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探討小說文本《水滸傳》與蘇軾之間的相互關系,針對小說《水滸傳》中描寫蘇軾的三處實例進行了詳細分析,然后選取其中兩個方面展開研究,在真實歷史與文學虛構中進行對比,僅供參考。
關鍵詞:《水滸傳》;蘇軾;歷史真實
作者簡介:肖亞?。?000.2-),女,漢族,湖北武漢人,研究方向為中國古典文學人物。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23-0-01
《水滸傳》中關于蘇軾的描寫共計有三處,并且在這僅有的三處描寫中蘇軾都是作為故事敘述過程中的背景要素出現(xiàn)的,在粗略化的閱讀體驗視野中,三處描寫都給人以極其尋常的感官認知。但是,如果用歷史考據(jù)的方法針對上述三處描寫內容展開具體分析,不難發(fā)現(xiàn)上述三處內容在史實層次的錯漏性,而這種錯漏現(xiàn)象究竟是作者粗心所致,還是有意為之,似乎值得開展一番全面而細致的分析探討。
一、《水滸傳》中關于蘇軾的描寫內容梳理
在小說《水滸傳》中,關于蘇軾的描寫共計有三處。
第一處位于小說第二回,作者在敘述高俅發(fā)跡史過程中,提到了一個人物叫做“小蘇學士”,“小蘇學士”在高俅的發(fā)跡史過程中扮演了“舉薦人”的角色。
第二處位于小說第三十回“玉蘭陪唱”情節(jié)的詞曲選擇過程中,張團練使錢買通張都監(jiān)設計陷害武松,中秋月圓之夜,張都監(jiān)設置家宴在家款待武松,張都監(jiān)指派養(yǎng)女玉蘭陪酒伴唱,起伴唱過程中選取的詞章恰巧就是蘇軾名傳千古的代表作品《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只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高卷珠簾,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萬里共嬋娟。
第三處位于第三十九回和第四十回,在搭救宋江情節(jié)中關于宋代四絕“蘇黃米蔡”的定義上,但是這里提及關于蘇軾的描寫內容,起主要的文學藝術表達效果,顯然在于為塑造蔡京的人物形象,以及建構小說主體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背景,提供鋪墊。
上述筆者歸納的小說《水滸傳》中關于蘇軾的三處描寫內容,從文學故事的構成層次,都屬于背景交代性文字,其中敘寫的具體內容和學理觀點本身無關乎對蘇軾個人的褒貶評價,因而對于研究蘇軾的歷史學者而言,本就不具備深究的必要,但是小說文本《水滸傳》作為中國古典文學四大名著之一,其在僅存的三處關于蘇軾的三處描寫中就包含著大量的錯漏,的確存在開展辯證化研究分析的必要。
二、對《水滸傳》中關于蘇軾描寫內容的辨析
小說文本《水滸傳》中關于蘇軾的三處描寫,在基于歷史真實的分析視角之下,可以說是漏洞迭出,但是從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活動的藝術虛構處理技法的應用角度展開分析,作者這種處理方法事實上極其充分地展現(xiàn)了文學藝術虛構創(chuàng)作活動開展過程中的真實性。
從歷史真實性分析角度闡釋,《水滸傳》中關于蘇軾的三處描寫中,有兩處與歷史事實之間純在明顯差距,同時有一處存在爭議。
在第一處續(xù)寫人物高俅發(fā)跡史過程中關于蘇軾的描寫內容,客觀上存在著三個具體問題:
第一,“小蘇學士”到底是誰?宋朝人王辟之在《澠水燕談錄·才識》中論述:“蘇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蘇。蓋洵為老蘇、軾為大蘇、轍為小蘇也?!币勒胀醣僦厦骊U述的掛你單,老蘇應該是蘇洵,大蘇應該是蘇軾,小蘇應該指蘇轍。從“小蘇學士”處理高俅事件過程中的簡單描寫分析,事實上極其符合蘇轍的為人處世原則,謹小慎微,不與“幫閑浮浪的人”交往過從。
第二,駙馬王晉卿的實際身份定位存在明顯的錯誤?!端问贰ね跞髠鳌犯狡湓鴮O《王凱傳》明確記載:“子緘,緘子詵,字晉卿,能詩善畫,尚蜀國長公主,官至留后。《宋史·公主傳》記載,英宗四女,蜀國長公主為英宗第二女,“魏國大長公主,帝第二女,母曰宣仁圣烈皇后。嘉祐八年,封寶安公主。神宗立,進舒國長公主,改蜀國,下嫁左衛(wèi)將軍王詵。
第三,關于高俅的描寫存在失真?!端疂G傳》中續(xù)寫的高俅形象劣跡斑斑,但是在另一方面也有其人格的閃光點,例如王明清在《揮麈后錄》中附有“高俅本東坡小史”,其中明確記載:“然不忘蘇氏,每其子弟入都,則給養(yǎng)問恤甚勤。靖康初,佑陵南下,俅從駕至臨淮,以疾為解,辭歸京師。當時侍行如童貫、梁師成輩皆坐誅,而俅獨死于牖下。(胡元功云)”,從上述王明清給出的相關論述內容分析,歷史上的高俅病不是一個十惡不赦的壞蛋,而是在與蘇軾的實際交往過程展示出有情有義的品行特征。
小說中第二處描寫玉蘭唱東坡學士中秋《水調歌》的故事情節(jié)中,同樣存在三處明顯的錯漏,
第一,將“又恐瓊樓玉宇”寫成了“只恐瓊樓玉宇”;
第二,將“轉朱閣”寫成了“高卷珠簾”;
第三,將“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寫成了“但愿人長久,萬里共嬋娟”。
結束語:
針對小說《水滸傳》與蘇軾之間的相互關系問題,本文在真實歷史與文學作品內容比較的基礎上進行了簡要的闡釋,旨意為相關領域的研究人員提供借鑒。
參考文獻:
[1]喻世華.論歷史真實與文學虛構“度”的把握——以《水滸傳》中與蘇軾有關的描寫為例[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6:1036-1041.
[2]杜貴晨.《水滸傳》中的“血腥描寫”及其文化闡釋[J].河北學刊,2016,01:91-96.
[3]薛若琳.歷史劇的意涵與構建[J].文藝研究,2003,06:81-91.
[4]李鵬飛.論中國古代小說的三類藝術形態(tài)[J].文藝理論研究,2014,03:156-166.
[5]梁玉峰,馮兵.《水滸傳》梁山聚義性質的傳播學分析[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5:8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