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晨/文
古代天價欺詐等事兒
●賴晨/文
天價蝦、天價豆腐等等天價一時成為社會熱議話題。殊不知,在幾千年的商業(yè)活動中,善和惡總是相互斗爭的,商業(yè)領域的善與惡,在中國古代就人格化在廉誠商人與奸佞商賈身上。所以,古代也不乏天價欺詐行為,為了牟取暴利,違背商業(yè)道德的奸商貪賈們,大搞投機欺詐,擴大不等價交換,追逐暴利,貪得無厭。其牟取暴利的手法很多,如賤斂貴出、操奇計贏、炫玉賈石、行奸賣平、扯空砑光、挖人墻角、把持行市、抬價壓價、短斤少兩、假造票據(jù)、高利盤剝、摻假造假等等,官府對奸商的欺詐行為也會進行一定的監(jiān)管和打擊。
所謂“賤斂貴出”就是低價買入,高價售出,賤買貴賣,以取暴利。它也叫做廢居(廢著、廢舉),所謂“廢”就是出售,所謂“居(著、舉)”就是囤積貨物。
清朝福建巡撫張伯行曾通過買糧撫民打擊過賤斂貴出。張伯行(1651—1725),河南儀封(今蘭考縣東)人,他曾被康熙帝譽為“天下清官第一”。他在福建巡撫任上為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最主要的就是買糧撫民。他發(fā)現(xiàn)閩地糧食問題極為嚴重,民以食為天,糧食問題不解決,百姓難以安居樂業(yè)。福建地區(qū)之所以存在糧食問題,主要在于地少人多,本地產(chǎn)糧遠遠不能滿足需求。按慣例每年的糧食都要從外省購買,但前幾任官員為官不作為,對于從外省購糧這樣的大事竟然敷衍了事,致使當?shù)丶樯坛藱C賤斂貴出,從中牟取暴利。而本已十分貧苦的百姓卻要買高價糧,生活難以為繼。
張伯行經(jīng)過調(diào)查之后,請求發(fā)庫銀5萬兩,由政府從江西等地買來糧食,再平價賣給百姓。這一決策堪稱一舉兩得,既打擊了奸商,使百姓免受奸商盤剝,又可以省下一筆錢用在下一年買糧濟民上。同時他還設立社倉,積儲糧食,以備荒年之需。經(jīng)過他的不懈努力,在他任期內(nèi),完全杜絕了福建地區(qū)長期存在的饑民背井離鄉(xiāng)現(xiàn)象,百姓得以安居樂業(yè)。
所謂“操奇計贏”就是指商人居奇牟利,囤積居奇,“奇贏”就是以余財蓄積奇異的貨物,它又叫“奇貨可居”:囤積稀奇物品,以待高價。這個“奇”,不僅指珍寶珠玉、名貴佳肴等,還包括應時急需。
呂不韋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陽翟地區(qū)的大商人,善做投機生意,經(jīng)常雇用大批商業(yè)偵探收集各地行情和競爭對手的情報,一舉擠垮對方。有時囤積居奇,低進高出,或欺行霸市牟取暴利,終成巨富。經(jīng)濟上暴富促使他想在政治上也有所發(fā)跡,把商業(yè)上的偵探活動應用到政治上,一心尋覓晉身門路。有錢能使鬼推磨,不久,朝廷上和秦昭王家族內(nèi)部的情報滾滾而來?!妒酚洝尾豁f傳》:“子楚……居處困,不得意。呂不韋賈邯鄲,見而憐之,曰:‘此奇貨可居。’”集解:“以子楚為財貨也?!眳尾豁f因擅情報,由商販而至巨賈又躋身政界,手握國事權柄,呼風喚雨,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人物。
《摭言》有個故事:“昔蒯人為商,而賣冰于市。客有苦熱者將買之,蒯人自以得時,欲邀客以數(shù)倍之利,客于是怒而去,俄而其冰亦散。”這是以暑天賣冰為例,引申指掌握有利時機以贏重利。
南宋時宋汝霖任開封府地方長官。初至,物價騰貴,至有10倍于前者,老百姓十分痛苦。宋汝霖認為首先要平定食品價格,食品價格下跌了,物價就會下降。宋汝霖秘密招募一批商業(yè)偵探,到各地從事買進賣出活動,計算本利多少。計算的結果是開封的籠餅是每個6錢,酒每觚70錢,而市價餅20錢,酒200錢。
掌握第一手情報后,宋汝霖便招來一班餅酒坊商人談判,要他們把食品價格降低,允許他們賺25%的利潤,即籠餅每個為8錢,酒每觚為84錢,否則將受到嚴懲。
不僅如此,他還令商業(yè)偵探每日混跡于市,分門別類的抄報物價,監(jiān)測行情,檢舉違令商人。發(fā)現(xiàn)舞弊者,先懲辦主管官員,再懲辦違紀商人。時過不久,米、麥、餅、酒市值“既并復舊,其他物價不令而次第自減。既不傷市人,而商旅四集,兵民歡呼,稱為神明之道。
所謂“炫玉賈石”就是指商人表面賣的是珍貴的寶玉,其實出售的是低賤的石頭,指賣假貨、山寨貨、水貨騙人?!蛾套哟呵铩吩疲骸熬狗趦?nèi),而禁之于外。猶懸牛首于門,而賣馬肉于內(nèi)也。”后人改牛首為羊頭,馬肉為狗肉?!对x·岳伯川·鐵拐李劇四》:“懸羊頭賣狗肉賴人財,倚仗著秤兒小刀兒快。”后來就用“掛羊頭賣狗肉”來比喻不法商人常耍的手腕,門面裝潢時髦,貨物包裝誘人,實際是羊質(zhì)虎皮,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劉基的《郁離子·虞孚》記載了一位奸商賣假貨的故事。越國有一個叫虞孚的人,他向計然先生請教謀生之道,學會了種漆樹的技術。三年之后,樹長成,虞孚便割樹收漆,收獲了幾百斛漆,準備運到吳國去賣。其大舅子對他說:“我曾經(jīng)在吳國經(jīng)商,知道吳人愛好裝飾,有很多漆工。漆在吳國是上等貨。我見賣漆的人用漆葉煮成的膏摻和在漆里,他們的利益加倍而別人不知道。”虞孚聽了很高興,按照他的話拿漆葉煮成膏,也有幾百甕,和他的漆一起裝載運進吳國。當時吳國和越國的邦交惡化,越國的商人不能進入?yún)菄?,吳國人正缺漆。吳國的買賣中間人聽說虞孚有漆,高興地到郊外迎接,帶他進入?yún)菄麆谒⒆屗≡谧约核饺说酿^舍。看他的漆,覺得質(zhì)量很好,約定短期內(nèi)就用金幣來換取漆。虞孚大喜,夜晚就取出漆葉的膏摻和進漆里等著交易。到交易的時候,吳國的中間商人到了,看見漆的封蓋是新的,疑心有詐,向虞孚請求改約。等約定的期限20天到了的時候,虞孚的漆全部壞了。虞孚無法回家,只好行乞度日,最后死在了吳國。
據(jù)《萬歷野獲編》《履園叢話》《賢博編》《鏡花緣》等古籍記載,明朝蘇州人善于制造假古董畫、假鮮花、假野雞、假楊梅、假茶葉。以千文銅錢買得尋常字帖一部,將卷頭、卷尾兩頁重刻年月,用新紙染為舊紙拓之,充作“宋刻”;再用舊錦裝潢,外加檀香木盒,并蓋上偽造的著名收藏家之印。買者不辨真?zhèn)?,價錢可賣到三五百兩紋銀。賣花人挑花一擔,燦然可愛,無一枝真者。楊梅用大棕刷彈墨染成紫黑色。把老母雞的毛拔掉,插上長尾巴冒充“敦雞”。但最奇特的還是制造假茶葉。奸商以泡過的廢茶冒充剛采的新茶,制造時,各處購覓泡過的干茶,至所用藥料是雌黃(砒霜)、花青、柏枝汁、青魚膽、石膏等中藥。用雌黃者,以其性淫,茶葉也性淫,二淫相合,則晚茶殘片一經(jīng)制造,即可變?yōu)樵绱翰?;用花青,取其色有青艷;用柏枝汁,取其味帶清香;用青魚膽,漂去腥臭,取其味苦;雌黃性毒,經(jīng)火甚于砒霜,故用石膏以解其毒,又能使茶起白霜而色美。人常飲此假茶,陰受其毒,為患不淺。若脾胃虛弱之人,均患嘔吐、作酸、脹滿、腹痛等癥。為獲得不義之財,奸商們?nèi)徊活櫵酥】?,其可恨莫此為甚?/p>
中國古代,幾乎每個王朝都管理商業(yè),首要原因當然是征稅和斂財,但是他們也總是要貫徹一定的政策法令和具體規(guī)定,打擊那些不道德的造假行為,以保障商業(yè)倫理的實施。例如西周的《程典》《禮記》記載了許多市場管理人員的名稱:如胥師、賈師(物價官)、纏人(稅務官)、質(zhì)人(度量衡官)、司號和司稽(治安官)等,其中胥師便是管理貨物真假的官員。隋唐時代,長安建立了74個坊,兩個市,制定了嚴密的市場法規(guī)。宋代行制代替了市制,行的首領——行老、行頭由官府批準,還頒布了《市易法》打假貨,成立了惠民局、和劑局、東西南北局,來負責打擊假藥。
“行奸賣平”是指官吏從中投機倒把,抬高手里貨價,卻讓農(nóng)民將谷物平價賣出,也叫官倒。
唐朝劉晏為轉(zhuǎn)運使時發(fā)現(xiàn),鹽是國家專賣物資,實行民產(chǎn)、官收、官運、官賣的食鹽專營制度,但貪官污吏往往借機中飽私囊。
劉晏采取的遏制措施是抑官府,揚商賈。在產(chǎn)鹽地方設鹽務局,收購鹽戶的鹽賣給鹽商,任其銷售,其余地方不再設立鹽務官。而對于離產(chǎn)鹽區(qū)比較遠的地方,則儲藏大批官鹽——常平鹽,鹽價高漲時賣給百姓,官府獲利,也有利于百姓買到平價鹽。
同時,劉晏在各地設立情報站,招募情報員,各地情報站和情報員除及時調(diào)查各地市場情報、經(jīng)濟情報外,還兼有偵察發(fā)現(xiàn)揭發(fā)官商勾結,摻雜兌假,奸商霸市暴利的職責。用現(xiàn)代的術語說,劉晏的情報員、信息員,其實就是今日的商業(yè)偵探,打假偵探。
所謂“扯空砑光”就是指花言巧語,騙人錢財。扯,依托;空,虛構、不實在,沒有根據(jù);砑光,用磨光石碾磨紙布等物,使其平滑而有光澤?!抖古镩e話》云:“那一帶沿河臨水住的,俱是靠著虎丘山上,養(yǎng)活不知多多少少扯空砑光的人。”
扯空砑光手法不斷變換,時有新招,常見的有:一是炫賣:夸大所賣物品的美善,以售其奸。把偽劣產(chǎn)品,吹噓為一流產(chǎn)品。二是賣舌:賣弄口舌。即以巧言令色糊弄人,如現(xiàn)在一些奸商用虛假的優(yōu)惠價、折扣價、最低價等蒙騙顧客,痛楚號叫“跳樓價”“大放血”,用“清倉大甩賣”“搬遷大出血”等苦肉計來引誘顧客上當。三是放鷹:指唆使婦女誘合他人以詐財。這就是《武林舊事》里講的以美女姿色為誘餌行騙的“美人局”,《三國演義》里說的“美人計”。一些奸商利用風塵女子進行惡俗攻關,臥底隱慝,充當各種“托”,甚至色情陪侍。這種媚惑陪伴之術,成了暴富者違法經(jīng)營的奸詐無賴行為,給社會帶來了嚴重危害。
為了對付奸商的扯空砑光等欺詐行為,唐朝頒布了有條件退貨的法令?!短坡墒枳h》記載,只要消費者在購買時立有合約,買回后三天內(nèi)發(fā)現(xiàn)問題的,都可以找賣方退貨;賣方不退的,可以向官府舉報,由官府強令賣方退貨,并抽賣方40鞭子。
據(jù)成書于西漢時期的 《西京雜記》記載,織綾機是由當時河北省巨鹿縣一位叫陳寶光的妻子總結發(fā)明的家傳絕技,工作效率很高,尤其是提花織綾技術和工藝幾趨完美程度。
一個叫霍顯的人遍訪后得知消息,為了獲取這個技術秘密,他通過各種方法,最后將陳寶光的妻子聘請到自己家中織造。其實,他之所以將其請到家中織造,主要是便于妻女們偷學其技術,現(xiàn)在叫“獵頭”或“挖墻腳”,這是一種不正當競爭行為。霍顯妻女偷學成技術,獲得暴利,“機用120鑷,60日成一匹,匹值萬錢”。
對這種挖人墻角的行為,古代的行會(會館、公所)規(guī)定,要對其罰款若干錢財,如果硬頂,加倍罰之,如果屢教不改,行首就會報告地方官,驅(qū)除其出行會,砸掉其飯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