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梁衡“中華人文古樹”系列散文有感"/>
北京|彭程
這里盛放了豐盈的感受和思考
——讀梁衡“中華人文古樹”系列散文有感
北京|彭程
梁衡散文評論小輯
2016年6月18日,在瞿秋白就義八十一周年、梁衡先生《覓渡,覓渡,渡何處?》一文發(fā)表二十年之際,江蘇常州市組織舉辦了“《覓渡,覓渡,渡何處?》發(fā)表二十周年暨梁衡散文作品研討會”。本刊主編張勇耀參加了會議。與會的專家學者從不同角度,討論了梁衡散文寫作的典范意義及當前散文寫作存在的問題。本期選發(fā)其中幾位專家學者的發(fā)言,與讀者共享,并期待引發(fā)大家關于散文定義、特征、功能等的深層思考及深入探討。
——編者
著名散文家梁衡先生近年來寄情古樹,四處打探尋訪,神州大地的多處高山平原、沙漠海島、林間水畔,都留下了他的履跡,并已在《中國綠色時報》上陸續(xù)刊出了“中華人文古樹”系列散文計十一篇。這一組散文,題材出新,立意高遠,情感飽滿,文采飛揚,甫經(jīng)問世就吸引了廣泛的關注。
過去也偶爾讀到過這類以古樹為描寫對象的作品,寫的或者是作者故鄉(xiāng)的遠近聞名的老樹,或者是到某地旅行看到的被列入當?shù)孛麆俚墓艠洌缜贰叭住崩锉姸嗟墓艠涿?,如北京紀曉嵐故居的紫藤等。就作者而言,這樣的寫作基本上都是偶然性。但像梁衡這樣目的性明確而又成規(guī)模的古樹寫作,我還沒有見到第二人。尤其是這個系列中的不少古樹,事先都不曾被人介紹過,從這個意義上說,梁衡的描寫便有了一種發(fā)現(xiàn)的價值。
任何一個行動都會有自己的動機?!爸腥A人文古樹”系列這樣一種具有十分鮮明的辨識度的寫作,在作者而言無疑有著明確的理由,這個理由成為他孜孜矻矻不懈追尋的動力。顯然,正如這組散文的副標題所標明的,是眾多“中華人文古樹”——具有豐富人文意涵的古樹,吸引了作者的目光,讓他覺得這個題材是一處值得開掘的富礦。而他對其中豐厚蘊涵的深入發(fā)掘,又為讀者帶來了一種頗為獨特的審美體驗。
經(jīng)由作者的生動描摹,這十一篇文章中的每一棵古樹,都栩栩如生,形貌鮮活,使閱讀者有一種直面晤對的效果。作者既寫出了古樹整體的氣勢與神韻,也有對局部和細節(jié)照相般的精確描繪。《周總理手植臘梅賦》,狀寫的是一株樹齡逾百的臘梅樹:“枝葉滿院,高比屋肩。其一樹六股,遒勁曲折,上下翻飛,如繩纏龍盤。每當盛夏之時,枝探墻外,四壁難禁勃勃生機;濃陰覆地,滿院都是盈盈之情。晨風輕搖,碧葉向天奏有聲之曲;皓月初上,疏影在墻寫無聲之詩?!薄堆嗌接锌脺嫔洹穭t這樣描繪一棵經(jīng)歷三個半世紀滄桑的古松:“樹是一棵奇怪的大松樹。根基部十分壯大,盤根錯節(jié)與山石一體,已分不清彼此。原樹已經(jīng)枯死,而在側(cè)根處又長出一棵新樹,有合抱之粗,渾身的鱗片層層相疊,青枝挑著綠葉在秋陽下閃閃發(fā)光。樹身成‘7’字形,斜出石縫向山外探去,蜿蜒遒勁,如一條蒼龍欲騰空而去?!弊掷镄虚g,古樹本身連同其生長的環(huán)境,皆活靈活現(xiàn),讓人有身臨其境的真切感覺。
但描摹物象本身并非作者的目的,至少不是主要目的。我以為,這些地域、年代、種屬、姿態(tài)各異的古樹,對作者來說,都仿佛是一個容器,盛放和容納了他豐富感受和思考。
要認識這一點,首先需要了解梁衡對古樹的深情。對一件事物的認識所達到的水平,與主體的關心投注程度密切相關。古樹是作者心中牢固的情結(jié),令他魂系夢縈,一朝得以面對理想的目標,他便情緒難以平靜,擁之抱之,撫摩其軀干,呼吸其氣息,感知其脈搏,試圖了解它的全部奧秘。在他眼里,古樹不僅僅是自然的生命,同時也是精神的生命,是有靈性的存在?;蛘哒f,作者強烈的主體意識投射到作為客體存在的古樹上,與蘊含其中的精神元素產(chǎn)生了呼應和契合,使得眼前的一棵棵古樹,也成為了他情感和思想的寄寓之處。因而,在常人眼中作為自然生命的樹木,在他眼中卻有了更為豐富的蘊涵,他的使命,就是要激活和喚醒藏匿在虬立軀干和紛披枝葉之間的種種意義。
在“中華人文古樹”系列散文中,這些精神層面的蘊涵,至少突出體現(xiàn)在下面幾個方面:
第一,鮮明的生命意識。古樹是大自然的造化,聚天地靈氣,沐陽光雨露,生長茁壯,千百年間,經(jīng)歷了旱澇侵襲、雷殛風撼等自然災難,更有兵燹砍伐等人為禍端,而能夠存活至今,實屬不易?!堕L城·古寺·紅柳》寫了一棵罕見的紅柳。因為生長在沙漠或鹽堿地中,紅柳通常都很矮小,貼著地面,枝條只有筷子粗細,葉子極小成細穗狀?!暗茄矍暗倪@棵紅柳卻長成了一株高大的喬木,有一房之高,一抱之粗。它挺立在一座古寺旁,深紅的樹干,遒勁的老枝,渾身鼓著拳頭大的筋結(jié),像是鐵水或者巖漿冷卻后的凝聚。我知道這是烈日、嚴霜、風沙、干旱九蒸九曬、千難萬磨的結(jié)果。而在這些筋結(jié)旁又生出一簇簇柔嫩的新枝,開滿紫色的小花,勁如鋼絲,燦若朝霞。只有萬里長城的秦關漢月、漠風塞雪才能孕育出這樣的精靈。”其實,“九蒸九曬、千難萬磨”也是作者筆下古樹共同的命運遭際。而生命力強盛健旺,自然也是所有這些古樹的共同點。作者在對這種生存奇跡贊嘆景仰的同時,自然會將一種啟示注入閱讀者的靈魂中。它們關涉生命的價值和姿態(tài),如何應對磨難,如何給自己的生命注入克難前行的力量和勇氣等。這種種都是通過人和古樹之間的精神對話而獲得的。對這一點作者并沒有充分展開,也許不認為有過多闡釋的必要,但這一重意蘊在作品中無疑是飽滿的,同時也是作品所揭橥的種種意義的邏輯起點。
第二,深沉的歷史感慨。歷史人物、歷史事件以及以物質(zhì)形態(tài)存在的歷史遺存,一向是梁衡創(chuàng)作靈感的活躍源泉。這次,他將目光集中投向了古樹,在他看來古樹是歷史的最好見證者。古樹穿越歷史,連接了時光的兩端。朝代的興衰更迭,人世的離合悲歡,被古樹看在眼里,記錄在密密麻麻的年輪紋理中。在《一棵懷抱炸彈的老樟樹》中,他問道:“在這個世界上什么東西才有資格稱古呢?山、河、城堡、老房子等都可以稱古,但它們已沒有生命。要找活著的東西唯有大樹了。它用自己的年輪一圈一圈地記錄著歷史,與歲月俱長,與山川同在,卻又常綠不衰,郁郁蔥蔥。”在《桐槐兩古樹項王一脈魂》中則說得更明確:“我以為要記錄歷史有三種形式:一種是文字,如《史記》;一種是文物,如長城、金字塔,也如這院子里的石馬槽;第三種就是古樹。”他描繪了古樹的姿態(tài)容貌,更通過追溯古樹的生命歷程,將其與民族源遠流長而又多災多難的歷史相連接?!端廊セ顏砥呃锘薄分校且豢米蕴拼鹁驼玖⒃趶拈L安到洛陽的古驛道旁邊高坡上的古槐,目睹了中華民族經(jīng)受的漫長苦難:安史之亂,五代十國的交替,宋元明清的更迭,民國時期的災荒和饑饉,侵華日寇的血腥殘暴,“文革”時期的荒謬和狂熱……與作者以往寫人記事的若干歷史題材散文相比,這一組作品灌注了深沉的歷史憂患意識,同樣產(chǎn)生了強烈的感染力。
第三,對崇高人格的謳歌。這方面同樣接續(xù)了作者的長期關注,不同的是以往多是直面描繪偉人俊杰,這里則是由樹及人,古樹成了映照人物的鏡子。這些古樹本身就引人矚目,而它們和偉人的緣分,讓人在和它們晤對時,不由得會睹物思人?!吨芸偫硎种才D梅賦》的表達尤為動情??偫硎乓?,無后嗣,無墓地,骨灰撒海,祭掃無處,“唯此手植臘梅,玉樹臨風,山高水長!于是仰樹懷人,對梅神傷,游人如織,默念忠良”?!澳羁偫懋敶紫?,官居一品,卻黨而不私,官而不顯,勞而無怨……噫,大道無形,大德無聲。其大智、大勇、大德、大才、大貌,齊化作這株一品古梅遺愛在人間?!绷魇幤溟g的情懷,與作者名篇《大無大有周恩來》并無二致?!稁闹仃柲尽?,寫的是湖南湘潭黃荊坪村邊的一棵老樹。在大躍進砍伐樹木大煉鋼鐵的狂熱年代,這棵樹也難逃厄運,樹根處已經(jīng)被斧頭砍出一道深溝,這時恰好回鄉(xiāng)調(diào)查的彭德懷經(jīng)過這里,阻止了砍伐,救下了它。由彭總護樹寫起,寫到了他不懼時局險惡,不顧個人安危,反對錯誤的政策,向最高領導人據(jù)理力爭,為苦難中的百姓“鼓與呼”。其光明磊落、剛正不阿、心系蒼生、錚錚鐵骨,令人敬重和景仰。
第四,強烈的生態(tài)關懷。如果說這一組散文中的多篇,在題材的出新中仍然延續(xù)了作者過去文章中的精神意緒,那么的確也有幾篇,因為集中體現(xiàn)了作者的生態(tài)思考,而成為系列散文中格外具有新意之作。大自然書寫是作者的核心創(chuàng)作主題之一,他數(shù)十年間創(chuàng)作了大量描繪自然之美的散文,近年來又致力于從文化層面研究樹木和人的關系,提出“人文森林學”的概念。體現(xiàn)在創(chuàng)作中,他比以前更跨進了一步,即在展現(xiàn)自然之美的同時,更多地把思考聚焦于人與自然的和諧、生態(tài)健康美好的重要意義上。
《左公柳——西北天際的一抹綠云》在介紹晚清左宗棠反對分裂、奪回失地、維護祖國統(tǒng)一的赫赫戰(zhàn)功的同時,突出描繪了他在生態(tài)治理上的巨大成就。綿延三千多里的“左公大道”兩旁,當年種下的百萬株柳樹,如今已經(jīng)成為西北戈壁大漠中的一道奇?zhèn)ゾ坝^:“它樹身高大,樹干挺直,如松如楊,而枝葉卻柔密濃厚。每一棵樹就像一個突然從地心涌出的綠色噴泉,茂盛的枝葉沖出地面,射向天空,然后再四散垂落,潑灑到路的兩邊。遠遠望去連綿不斷,又像是兩道結(jié)實的堤壩,我們的車子夾行其中,好像永遠也逃不出這綠的圍堵?!边@一切皆源于左宗棠的遠見卓識:“只有少數(shù)有遠見的政治家才會在戰(zhàn)火彌漫的同時就播撒建設的種子,隨著硝煙的退去便顯出生命的綠色?!比Ю锞G柳長廊,無疑筑就了西北開發(fā)史上的一道豐碑,它澤被后世,更彰顯著一種啟示:“和平重于戰(zhàn)爭,生態(tài)高于政治。環(huán)境第一,生存至上?!?/p>
《樹殤、樹香與樹緣》更是直接面對這一主題。作者從淪陷于濃重霧霾中的北京來到海南,滿目碧綠、到處鳥語花香的大自然令他深深陶醉,激動之余不免嫉妒。“晨起推開窗戶,芭蕉葉子就伸到你的面前,有一張單人床那么大,厚綠的葉面滾動著水珠,像一面鏡子,又像一面大旗。我忽然想起古人說的蕉葉題詩,這么大的葉子,何止題詩?簡直可以潑墨作畫了。”“雖是冬季,也誤不了花的怒放,仍是一個五彩的世界。紅色、紫色、雪青色的三角梅在路兩旁編成密密的花墻。大葉朱蕉一身朱紅,教你分不清是花朵還是葉子。三層樓高的火焰樹在各種厚重濃綠的草樹簇擁下,向天空噴吐著紅色的火焰。”置身這樣的環(huán)境,再愚鈍的人,也會強烈地感受到生態(tài)之美,認識到美好的生態(tài)正是人幸福感極為重要的源泉。但作者絕對沒有想到,“翠綠的芭蕉葉、鮮艷的火焰花后面竟然藏著鋒利的刀斧”。兩棵珍稀的、原產(chǎn)地為南美的腰果樹,被無知的村民砍伐死亡,它們原本可能活到六七百歲,未料尚值少年之齡就橫遭荼毒。作者痛徹心扉,憤激之情難以抑制。接下來的大段文字中,有詰問,有質(zhì)疑,有唏噓嗟嘆,有苦口婆心,皆是圍繞愛樹、護樹,圍繞生態(tài)信仰、自然信仰而展開,可以看到作者對于生態(tài)關懷之切、思考之深。
總之,這一組散文有著十分豐富的蘊涵,仿佛樹木軀干上一圈圈的年輪,儲存了生命的密碼,自然的玄奧,歷史的謎底,文化的命題。這源自作者不俗的眼光、知識和見識,作品的闡釋空間因而也變得較為闊大和開放。
這一組文章的表現(xiàn)手法也值得談論一番。篇章結(jié)構上,自由靈活,該精簡時精簡,該渲染時渲染,筆受意譴,隨物賦形,并無定規(guī)。無論篇幅長短,開闔收放之間,都顯得舒卷自然。語言上也是,古典語言的熔鑄化用是梁衡散文的鮮明特點,這方面保持了下來;同時,那種經(jīng)過提煉的口語化的表達也更多,而難得的是兩者的結(jié)合堪稱自然和諧。文章的整體氣韻飽滿、酣暢。和《晉祠》時期較為規(guī)矩的筆法相比,從這一組作品中讀者能看到一個更加自信也更為自如的作者。
特別需要提出的是擬人手法的運用。這一點并不多見,包括在作者自己過去的散文中。但若如前所述認識到梁衡對古樹抱持的強烈情感之后,對這一點就不應該感到奇怪了,更不會將之視為矯情?!端廊セ顏砥呃锘薄愤@樣想象遍布老槐樹軀干內(nèi)外的疙瘩和空洞的來源:“它每遭一次難就蹙一次眉、揪一下心,身上就努出一塊疙瘩。這等下傷人倫,上毀朝綱,外亂吏治的胡作非為,讓在長安以東剛剛長成不久的這棵槐樹不覺皺眉咋舌,當時就起了一身雞皮疙瘩。這恐怕就是這棵古槐最初長疙瘩的緣起?!薄斑@一切都發(fā)生在老槐樹的腳下。樹與人同難,已被捋葉剝皮的老槐,眼看樹下死尸橫陳,耳聽遠方哀鴻遍野,再一次地痛徹骨髓,死去活來。人活臉,樹活皮,樹木全靠表皮輸送水分養(yǎng)分。天大旱地無水,水分何來?人餓瘋又剝其皮,它還怎得生存?于是樹內(nèi)慢慢朽出大大小小的空洞,而主干上也只剩下了些橫七豎八的枯枝。”在作者的藝術想象中,古樹既然被賦予了性靈,它對于外在的行為產(chǎn)生特定的反應,也是自然而然了。這樣的假定性,既是修辭的必要,更是作者情到深處的自然流露。
同樣,《天人合一鐵鍋槐》中,作者這樣描繪堪稱奇觀的寺廟中鐵鍋與槐樹的共生關系:“它(鐵鍋)意識到這是佛祖托它來撫養(yǎng)這個從天而降的小生命,就更加摟緊這棵小樹苗?;睒湟惶焯扉L大,當它已經(jīng)高過院墻,可以俯視外面的世界時,才發(fā)現(xiàn)這個世界上的槐樹全是長在土地里,只有它被小心地托著、抱著,長在一口鐵鍋里,不覺感動得熱淚盈眶?!辫F鍋和槐樹,都成了有感情有思想的生命,相依相偎,地久天長,成就了一個傳奇。
如果了解作者梁衡的創(chuàng)作脈絡,就會對這一組“中華人文古樹”系列散文在其寫作生涯中所具有的意義,有一個比較準確的把握。這組文章,外在的最為鮮明的特征無疑是題材上的創(chuàng)新,但任何創(chuàng)新也不會與過去徹底割裂。這一組散文就是既體現(xiàn)了作者主體關懷的一貫性,又折射出新的關注區(qū)域之所在,從內(nèi)容到形式都是如此。換言之,作者從一系列人文古樹身上發(fā)現(xiàn)了審美表達的合適目標,它們既可以寄寓他慣常的思索,又成為他表達新思想新理念的出口和通道。對一位作家來說,這樣的寫作具有幾重意義:既拓展了他的寫作疆域,也印證了他創(chuàng)作思維的活躍,同時也標示著他對于超越自身的追求。
作 者: 彭程,光明日報文藝部主任,高級編輯。出版有散文隨筆集《紅草莓》《鏡子和容貌》《畢業(yè)漂泊的屋頂》《急管繁弦》《在母語的屋檐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