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海燕(合肥48中濱湖校區(qū))
氧化還原反應中的“N”規(guī)律及應用
范海燕
(合肥48中濱湖校區(qū))
探究氧化—還原反應,歸納“N”字型反應規(guī)律,應用“N”型規(guī)律解決氧化—還原反應的有關問題。
氧化—還原反應;“N”規(guī)律;應用
看一個簡單的氧化還原反應,把Cl2通入到KBr的溶液中,該氧化—還原反應為:Cl2+2KBr=2KBr+Br2,離子反應方程式為:Cl2+ 2Br-=2Cl-+Br2,分析此離子反應方程式可得:
1.Cl2和Br-為反應物。
2.Cl2的還原態(tài)為Cl-,Br-的氧化態(tài)為Br2,Cl-為Cl2的反應生成物,Br2為Br-的反應生成物。
3.反應物Cl2的氧化性強于還原劑的氧化產物Br2,即氧化性Cl2〉Br2。
4.反應物Br-的還原性強于氧化劑的還原產物Cl-,即還原性Cl-<Br-。
把第3條和第4條的關系表達如下:
1.氧化性Cl2〉Br2。
2.還原性Cl-<Br-。
把反應物Cl2和Br-用斜線連接起來,反應中Cl2生成Cl-用↓指示,Br-生成Br2用↑指示。因此,就得到表示Cl2+2Br-=2Cl-+Br2反應中動態(tài)的變化關系:
這個“矩陣”就反映了氧化還原反應中氧化劑、還原劑、氧化產物、還原產物四個基本物質的關系。
用連線連接Cl2和Br-表示為反應物,Br-和Br2之間用↑表示Br-生成了Br2,Cl2和Cl-的↓表示Cl2生成了Cl-。這就是氧化—還原反應中的字規(guī)律。
上面的矩陣也可解釋為只要有如上位置關系,左上角和右下角為氧化—還原反應的反應物,箭頭所指的方向分別為氧化產物和還原產物。
探究氧化—還原反應:Br2+2I-=2Br-+I2,離子反應為:Br2+2I-= 2Br-+I2,也可得“矩陣”:
氧化性:Cl2〉Br2〉I2
還原性:Cl-<Br-<I-
氧化性:MnO2〉Cl2〉Br2〉Fe3+〉I2〉H2SO4(?。?/p>
還原性:Mn2+<Cl-<Br-<Fe2+<I-<H2SO3
1.書寫氧化—還原反應方程式
凡左上角和右下角的物質都能發(fā)生氧化—還原反應,對應生成物為↑↓所指的物質,即氧化態(tài)和還原態(tài)物質。如,左上角MnO2和右下角Cl-(濃鹽酸)在加熱條件發(fā)生反應,生成物分別為箭頭所指方向的物質。MnO2+4HCl=MnCl2+Cl2+2H2O。
2.判斷離子共存
因左上角和右下角物質能發(fā)生反應,因而不能共存。如Fe3+位于上行左上角,I-位于下行右下角,因而可發(fā)生氧化-還原反應:2Fe3+=2I-=2Fe2++I2,所以Fe3+和I-不能在溶液中共存。
3.判斷氧化—還原反應發(fā)生的先后順序
如把Cl2通入FeBr2溶液中,Cl2先氧化矩陣中下行最右邊的物質,Cl2應先氧化Fe2+生成Fe3+,然后Cl2再氧化Br-生成Br2,這叫首先氧化原理,即Cl2氧化完Fe2+之日才是開始氧化Br-。
4.利用矩陣可比較氧化性或還原性的強弱
如矩陣中知氧化性:I2〉H2SO4,則可以推知對應還原態(tài)物質的還原性:I-<SO2(H2SO3)。
我們還可以找出其他氧化—還原反應的“矩陣”關系的物質,例如:
氧化性:Ag+〉Fe3+〉Cu2+〉Fe2+〉Zn2+
還原性:Ag<Fe2+<Cu<Fe<Zn。均可以用解釋其反應規(guī)律。
·編輯 栗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