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雙錢:35年加工數(shù)十萬飛機零件無差錯
“學技術是其次,學做人是首位,干活要憑良心?!焙p錢喜歡把這句話掛在嘴邊,這也是他技工生涯的注腳。
胡雙錢是上海飛機制造有限公司的高級技師,一位堅守航空事業(yè)35年、加工數(shù)十萬飛機零件無一差錯的普通鉗工。對質量的堅守,已經是融入血液的習慣。他心里清楚,一次差錯可能就意味著無可估量的損失甚至以生命為代價。他用自己總結歸納的“對比復查法”和“反向驗證法”,在飛機零件制造崗位上創(chuàng)造了35年零差錯的紀錄,連續(xù)十二年被公司評為“質量信得過崗位”,并授予產品免檢榮譽證書。他不僅工作無差錯,還特別能攻堅。在ARJ21新支線飛機項目和大型客機項目的研制和試飛階段,設計定型及各項試驗的過程中會產生許多特制件,這些零件無法進行大批量、規(guī)?;a,鉗工是進行零件加工最直接的手段。胡雙錢幾十年的積累和沉淀開始發(fā)揮作用。他攻堅克難,創(chuàng)新工作方法,圓滿完成了ARJ21-700飛機起落架鈦合金作動筒接頭特制件制孔、C919大型客機項目平尾零件制孔等各種特制件的加工工作。胡雙錢先后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勞動模范、全國道德模范稱號。
已經55歲的胡雙錢現(xiàn)在最大的愿望是:“最好再干10年、20年,為中國大飛機多做一點?!?/p>
■孟劍鋒:用上百萬次鏨刻敲擊奏響的樂章
古老的中國鏨刻技術作為國禮,給各國元首開了一個小小的玩笑,在送給他們的禮品中,有一個金色的果盤里放了一塊柔軟的絲巾,看到的人都會情不自禁地伸手去抓,結果沒有一個人能抓得起來,原來這塊絲巾是用純銀鏨刻出來的。
鏨刻工藝師孟劍鋒就參與了這份國禮的制作。他已在工藝美術行業(yè)上奮斗了22年。孟劍鋒是一個能夠沉下心來做細活的人。為了提高技術水平,他勤練基本功,幾個枯燥的動作,他能重復練習一年。 他利用業(yè)余時間學習繪畫,學習中國各個歷史時期的工藝美術知識,積極探索新的工藝制作方法,大膽改進創(chuàng)新,創(chuàng)作出大量貴金屬工藝擺件作品,先后制作了2008年北京奧運會優(yōu)秀志愿者獎章、5·12抗震英雄獎章、全國道德模范獎章、中國海軍航母遼寧艦艦徽等作品模具,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和工美事業(yè)的發(fā)展做出了貢獻。他嘗試改變鑄造的焙燒溫度、化料溫度和倒料時的澆鑄速度,經過反復試驗、對比和推算,攻克了純銀鑄造的工藝難題,使成品率提高了近50個百分點,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減少了生產成本。
說起制作國禮,開好鏨子僅僅完成了制作的第一步,最難的是,在這個厚度只有0.6毫米的銀片上,有無數(shù)條細密的經緯線相互交錯,在光的折射下才形成了圖案,而這需要進行上百萬次的鏨刻敲擊?!耙欢ㄊ且淮尉顽Y到家,不能半途停,你停了再起鏨子的時候跟上一次尾部的那個鏨子印不太一樣?!泵蟿︿h說。
下手時要穩(wěn)準狠,同時又要特別留神,不能鏨透了。上百萬次鏨刻,只要有一次失誤,就前功盡棄。“這東西賞心悅目,所以說得把它做到極致,如果說做的不好,那干脆就不用做工藝美術行業(yè)了?!泵蟿︿h認真地說。
■張冬偉:用長達13公里的手工焊縫書寫傳奇
張冬偉是個80后,但手里的活兒卻讓老師傅們豎起大拇指。他主要從事LNG(液化天然氣)船圍護系統(tǒng)的焊接工作。雖然年紀不大,卻已是個明星工人,所獲獎勵無數(shù):2005年度中央企業(yè)職業(yè)技能大賽焊工比賽銅獎、2006年第二十屆中國焊接博覽會優(yōu)秀焊工表演賽一等獎,是當今世界最先進、建造難度最大的45000噸集裝箱滾裝船的建造骨干工人。
LNG船是國際上公認的高技術、高難度、高附加值的“三高”船舶。作為LNG船核心的圍護系統(tǒng),焊接是重中之重。圍護系統(tǒng)使用的殷瓦大部分為0.7mm厚,殷瓦焊接猶如在鋼板上“繡花”,對操作人員的技術、耐心和責任心要求非常高。面對肩上的重擔,張冬偉不斷地磨煉自己的心性,培養(yǎng)專注度,潛心研究焊接工藝。為了攻破技術難關,他與技術人員放棄休息時間,日夜埋頭圖紙堆中,潛心鉆研技術突破。最終,他主持的實驗取得成功,得到專利方的認可,并用于LNG船實船生產,收到良好成效。
LNG船液貨艙圍護系統(tǒng)是LNG船的核心,其焊接是建造的重中之重。而且,一艘LNG船上的手工焊縫長達13公里,短短幾米長的焊縫,通常需要焊接五六個小時,而任何一個針眼大小的漏點,都有可能帶來致命后果。因此,LNG船焊接是一個對技術要求極高,對人的耐心和責任心要求極高,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高難度任務。
張冬偉坦言,造船行業(yè)與其他行業(yè)相比,并不光鮮,相反十分艱苦,來自外界的誘惑很多也很大。不過,堅持到底是他一貫的作風,他不會為外界的誘惑所動。
■管延安:八萬輛小轎車重量的水泥沉管海底對接,做到零誤差
管延安,中交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V工區(qū)航修隊首席鉗工。經他安裝的沉管設備,已成功完成18次海底隧道對接任務,無一次出現(xiàn)問題。接縫處間隙誤差做到了“零誤差”標準。因為操作技藝精湛,管延安被譽為中國“深海鉗工”第一人。
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并沒有采用傳統(tǒng)的挖掘作業(yè),而是用33節(jié)水泥沉管在海底一一對接而成。一節(jié)沉管長180米,寬38米,高11.4米,重量近八萬噸,相當于八萬輛小轎車的重量。這么重的東西下沉到四五十米的深海中與另一根對接,誤差要以毫米計算,可以說是海底繡花。海底隧道完全封閉,大型機械無法進入,對接時只能依賴事先安裝好的各種操作設備。
管延安所安裝的設備中有一種叫截止閥,沉管對接時,它的作用是控制入水量,調節(jié)下沉速度,從而讓兩節(jié)隧道在深海中精準對接。同樣是安裝閥門,擰螺絲,如果是普通設備,只需要牢固穩(wěn)定就行了,但在深海中操作,要做到設備不滲水不漏水,安裝接縫處的間隙必須小于一毫米。這樣的間隙無法用肉眼判斷,管延安只能憑借手感來操作。
憑著手上的感覺,就能判斷一毫米的間隙,從2013年港珠澳大橋完成第一次海底隧道對接到現(xiàn)在,經管延安的手安裝的設備已經成功對接16節(jié)海底隧道,操作零失誤。
“我平時最喜歡聽的就是錘子敲擊時發(fā)出的聲音。”管延安說,20多年鉗工生涯,有艱苦,但他也深深地體會到其中的樂趣。
●周東紅:千萬次撈紙誤差不超過1克
著名國畫家李可染曾說過,“沒有好的宣紙,就作不出傳世的好國畫?!币粡埿垙耐读系匠杉垼话俣嗟拦ば?,其中直接決定宣紙成敗的工序就是撈紙。周東紅就是一名撈紙工,國內不少著名的書畫家都點名要他做的宣紙?!拔易隽巳嗄?,我對這個紙的感覺,就是我做出來的每一張紙,都有它自己的靈魂?!?/p>
兩個人抬著紙簾在水槽中左右晃動,一張濕潤的宣紙便有了雛形,整個過程不過十幾秒。但是宣紙的好與壞、厚與薄、紋理和絲絡就全在這一“撈”上。
周東紅和他的搭檔每天要重復這樣的撈紙動作一千多次。
老周說,宣紙是老祖宗留下的東西,已經有1500多年歷史了,一張宣紙從投料到成紙需要經歷300多天,118個環(huán)節(jié),100多道工序。
對老周來說,他撈每一張紙都融進了情感,也從中收獲了快樂和成就感。如今老周把撈紙當成了一種責任,手把手地“傳幫帶”,為的就是讓老祖宗留下的技藝更好地傳承下去。
常年與水打交道,即使是在最寒冷的冬天,為了保持手感也要把一雙赤裸的手伸入冰冷的山泉水中;每天彎腰、轉身、跨步,把一套動作重復上千遍,這就是周東紅的工作狀態(tài)。
周東紅是中國宣紙股份有限公司職工、高級技師。周東紅保持著一個令人敬畏的紀錄:30年來年均完成生產任務145.54%。這個數(shù)字意味著每天至少需要在紙槽邊站上12個小時以上,意味著常年需要在凌晨4點就進入工作崗位,到下午5點才能離開。他的手由于長年累月浸泡在水里,爛了又爛。30年來,他到底加了多少班,只有周東紅自己知道,只有他的手知道。
對宣紙事業(yè)的熱愛,讓周東紅在創(chuàng)新的路上不停歇,用自己的努力讓傳統(tǒng)得以賡續(xù),他覺得這是比自己生命還重要的東西。
■高鳳林:為火箭焊接“心臟”的人
焊接技術千變萬化,為火箭發(fā)動機焊接,就更不是一般人能勝任的了,高鳳林就是一個為火箭焊接“心臟”的人。
高鳳林,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一研究院國營二一一廠特種熔融焊接工、發(fā)動機零部件焊接車間班組長,特級技師。
30多年來,高鳳林先后參與北斗導航、嫦娥探月、載人航天等國家重點工程以及長征五號新一代運載火箭的研制工作,一次次攻克發(fā)動機噴管焊接技術世界級難關,出色完成亞洲最大的全箭振動試驗塔的焊接攻關、修復蘇制圖154飛機發(fā)動機,還被丁肇中教授親點,成功解決反物質探測器項目難題。高鳳林先后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全軍科技進步二等獎等20多個獎項。
上世紀90年代,為我國主力火箭長三甲系列運載火箭設計的新型大推力氫氧發(fā)動機,其大噴管焊接曾一度成為研制瓶頸。高鳳林憑借著高超的技藝攻克了燒穿和焊漏兩大難關,焊接出了第一個大噴管。沒想到,大噴管在經過x光檢測時卻顯示,焊縫有200多處裂紋,大噴管將被判“死刑”!
有積累才能在關鍵時刻彰顯英雄本色。經過從材料的性能、大噴管結構特點等展開分析排查,高鳳林在高層技術分析會上,面對眾多技術專家的質疑,底氣十足地說:200多處裂紋是假裂紋!最終,經過200倍的顯微鏡下的剖切試驗,證明他的判斷是正確的,第一臺大噴管也由此成功送上了試車臺,我國火箭的運載能力大幅提升。
■寧允展:經他手研磨的部件已經繞地球運行2萬多圈
寧允展,車輛鉗工,高級技師,高鐵首席研磨師。他是國內第一位從事高鐵轉向架“定位臂”研磨的工人,也是這道工序最高技能水平的代表。他研磨的定位臂,已經創(chuàng)造了連續(xù)十年無次品的紀錄。他和他的團隊研磨的轉向架安裝在673列高速動車組,奔馳9億多公里,相當于繞地球2萬多圈。
轉向架是高速動車組九大關鍵技術之一,轉向架上有個“定位臂”,是關鍵中的關鍵。高速動車組在運行時速達200多公里的情況下,定位臂和輪對節(jié)點必須有75%以上的接觸面間隙小于0.05毫米,否則會直接影響行車安全。寧允展的工作,就是確保這個間隙小于0.05毫米。他的“風動砂輪純手工研磨操作法”,將研磨效率提高了1倍多,接觸面的貼合率也從原來的75%提高到了90%以上。他發(fā)明的“精加工表面缺陷焊修方法”,修復精度最高可達到0.01毫米,相當于一根細頭發(fā)絲的1/5。他執(zhí)著于創(chuàng)新研究,主持了多項課題攻關,發(fā) 明了多種工裝,其中有2項通過專利審查,獲得了國家專利。
一心一意做手藝,不當班長不當官,扎根一線24年,寧允展與很多人有著不同的追求:“我不是完人,但我的產品一定是完美的。做到這一點,需要一輩子踏踏實實做手藝。”
■顧秋亮:深?!膀札垺笔刈o者
蛟龍?zhí)栞d人潛水器是目前世界上潛深最深的載人潛水器,其研制難度不亞于航天工程。在這個高精尖的重大技術攻關中,有一個普通鉗工技師的身影,他就是顧秋亮。
顧秋亮不善言辭,卻“戰(zhàn)績”赫赫,先后參與過蛟龍?zhí)栞d人潛水器在內的幾十項重大裝備的研制、安裝及調試工作;他奉獻40余載,始終如蠟燭般燃燒自我,照亮前路。
2009年起,蛟龍?zhí)栞d人潛水器拉開了海上試驗的序幕。盡管已50多歲,但四年的海試他一次都未落下。與他并肩作戰(zhàn)的大多數(shù)是年輕的科研人員,提到這位亦師亦友的老顧同志,他們都會豎起大拇指,直呼其為“拼命三郎”!
上船之初,從未出過海的顧秋亮便出現(xiàn)了嚴重的暈船反應,他心急如焚,“眼看著馬上就要開始試驗了,怎么辦?”吞下暈船藥,他硬挺著起床,沒多久就投入到緊張忙碌的海試工作中。
海上試驗工作條件非常艱苦,他經常不得不在60多攝氏度高溫的甲板上揮汗如雨,完成一次次拆卸、安裝、維護保養(yǎng)工作。蛟龍?zhí)杻炔康牟僮骶S護空間比較狹小,顧秋亮常常需要在里面鉆進爬出,有時甚至是只有一只手能伸進去的地方,他也必須堅持完成設備的拆裝和維護。四年的海試,顧秋亮已記不清歷經了多少個不眠之夜。7000米級海試期間,顧秋亮和同事們連續(xù)兩個通宵,利用自己豐富的工程經驗,解決了進口推進器的瑕疵。沖刺7000米深度大關的前夜,為了修復裝于潛水器后上方的推力器,顧秋亮又一次挺身而出。
“我希望親自護送它完成其‘成人前的最后一次考驗?!边@就是顧秋亮的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