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小寧,龐鵬宇,郭曉黎(.陜西省寶雞職業(yè)技術學院,陜西 寶雞703;.陜西省寶雞市中醫(yī)醫(yī)院,陜西 寶雞700)
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65例
任小寧1,龐鵬宇2,郭曉黎1
(1.陜西省寶雞職業(yè)技術學院,陜西 寶雞721013;2.陜西省寶雞市中醫(yī)醫(yī)院,陜西 寶雞721001)
功能性消化不良;寒熱錯雜證;半夏瀉心湯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的發(fā)病與人們的精神社會因素密切相關,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fā)展,人們的生活節(jié)奏加快,壓力不斷增加,致使該病的發(fā)病率逐年上升,占普通人群的19%~41%,已成為困擾人們生活及工作的一大問題[2]。祖國醫(yī)學把FD歸屬于“痞滿”范疇,臨床以寒熱錯雜證居多。筆者采用半夏瀉心湯加減方治療FD寒熱錯雜證65例,療效顯著,并與單用西藥治療53例觀察比較,現總結如下:
1.1一般資料選擇2014年4月—2015年9月在寶雞市中醫(yī)院消化內科住院和門診患者118例,利用SPSS15.0統計軟件產生隨機數字表法分成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65例,其中男30例,女35例;年齡20~69歲,平均(41.36±12.47)歲;病程6~56個月,平均(29.72±9.53)個月。對照組53例,其中男25例,女28例;年齡21~71歲,平均(40.28±11.93)歲;病程6~57個月,平均(28.61± 10.49)個月。2組性別、年齡、病程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西醫(yī)診斷標準根據羅馬Ⅲ[3]和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學會消化系統疾病專業(yè)委員會制定的FD診斷標準[4],入選病例均滿足以下 1條或多條條件:餐后上腹部飽脹不適、上腹痛、早飽感、上腹燒灼感,癥狀連續(xù)存在4周以上;經內鏡檢查未發(fā)現胃十二指腸潰瘍、糜爛等器質性病變;實驗室、B超等檢查排除肝、膽、胰、腸道等器質性疾病或嚴重全身性疾病者;近1個月均未服用影響胃動力或排空功能等類似作用的藥物。
1.3中醫(yī)辨證標準參照文獻[5]辨為痞滿寒熱錯雜證,主要癥狀有胃脘痞滿,泛酸,嘈雜;兼有嘔逆或下利,口干口苦不欲飲,舌淡,苔薄黃膩,脈弦。
1.4治療方法
1.4.1治療組選用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主方:半夏12 g,干姜10 g,黃芩10 g,川黃連6 g,黨參10 g,炙甘草6 g,大棗6 g。隨癥加減:腹脹甚者加枳實9 g,厚樸9 g;以腹痛為主加炒白芍12 g,延胡素10 g,香附10 g;反酸嚴重者加浙貝母10 g,烏賊骨12 g;嘔惡較重者加竹茹12 g,生姜9 g;伴有噯氣者加旋覆花9 g,代赭石12 g;納呆者加山藥12 g,焦三仙各10 g;情緒抑郁者加郁金9 g,合歡花9 g。每日1劑,水煎服,煎2次,共取汁約400 mL,分3次餐前半小時空腹服用。
1.4.2對照組餐前15~30 min口服多潘立酮(西安楊森制藥有限公司),每次10 mg,每日3次。
2組均以1周為1個療程,共治療4個療程。治療期間忌煙酒,忌食辛辣刺激、油膩、生冷及不易消化的食物,飲食有節(jié);停用其他一切抑制胃酸及促進胃動力的藥物;并囑患者情志調暢。
1.5統計學處理所有數據均應用SPSS15.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2.1療效評定標準參照文獻[1],以臨床癥狀為觀察指標,根據嚴重程度不同以0~3分計。無癥狀:計0分;輕度:稍有癥狀,較輕微計1分;中度:自覺有癥狀但可以耐受,不影響工作計2分;重度:癥狀明顯,并且嚴重影響工作和生活計3分。癥狀積分為各項癥狀積分之和。治愈:療效指數≥95%。顯效:療效指數≥70%,且<95%。有效:療效指數≥30%,且<70%。無效:療效指數<30%。參照文獻[6]計算療效指數:
療效指數/%=[(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
2.22組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2組療效比較
祖國醫(yī)學將FD歸屬于“痞滿”“胃脘痛”“嘔吐”等病范疇,病機主要是由于感受外邪,飲食不當,情志不暢,勞逸失度,或素體虛弱等致脾胃運化功能失調,中焦氣機升降失司,病程日久者,多見虛實夾雜,寒熱錯雜。故治療時應采用辛開苦降、寒熱并施之大法。
半夏瀉心湯是辛開苦降、寒熱并用的代表方。方中半夏散結除痞,降逆止嘔,干姜溫中散寒,助半夏散機體之寒邪;黃芩、黃連泄熱開痞,苦寒降泄以清其熱;2組相伍達寒熱平調,辛開苦降之功。人參、大棗、甘草益氣和中,以助脾升胃降,散結消痞,使邪去正復。全方寒熱互用以和其陰陽,苦辛并進以調其升降,使寒去熱清,升降復常,則痞滿可除。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半夏瀉心湯對胃腸運動有雙向調節(jié)作用,既能抑制胃腸蠕動亢進,又可以興奮抑制條件下的胃腸蠕動,屬調和脾胃的和解方[7],可有效的保護胃黏膜,促進炎癥恢復[8],對FD患者上腹痛或不適、燒心等癥狀起到較好的治療作用,尤其對病程久、易復發(fā)的FD患者有顯著療效。然而,本病寒熱錯雜,虛實并見,兼證頗多,仍有部分患者未取得滿意療效,臨床應根據患者病情辨證加減使用,靈活遣藥,以期取得更好療效。
[1]中華中醫(y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消化不良中醫(yī)診療共識[S].中華中醫(yī)藥雜志,2010,25(5):722-725.
[2] 陸再英,鐘南山,謝毅,等.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424-426.
[3] 羅馬委員會.功能性胃腸病的羅馬Ⅲ診斷標準(共識意見)[S].現代消化及介入診療,2007,12(2):137-140.
[4]張萬岱,危北海,陳治水.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醫(yī)結合診治方案(草案)[S].中國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5,25(6):559.
[5]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S]. 1993.
[6] 楊靜,唐艷.辛開苦降甘調法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療效觀察[J].實用中醫(yī)藥雜志,2012,28(8):640-641.
[7]溫武兵.半夏瀉心湯調和胃腸作用的動物實驗研究[J].中國醫(yī)藥學報,2000,15(2):66-68.
[8]張勝,吳春福,陳立江,等.半夏瀉心湯藥理研究最近進展[J].中國中藥雜志,2001,26(7):438.
R246.1
B
1000-338X(2016)02-0051-02
2016-02-08
任小寧(1981—),女,碩士,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