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小京
光影記錄時代 藝術收藏歷史—從中國影像藝術品收藏到吳印咸作品賞析
文/楊小京
曉行/1941攝于延安
攝影作品進入藝術品市場僅僅十多年,這對收藏界來說也算是個新生事物,它的收藏正在被越來越多的的人們所認可和喜愛,其藝術價值也在步步攀升。據媒體報道,2015年11月在紐約蘇富比舉行的“印象派、現代及當代藝術”拍賣會上,安迪·沃霍爾1972年創(chuàng)作的《毛澤東》以4750萬美元(約3億元人民幣)成交,吳印咸早年洗印制作的銀鹽紙基原版照片《毛澤東與延安文藝座談會代表合影》在華辰影像秋拍專場上拍出了80萬元的價位,均創(chuàng)出了國內外“紅色影像”的交易記錄。
那么,什么樣的攝影作品才值得收藏呢?要回答這個問題,還是要從吳印咸先生及他所創(chuàng)作的幾幅經典作品談起。
吳印咸先生是中國電影和圖片攝影的先驅和奠基人,在中國攝影界,被稱為“一代宗師”的唯有吳印咸。眾所周知,照片是記錄歷史瞬間的畫面,用來美學欣賞及懷舊的功能居多,而吳印咸先生的那些現實主義攝影作品遠遠地突破了這些常規(guī)價值,這些視覺文本堪稱國家典藏,因為吳印咸先生用他的雙眼觀察了一個時代,用他的相機記錄了一個時代。
吳印咸先生與世紀同齡,1900年出生于江蘇沭陽縣城。19歲考入上海美術??茖W校學習美術,1920年在舊貨市場用辛苦積攢的三塊銀元買下了一臺美國產勃朗尼牌舊相機,開始了他的攝影藝術生涯。
“這里實在值得人們興奮,到處充溢著新氣象……”1938年秋吳印咸放棄了上海優(yōu)越的物質生活來到了延安后,充滿創(chuàng)作激情和使命感地給好友許幸之寫信如是說道。此后的延安八年,他冒著生命危險、克服極度物質匱乏的困難,用影像忠實地記錄下中國革命的生存、發(fā)展、壯大的過程,這些作品成為了中國革命史中極其重要的史料文獻。
毛澤東是位極善于用手勢表達情感的領導人。吳印咸十分熟悉毛澤東的手勢,也曾多次拍下過他打手勢的照片。而最令吳印咸震撼的是毛澤東在1945年夏赴重慶談判時在機艙口那次揮手。中共中央于8月23日在延安緊急召開了政治局擴大會議,決定派毛澤東、周恩來、王若飛為代表,赴重慶與國民黨談判。
揮手之間/1945年攝于延安
1945年8月28日下午,延安東安機場上,每個送行的人心里都惴惴不安,這次人們送行的不是別人,正是中國共產黨的最高領袖—毛澤東,而他要去的又恰恰是蔣介石的大本營—山城重慶。
8月28日下午3點左右,毛澤東、周恩來、王若飛一行人在國民政府代表張治中、美國駐華大使赫爾利的陪同下,來到機場,毛澤東的打扮與平時不同,穿著半新的灰藍色中山服,頭上還戴著一頂少見的灰色盔帽。
送別的時刻到了,毛主席一步一步踏上登機的梯子,機場陷入了一片寂靜,人們目送著毛主席,在心里默默地祝愿毛主席平安、順利。只見毛澤東走到飛機的艙口,轉過身來,揮動著手中的帽子,向人們告別、致意,原本沉靜的人群沸騰了,人們歡呼著、雀躍著……就在這珍貴的一瞬間,吳印咸不失時機地按下了快門,記錄下這歷史性的一刻。
白求恩大夫/1939年攝于河北孫家莊
《白求恩大夫》是吳印咸先生在距離八路軍與日軍激烈戰(zhàn)斗前沿陣地2.5公里處的戰(zhàn)地手術室里拍攝的,作為經典的傳世之作,表現出了吳印咸對主題對象的精準拿捏、深厚的美學功底和高超的攝影技巧?!八e起照相機,鏡頭里白求恩衣袖高高卷起,身著圍裙,腳上穿著充滿濃郁中國民間氣息的草鞋,彎腰站在自制的“手術臺”前緊張的為一個腹部受傷的戰(zhàn)士做縫合手術,旁邊幾位助手扶住傷員……”一個生動感人的歷史瞬間通過這張攝影作品被完美地記錄和再現,鏡頭中的每個生動的細節(jié)打動著每一個觀賞者的內心,這幅相片表現的場景甚至讓人感覺并不是靜止的。這就是攝影藝術直擊人心的感染力!正是這張《白求恩大夫》作品所記錄的那天手術過程中,白求恩受傷被感染,10多天后與世長辭。為此毛澤東親自撰寫《紀念白求恩》一文,給予白求恩極高的評價 “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眳怯∠滔壬眠@張單薄的相片留住了時代的記憶,承載著厚重的歷史,傳承著永恒的精神,發(fā)揮著深刻的鏡鑒作用。一直以來,這張珍貴的作品作為一種精神象征廣為流傳。
艱苦創(chuàng)業(yè)/1942年攝于延安
1942年的一天,毛主席在陜甘寧晉綏聯防軍司令員賀龍的窯洞前為120師干部作報告,分析延安軍民當前面臨的形勢。
當吳印咸接到拍攝任務趕到會議現場時,報告已經開始了,他立即舉起照相機開始尋找最佳的拍攝角度。取景框里,毛主席和背后的窯洞都沐浴在強烈的陽光下,毛主席腳上穿開口布鞋,身著邊區(qū)自紡自織的粗布灰制服,身邊一把簡陋的小方凳上,擺著一杯白開水。
和往常一樣,毛主席一邊說話,一邊打著手勢,身體稍向前傾,神情十分專注,面前的120師干部們坐在小板凳上,全神貫注地聽著,記著,把報告銘刻在心。
吳印咸先從不同角度照了幾張毛主席的半身像,但都覺得不是十分理想,正在這時,他注意到了毛主席的著裝,尤其是褲子上兩塊大大的補丁!作為一個黨派的最高領導人,穿著打補丁的褲子,這里面所包含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
于是,吳印咸選擇了拍攝毛主席全景的最佳角度,果斷地摁下快門,拍取了這個最具典型意義的瞬間。
拍完后,這張照片的命名讓吳印咸頗費了一番心思,他先是為照片起名《創(chuàng)業(yè)》,后來又深入思考了一下照片的主題:抗日戰(zhàn)爭年代生活十分艱苦,毛主席都穿打補丁的褲子,別人就更別說了,于是吳印咸在原標題上又加了“艱苦”二字,定名為《艱苦創(chuàng)業(yè)》。
新中國成立后新華社準備給毛主席印畫冊,審稿時讓毛主席在眾多的照片中進行挑選,毛主席認為這張照片拍的最好,最能夠表現那個特殊的年代。
抗戰(zhàn)爆發(fā)后,不少文藝工作者奔赴延安和各抗日根據地為抗戰(zhàn)服務,有些作家還深入前線敵后,創(chuàng)作出了不少具有現實主義意義的好作品。但由于藝術傾向不同,在1941、1942年抗戰(zhàn)最艱苦的階段,延安文藝界出現了一些錯誤傾向。
1942年5月2日,延安文藝座談會召開。出席會議的有作家、藝術家及文藝工作者共80余人,毛澤東發(fā)表了著名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
1942年5月23日,歷時22天的延安文藝座談會圓滿結束。毛主席親自招呼與會代表到中央辦公廳門前拍攝合影,代表們紛紛圍在毛主席周圍,前排坐,后排站,很快就排列好了。由于吳印咸的相機小,應拍攝的人又太多,怎樣才能讓照片沒有一般大合影的拘謹和呆板,而使人物形象自然生動、呈現出團結、歡快、舒暢的氣氛呢?他突然靈機一動,想到了一個辦法。首先,他從前側方向拍了一張,接著又從正面依次拍了三張接片,最后將這幾張照片連接起來,就成為人們熟悉的延安文藝座談會合影照片。
吳印咸匠心獨具,這張記錄了毛澤東、朱德和延安文藝工作者歡聚一堂情景的照片流傳至今,已成為珍貴的歷史資料。這是記錄延安文藝座談會唯一的全家福。
通過賞析吳印咸先生和他的幾幅作品,我們至少可以得到三點啟示。首先,攝影是內容為王的藝術形式,攝影作品(老照片)的內容是作品的核心價值,而其內容的價值組合一定是非常豐富的。所謂作品的內容大致是以題材的稀缺和素材的唯一性、創(chuàng)作的成本和代價、作品畫面中反映出背景故事價值等要素組成的。其次,藝術感染力是攝影作品的靈魂。攝影是一種記錄方式,而能夠稱為作品的是相機后攝影師的高度綜合表現能力的體現。再次,值得人們永久珍藏的攝影作品的背后必定會有極富內容的故事。吳印咸先生的那些現實主義攝影作品不只是在視覺層面用來觀賞的,它們遠遠地突破了這些常規(guī)的藝術價值。
以老照片為代表的攝影作品,不僅是具有影像歷史價值的影像,還有原版照片的文物實物的價值、視覺藝術品的價值和攝影技術技法的實物價值?,F在有三類老照片最受藏家重視,一是反映重大歷史事件以及相關名人的;二是能體現時代變革的老建筑、老街道、老風景的;三是記錄社會發(fā)展各時期民俗風情的舊景。通過解讀吳印咸先生的作品,大致從作品的內容深度、人文及藝術感染力、專業(yè)水準、從創(chuàng)作條件反映出的珍貴性、歷史價值和文獻價值、作者的知名度等等方面,歸納出一些影像藝術品收藏的價值要素,供廣大收藏者參考和商榷。同時,也謹以本文向大師吳印咸先生致敬!
延安文藝座談會代表合影/1942年攝于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