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勇士于烈烈風雷中常規(guī)賽成功豪取73勝,顯然,NBA現(xiàn)在也正式進入了全民提速的“小球時代”。潮流有的時候就像傳染病,從一個起點四散爆發(fā),傳播效應便勢必會鋪天蓋地席卷開來。有人說這是一種進步,因為它讓比賽節(jié)奏更快、更具觀賞性了;也有人說這是一種退步,因為籃球場上最原始的統(tǒng)治者——大個子們,已幾近無用武之地了。
那么,到底哪一種說法更為準確呢?來聽聽奧拉朱旺是怎么說的吧。作為上世紀90年代著名的“四大中鋒”之一,“大夢”不久前親筆撰文回憶了他那個時代的NBA,并與現(xiàn)如今進行比較。最后得出的結論是:他更喜歡當下這個時代,以勇士為最好代言人,這也正是最好的時代。
舊日
加里·佩頓在低位總是很難對付。
那些年,超音速季后賽總能給我們帶來麻煩,原因就在于此。記得一次在跟他們交手過后,我走向隊友馬里奧·埃利,想問個究竟。
“馬里奧,GP那家伙真的很強壯嗎?”
埃利回答:“呃……其實并沒有?!?/p>
那為什么這個小個子在禁區(qū)內殺傷力那么強呢?我又去問克萊德(德雷克斯勒)。
“老伙計,GP那家伙真的很強壯嗎?”
“呃……其實并沒有?!?/p>
“那怎么每次他都能要到那么深的位置?”
克萊德?lián)u搖頭:“我不知道,我真的不知道……”
恰巧,埃利也聽到了我們的對話,他走過來聲援克萊德:“別難為他了,關于GP,真的很難解釋跟他有關的一切?!?/p>
是的,沒有人能給出答案。
很長一段時間里,我都把自己看作是名擁有中鋒身材的后衛(wèi),這也就是為什么我那么尊重GP的原因——他從來沒想過讓自己只做一名后衛(wèi),就像我也從來沒想過只做一名傳統(tǒng)中鋒一樣。
可早年我又真的別無選擇,沒人教過我該怎樣打比賽。18歲那年我來到美國,當時沒看過任何NBA比賽,一場都沒有。從尼日利亞來到休斯敦大學打球,還不知道任何一個NBA球員的名字。僅僅在這之前一年,也就是我17歲的時候,才完成人生第一次投籃,當時還有著如足球運動員一般的腳法。
結果證明,把籃球想得太簡單反倒是對我有利的。我最開始對這項運動沒有任何概念,教練告訴我打中鋒,我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后來可以叫出五個位置的名字,但其實也并不太清楚中鋒和前鋒到底有什么區(qū)別。
大學賽季開始前的那個夏天,教練總會在訓練中沖我嚷嚷:“哈基姆,你是中鋒,給我老實呆在Key區(qū)(禁區(qū)及罰球弧內)里!”
可說真的,我不想呆在Key區(qū),尤其是看過后衛(wèi)的球,他們的創(chuàng)造性對我啟發(fā)很大。
進而,便愈發(fā)感到留在Key區(qū)這件事是有多么無聊。
我想在禁區(qū)內和外都能隨意游走,全場都是我的舞臺。我看到后衛(wèi)控球,心里就會想:“咦?我也想這么干?。 ?/p>
所以我開始開發(fā)外線技術,不想一直只能被困在禁區(qū)。我在控球和中距離跳投上都下了不少的功夫,同樣,傳球和突破腳步也沒有懈怠。碰到比我慢的人防我,我就會把他拉到外面去,這樣就很容易可以在他面前跳投,或者一個變向過了直殺籃下。如果對手身材比我???那好吧,提早在里面要位,接球后直接背打,就這樣。
足球和籃球兩個領域均有射獵,我發(fā)現(xiàn)一個共同點:針對什么樣的防守就做什么樣的調整,這絕不會有錯。
很快,我的教練就不再沖我嚷嚷,讓我一直呆在Key區(qū)里了。
今年季后賽,我在家中觀看了首輪勇士VS火箭的第二場。一些朋友過來做客,伴隨著比賽進行,我們的談話內容逐漸轉移到我家墻上的一幅照片上。
今時
照片里是1995年我跟沙克總決賽對決的身影,太不可思議了,他當時在外線防我,而我正在運球,我們的位置都離開了Key區(qū)老遠,就像是兩名控衛(wèi)一樣。我一直都很愛這張照片,不僅僅因為21年前的我們更年輕、體型更好。我還記得當我持球的那一刻,全場觀眾都尖叫著跳了起來。
一個朋友突然插話:“所以,你的意思是你21年前就在打小球咯?”大家聽罷都笑了。
我立馬提醒他說自己職業(yè)生涯可是總共出手143粒三分,并且,命中了其中的30球。
另一個朋友繼續(xù)抬杠:“所以,還是你和沙克發(fā)明了小球?”整個房間都笑炸了。
閑話少提。就這張照片,我覺得它很好預示了NBA二十多年后將會發(fā)生的改變。畢竟,在我打球的那個年代,大個子們都有著非常明確的角色定位。
像沙克就是頭野獸,如果你讓他要到位置,一切就都完了,只能沖著裁判嚷嚷:“三秒了!三秒了!他根本沒出去過唉!”我覺得,未來再也不會有像他那樣身體和技術的結合體出現(xiàn)了。
相比之下,迪肯貝·穆托姆博就是個非常理想型的對手,也是傳統(tǒng)中鋒的原型模板。他總是鎮(zhèn)守著籃下中路,我曾經學習過他是如何在協(xié)防時蓋帽的,對我?guī)椭艽蟆?/p>
帕特里克·尤因?禁區(qū)里最難對付的球員之一,他能夠整場做到一直在消耗你,我對他有著巨大的敬意。
至于大衛(wèi)·羅賓遜,他是我見過速度最快的大個子球員之一,只能用靈活、跳跳男這幾個字來形容。以中鋒的角度來看,大衛(wèi)真的太快,也太靈活了,而且訓練還很努力。
姚明嘛?他是另一種獨特的低位球員,我從沒和他直接交手過,但在休斯敦一起訓練過。記得第一次訓練時,他首先做的事就是逐一展示我的動作,一個接一個,他說自己一直在研究這些。這個大家伙手感非常柔和,是我見過史上腳步最好的內線球員之一。
還有邁克爾·喬丹,他雖然不是大個子,但是那種具備一切素質的魔鬼,低位區(qū)(Low Block)大殺器,真的能先跳起來,在空中再決定怎么辦的球員。每次跟公牛隊比賽時,只要他在低位運球,我們馬上就雙人甚至三人夾擊他。MJ開闊的視野和出色的傳球能力我想絕對是被低估了,那些年,只要威爾·佩爾多或者盧克·朗利得分高起來,不用想,就可以知道其實是那個只有1.98米的家伙在內線解決了我們。
二十年前,看到兩名中鋒同時站在外線是很罕見的,可現(xiàn)如今,內線球員必須得學會如何應對各種突發(fā)狀況來生存。
人們有時候會問我:“大個子統(tǒng)治的時代真是一去不復返了嗎?” 他們想知道小球變革是否會讓NBA變成投射型后衛(wèi)的聯(lián)盟。對此,我想說的是,如果你只是因為關注像斯蒂芬·庫里、克雷·湯普森、達米安·利拉德這樣的頂級射手而產生這樣的質疑,那一定是沒看到實質。沒錯,這些球員非常特別,但他們不是常態(tài),且非常稀有。小球確實讓很多傳統(tǒng)后衛(wèi)取代中鋒成了球星,但實質上在我看來,小球也是把大個子從傳統(tǒng)職責中解放出來,他們的活動不再只局限于禁區(qū)內。
所以,小球時代不會淘汰大個子,淘汰的只是我們一直以來對位置概念一板一眼的定義。大家都喜歡拿不同年代來做比較,說現(xiàn)在的內線球員技術太糙、得分太少,跟我們那個年代沒法比??汕f不要忽略一個事實,就是現(xiàn)如今這些大個子可能是比史上任何時代的同位置球員技術都要更全面??纯吹吕酌傻隆じ窳趾屠R庫斯·阿爾德里奇他們在今年季后賽里的表現(xiàn)吧,那種既像后衛(wèi)又像中鋒的打法讓我驚嘆不已。
這就是為什么我愛現(xiàn)在的NBA——二十多年前,你必須長時間呆在禁區(qū)里,寸土必爭,我只能假裝自己是后衛(wèi),偶爾過過癮?,F(xiàn)在呢?可以堂而皇之地這樣打,甚至戰(zhàn)術還圍繞他們展開。
可惜我已經53歲,否則真希望還在聯(lián)盟里打球,看著那些要去防德雷蒙德·格林的人,我就為他們感到難過。德雷蒙德讓我看到了2.01米的加里·佩頓是什么樣子,那些年,我一直想不通為什么超音速總能把我們打得那么慘,今后還會出現(xiàn)多少像他這樣的球員?我不清楚,但卻會一直看下去的,因為這真是最好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