例宮頸原位癌患者,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123例,對照組患者給予子宮全切術,觀察組患者應用LEEP刀錐切術進行治療,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后的臨床療效。結(jié)果: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及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觀察組均明顯低于對照組(χ2=6.935,P<0.05),兩組患者的術后1年生存率比較無明顯差異(χ2= 0.901,P>0.05),無統(tǒng)計學意義。結(jié)論:臨床應用LEEP刀錐切術治療宮頸原位癌較傳統(tǒng)的子宮全切術效果顯著,能明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降低術后不良反應的發(fā)生,值得臨床應用與推廣。
【關鍵詞】宮頸原位癌; 子宮全切術; LEEP刀錐切術; 近期療效
宮頸原位癌(carcinoma in situ,CIS)是臨床婦產(chǎn)科較為常見的生殖系統(tǒng)的惡性病變之一,有統(tǒng)計顯示,宮頸原位癌的發(fā)病率僅略低于乳腺癌[1]。近年來,有逐年增加的發(fā)展趨勢,且發(fā)病年齡越來越趨于年輕化,對患者的生理以及心理都造成嚴重影響。目前,宮頸原位癌尚無特效的藥物可以控制、治療,臨床對其主要治療手段仍是手術治療,此前多采用子宮全切術阻斷病變的發(fā)展,但該術式對于非生育的女性來說會造成重大的傷害,患者往往不能接受[2]。隨著臨床治療技術及醫(yī)療器械的發(fā)展,我院引進宮頸電環(huán)(Loop lectrosurgical excision procedure,LEEP)刀錐切術對宮頸原位癌患者進行治療,取得了較滿意的療效,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1年5月至2015年7月在我院進行診治的246例宮頸原位癌患者,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123例,所有患者均經(jīng)術后病例組織學檢查,根據(jù)國際腫瘤協(xié)會于1975年制定的判斷標準[3],確診為鱗狀細胞原位癌Ⅰa期,病理分級G1~G2期,臨床癥狀表現(xiàn)為陰道排液、白帶增多、陰道不規(guī)則出血以及下腹疼痛等,患者均知情同意。對照組年齡23~68歲,平均年齡(37.3±7.2)歲,其中20~30歲患者10(8.2%)例,30~40歲54(43. 9%)例,40~50歲42(34.1%)例,≥50歲17(13.8%)例;病程2~6年,平均病程(4.1±1.8)年;有妊娠史45例,未育78例。觀察組年齡24~70歲,平均年齡(38.0±7.6)歲,其中20~30歲患者11(8.9%)例,30~40歲55(44.7%)例,40~50歲41(33.3%)例,≥50歲16 (13.1%)例;病程2~7年,平均病程(4.3±1.5)年;有妊娠史43例,未育80例。兩組患者在病理分期、年齡、病程、妊娠史等一般資料方面無明顯差異(P>0.05),有可比性。
1.2 手術方法:對照組患者行子宮全切術,將腹腔鏡放置于患者的腹腔及盆腔內(nèi),將子宮圓韌帶及其附件電凝切除,膀胱子宮腹膜反折剪開后將膀胱向下推離,分離宮旁組織,將闊韌帶剪開至骶韌帶水平,于子宮峽部對子宮血管進行水平電凝切除,同樣方法對對側(cè)進行處理。舉宮杯置于陰道穹隆處,盆腔的上方頂部,沿穹隆將引導前后壁剪開,游離子宮,順陰道將子宮取出,縫合陰道壁[4]。觀察組患者行LEEP刀錐切術,首先將5%醋酸常規(guī)涂擦宮頸表面,1min后再行觀察,擬定需要切除的宮頸范圍。應用由美國ELLMAN公司生產(chǎn)的高頻電波刀在無麻醉的情況下對宮頸進行錐形切除,高頻電波刀的頻率為3.8MHz,透熱以及電凝的工作輸出功率為30~40W。手術需要切除的范圍為:碘實驗陽性區(qū)域外0.5cm,切除深度2cm,需要切除組織1~3塊,完成后球形電極電凝對切割創(chuàng)面進行止血,術后給予抗感染治療。將兩組患者切除后的組織用甲醛進行固定,送病理檢查,再次確診。
1.3 觀察指標:術后隨訪觀察,分析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住院時間、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以及術后生存率,并進行組間對比。不良反應主要包括術后粘連、術后復發(fā)、術后出血、殘存病灶等方面。
1.4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16.0軟件包進行處理,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ˉx ±s)表示,數(shù)的比較進行t檢驗,均以P<0.05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及住院時間情況比較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及住院時間情況比較
分組 例數(shù) 手術時間(min)術中出血量(mL)住院時間(d)對照組 123 54.3±11.9 76.2±13.4 5.5±0.6觀察組 123 37.2±8.8 35.9±9.5 0.0±0.0 t 5.071 4.975 6.117 P <0.05 ?。?.05 ?。?.05
2.1 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及住院時間比較: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及住院時間比較,對照組均明顯高于觀察組(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2.2 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術后兩組患者的術后復發(fā)及殘存病灶比較無明顯差異,總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χ2=6.935,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不良反應率比較n(%)
2.3 生存率比較:術后隨訪1年,觀察組生存患者121例,生存率為98.4%,有24例患者在術后妊娠,妊娠足月的患者19例,無1例出現(xiàn)因?qū)m頸技能損傷而不能繼續(xù)妊娠的患者。對照組患者術后1年生存患者123例,生存率為100%,患者不能妊娠。兩組患者的術后1年生存率比較無明顯差異,(χ2=0.901,P>0.05),無統(tǒng)計學意義。
宮頸原位癌發(fā)病機制與患者早婚、局部衛(wèi)生差、包皮污垢刺激等原因有關,女性過早的開始性生活、性交伙伴多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罹患宮頸癌的幾率。目前在世界范圍內(nèi)每年有50萬左右的新增宮頸癌患者,發(fā)病率極高,在我國,患宮頸癌的人數(shù)約為全世界宮頸癌患者總數(shù)的33.3%,每年新增病例可達到13.5萬左右[5]。宮頸原位癌早期臨床癥狀無明顯表現(xiàn),有時也可出現(xiàn)白帶增多、帶血,接觸性出血等,臨床檢查可見宮頸肥大、充血糜爛、息肉等,也有的患者宮頸表面光滑,無明顯改變,因此僅只靠臨床檢查、肉眼觀察很難做出明確診斷,經(jīng)常會延誤病情,耽誤救治[6]。宮頸原位癌的預防與治療應在臨床醫(yī)師中引起重視,大力推廣對宮頸癌的定期普查,加強宣教,對固定年齡段的婦女要早期篩查,加強預防,一經(jīng)發(fā)現(xiàn),早期治療。
宮頸原位癌目前尚無藥物可以進行有效治療,主要治療手段還是以手術為主,手術的預后較為良好,發(fā)生淋巴轉(zhuǎn)移的幾率較低。宮頸原位癌一般情況下是多點發(fā)生,絕大多數(shù)累及宮頸的半周甚至以上,因此術后極有可能復發(fā)升級成為Ⅰa或是Ⅰb期的宮頸浸潤癌[7]。臨床醫(yī)師在進行手術時,常常將手術范圍進行一定程度的擴大,避免了復發(fā)及殘存病灶的發(fā)生,但也導致了過度治療。近年來的文獻對于宮頸原位癌的手術切除范圍從錐形切除擴大到全子宮的切除僅有報道,這也是一直以來研究討論的熱門話題[8]。但無論哪種方法,手術切除的基本原則均是在盡可能將病灶全部切除的同時最大限度避免復發(fā),特別是對年輕的尚無生育史的患者,避免對生殖功能產(chǎn)生影響。目前,臨床在對宮頸癌的手術治療中提倡個體化,根據(jù)患者自身的癌變范圍、患者年齡、有無生育愿望、患者的健康狀況等選擇適宜的手術方法[9]。
子宮全切術是臨床治療宮頸原位癌較為常用的手術方法,采用該方法切除范圍廣,能有效的避免術后復發(fā),患者生存率較高。有研究報道[10],在行全子宮切除的106例患者中,復發(fā)率僅為2.8%,且復發(fā)部位位于陰道殘端,復發(fā)時間為術后4個月~3年內(nèi),仍是原位癌,排除癌灶殘留的可能。手術操作過程中患者需徹底掌握子宮及其周圍的組織解剖關系,特別是血管分布及輸尿管的部位、走向,避免對輸尿管造成損傷,盡量減少術中出血。隨著微創(chuàng)理念在臨床的引進與應用,傳統(tǒng)的全子宮切除可由腹腔鏡下陰式子宮全切術(LAVH),手術在陰道操作,避免傳統(tǒng)開腹,創(chuàng)傷小,患者痛苦較輕,避免對盆腔臟器的干擾[11]。代替子宮是女性特有的器官,是女性生殖系統(tǒng)的重要器官,當患者知道要進行子宮切除時往往會產(chǎn)生許多的顧慮,對其心理及生理均造成嚴重的負擔,引起精神抑郁癥狀、泌尿系統(tǒng)癥狀、性功能減退、卵巢功能減退等。
LEEP刀錐切術是在婦產(chǎn)科較為廣泛應用的一種切除子宮頸的手段,該方法既可以進行病理檢查,對宮頸病變進行確診,一方面也可將病變組織切除,目前對于有妊娠要求的患者一般均選擇LEEP刀錐切術進行治療。LEEP由法國學者于1981年首次提出,上世紀90年代在臨床上廣泛應用。該治療方法是經(jīng)由圓形電極對宮頸組織進行切除,方形、三角形的電極則對宮頸管組織進行切除,電極的尖端能產(chǎn)生3.8MHz超高頻電波,當電極接觸患者身體的瞬間,機體組織本身可產(chǎn)生阻力進行對抗,通過吸收該電波產(chǎn)生的高熱,來進行各種切割、止血等治療過程。LEEP刀錐切術對宮頸原位癌的治療針對早期病變,此時用于宮頸病變表面,效果顯著,且該方法沒有損傷子宮和子宮附件,對于尚未妊娠的患者不會造成心理傷害。
LEEP刀錐切術相較于子宮全切術存在明顯的優(yōu)勢,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①與傳統(tǒng)的電刀切割相比,能達到精細的效果,且切除面積較大,比術前活檢取材更加全面,疏漏減少,對宮頸疾病,特別是宮頸癌早期明確診斷意義重大;②避免了對周圍鄰近組織的損傷,手術結(jié)束后宮頸組織能夠恢復到正常鱗柱交界,對陰道鏡、病理學檢查等的隨診不會產(chǎn)生影響;③患者不需麻醉,不用住院,很大程度上減輕了患者的痛苦,可接受性較強;④手術完成后宮頸外形能恢復到自然狀態(tài),檢查可見、無瘢痕;⑤操作過程簡單易掌握,手術時間縮短;⑥術后并發(fā)癥減少;⑦LEEP能將病灶切除,清除宮頸組織感染,降低宮頸癌的發(fā)生率。目前仍有部分學者對LEEP治療宮頸原位癌存在質(zhì)疑,但該術式保留了患者的子宮,使盆底的組織結(jié)構(gòu)保持完整,維持機體的內(nèi)分泌水平及患者的性生活,有效提高了生活質(zhì)量,治療效果已被廣泛認可。
本研究選取2011年5月至2015年7月在我院進行診治的246例宮頸原位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123例,分別給予子宮全切術和LEEP刀錐切術進行治療,以對臨床應用子宮全切術和LEEP刀錐切術治療宮頸原位癌的近期療效進行分析探討,研究結(jié)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這說明LEEP刀錐切術治療宮頸原位癌操作簡單,患者痛苦較小,能明顯降低術后感染及繼發(fā)出血的幾率,有研究稱LEEP刀錐切術病灶切除不徹底,相對于子宮全切術復發(fā)率較高,本研究中兩組患者的殘留率及術后復發(fā)率比較無明顯差異,但總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對照組明顯高于觀察組(χ2=6.935,P<0.05);兩組患者術后隨訪1年,生存率比較無明顯差異(χ2=0.901,P>0. 05),因時間關系,未能對其遠期療效做出評價,我院會繼續(xù)隨訪觀察,分析探討其治療后的遠期療效。
【參考文獻】
[1] 蔡麗平,劉寬榮.手術和LEEP錐切治療宮頸原位癌的臨床療效分析[J].臨床醫(yī)藥實踐,2013,22(5):341~342.
[2] 蔡麗萍,劉寬榮,王海濤.子宮頸原位癌手術遠期療效臨床觀察[J].山西醫(yī)藥雜志,2010,7(39):674~675.
[3] 周如聰,陳顯玲,陳連瑞.不同術式子宮切除術臨床效果比較[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jié)合雜志,2011,20(11):1346~1347.
[4] 侯芝芝,蔡麗平.高頻電波刀行電圈切除治療宮頸病變的臨床應用[J].山西醫(yī)藥雜志,2009,38(1):49~50.
[5] 祝甫芳.官頸錐切術后復發(fā)的宮頸原位癌患者不同手術方法的療效比較[J].中國婦幼保健,2012,37(11):1746~1747.
[6] Martirosian TE,Smith SC,Baras AS,et al.Depot medroxyprogester-one acetate:a risk factor for cervical stenosis after loop electrosurgi-%cal excisional procedure management of 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J].Low Genit Tract Dis,2010,14(1):37~42.
[7] 劉陽,許興桂,郭端英.宮頸原位癌患者腹腔鏡輔助下行陰式子宮全切除術的治療探討[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3,11(8):1~2.
[8] 杜紅雁,張瑜,張海雁,等.宮頸重度鱗狀上皮非典型增生與原位癌的病理鑒別診斷及臨床意義[J].中國婦幼保健,2012,27(9):1440.
[9] 吳合平.腹腔鏡輔助下陰式子宮全切除術與腹式全子宮切除術治療宮頸原位癌的臨床療效比較[J].吉林醫(yī)學,2012,33(27):5866.
[10] 劉木彪,侯桂玉,何援利,等.宮腔鏡下宮頸錐切術治療宮頸上皮內(nèi)瘤變Ⅲ級術后及遠期療效觀察[J].南方醫(yī)科大學學報,2012,32(5):687~690.
[11] 姬素紅,肖三虎,史魁風,等.CKC和LEEP治療宮頸上皮內(nèi)瘤變Ⅲ級對比研究[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jié)合雜志,2014,23(5):500~502.
【文章編號】1006-6233(2016)07-1136-0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6-6233.2016.07.032
【基金項目】湖北省自然科學基金,(編號:2010CDB08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