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秀龍 白均堂
摘 要:市民社會批判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基本問題意識之一。對市民社會問題的研究可以引發(fā)馬克思主義哲學進行變革的問題意識。馬克思充分以哲學發(fā)生的革命為基點,來探尋市民社會存在的物質基礎,從而創(chuàng)立廣義上的市民社會理論;同時,馬克思也深入理解黑格爾哲學,創(chuàng)立狹義上的市民社會理論,從而為哲學革命做出新的貢獻。文章闡述了市民社會理論的提出及馬克思狹義的市民社會理論,深刻剖析了馬克思主義哲學與市民社會批判。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哲學;市民社會;理論;批判
一、前言
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使馬克思市民社會批判理論成為哲學研究的熱點話題。但在研究過程中,往往是以抽離馬克思主義的文本的市民社會理論的論述作為研究的方向,為目前中國的市民社會批判提供理論依據(jù),忽視了系研究統(tǒng)馬克思主義的市民社會理論,使目前這個研究的熱點問題缺乏全面性,文章揭示了市民社會批判理論對哲學學科革命的非凡意義。
二、市民社會理論的提出
市民社會理論的提出背景是以馬克思批判黑格爾哲學觀點而提出的,懷疑并翻轉了黑格爾哲學觀點中國家決定市民社會批判的觀點,把市民社會看成是一種社會發(fā)展的高級形態(tài),并且認為市民社會來決定國家的唯物觀點,而非是由國家來決定市民社會的唯心觀點。同時,馬克思還批判地接受了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觀點,摒棄了費爾巴哈哲學中的批判宗教與自然領域的哲學觀點,開始關注現(xiàn)實社會問題,這無疑將市民社會問題提上重要的位置,而是市民社會作為現(xiàn)實社會問題的重要的組成部分,馬克思只是在邏輯關系上翻轉了市民社會與國家之間的關系,而并沒有更加深入地關注市民社會,與此相反,黑格爾的是市民社會理論雖陷入唯心主義的泥淖,但也吸收了古典政治經(jīng)濟學的精髓和最新成果——勞動價值理論。康德對這一難題進行了剖析,他認為個人無法完全透徹理解社會整體,社會整體與個人有著很難跨越的界限,黑格爾將勞動價值引入市民社會理論,也就是說,個人勞動在社會整體的交換體系之中才能實現(xiàn)其自身的價值。雖然馬克思翻轉了黑格爾的哲學邏輯,但出現(xiàn)的問題仍舊沒有得到合理的解決,馬克思仍舊需要在后續(xù)研究的道路上,探尋到市民社會存在的物質基礎與揭示其本身出現(xiàn)的客觀矛盾,并且論證其本身的歷史性。
三、馬克思的狹義市民社會理論
(一)市民社會到人類社會
而在論證市民社會本身的歷史性時,需要以實踐的觀點為基礎。實踐作為新唯物主義基點,實踐自身也被進行歷史地構建,并不是本體,這一觀點在馬克思所著的《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著作中有很好地體現(xiàn)。由此可以得出,作為物質實踐構建的市民社會存在著變數(shù),而并非是一成不變的?!笆忻裆鐣庇谜Z誕生于18世紀,馬克思明確了市民社會的內涵。但這一時期,馬克思開始關注人類社會發(fā)展過程中特定時期的市民社會,明確了特定時期下的市民社會建立的基礎——從共同體之中分離出的財產(chǎn)關系為基礎,昭示了社會生產(chǎn)力的巨大發(fā)展,同時,也間接指出此種市民社會的建立與資產(chǎn)階級社會之間的本質上的關聯(lián)。這就是馬克思論證的從市民社會到人類社會的發(fā)展過程,及時市民社會存在的客觀的矛盾,證明了市民社會的歷史性。
(二)市民社會的客觀矛盾
市民社會的客觀矛盾也就是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之間的矛盾,這是因為個人是個人利益的實施者,國家是公共利益的實施者。在市民社會發(fā)展過程中,人的個性與社會性發(fā)生了分離,這里所說的個性指的是個人存在的特殊性及自主性,社會性指物化社會關系所存在的普遍性及人對這種社會關系的依賴性。人的這種分離同樣也由不同的主體來實現(xiàn)。毋庸置疑,人的個性由人的個體來體現(xiàn),人的社會性只能由國家來實現(xiàn),這是因為國家代表了社會關系的整體。因此,個人在市民社會經(jīng)濟活動中是以實現(xiàn)個人獨特的個性、追求利益的最大化為目標,而國家同等環(huán)境下的目標則是實現(xiàn)個人的社會性及追求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從面上看,這兩種目標是相互制約、限制的,兩者必然存在相互沖突,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國家的公共性及階級性并存;二是在于政府活動的內在性會令大部分成員無法享受到公共利益。這也是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客觀矛盾的存在,使市民社會自身就蘊含了強大的否定力量。
四、馬克思主義哲學與市民社會批判
(一)市民社會——引發(fā)馬克思哲學變革問題意識
市民社會批判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變革意義重大,它是馬克思把握現(xiàn)代性的問題意識,通過對市民社會的批判、解剖,才完成了哲學的改造及革命,引發(fā)馬爾斯哲學的變革問題意識,具體的性能:1、公民社會的形成在當今社會最典型的利益關系,這是專注于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問題,基于公民社會的矛盾運動的外觀和現(xiàn)象,黑格爾對公民社會之間的矛盾客觀精神的體現(xiàn),馬克思,通過經(jīng)濟學的深入研究,奠定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理論框架。2、公民社會的研究,馬克思開始20多年的資產(chǎn)階級政治經(jīng)濟學的批評,當代理論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源。3、相同的公民社會,深入分析馬克思發(fā)現(xiàn)了公民社會和資產(chǎn)階級意識形態(tài),哲學之間的關系奠定了基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新形式。4、通過對公民社會的研究,提供了科學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基礎上,然后導致大量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革命。
(二)市民社會——馬克思主義哲學發(fā)生的歷史地平
市民社會對近代西方的社會轉型有很重大的關系,其本身具有很強的重要性,很多近代的哲學家、思想家開始研究作為獨特的社會組織形式及制度安排的市民社會的形成,近代社會科學也得以在此基礎之上建構起來。且不同時期的思想家則從不同的角度來進行深入地剖析,比如古典經(jīng)濟學則是以市民社會作為研究對象,近代法哲學則從市民社會這個角度來闡述“政治學”,而對于中國來說,市民社會正處于社會歷史轉型時期,有很深刻的社會歷史的背景。同樣,從西方市民社會中所產(chǎn)生中的“現(xiàn)代性”轉型來看,從社會組織角度來看,在市民社會為“現(xiàn)代性”提供了社會組織的形式,但對構建現(xiàn)代社會來說又有其自身的負面影響,即人在市民社會與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體系下的異化。馬克思則不能滿足于政治解放,同時也應促進人類解放,因此現(xiàn)代性社會——市民社會來進行批判及革命。這是馬克思主義的應有的意思,具有很強的影響作用及時代感,同時也是批判市民社會的一面大旗。
五、總結
綜上所述,市民社會理論幫助馬克思創(chuàng)立了科學的歷史觀,同時也超越了古典經(jīng)濟學下的市民社會理論,為哲學的革命注入了新的內容。市民社會理論是馬克思歷史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對馬克思主義哲學變革意義重大,但需注意的是應全面認識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之間相互矛盾又相互依賴的關系特征,做到對市民社會的理解與透視,揭示市民社會本身的奧秘。
(作者單位:1.陜西科技大學;2.山西運城幼兒師范??茖W校)
參考文獻:
[1] 吳楠.馬克思主義哲學革命視闕中的市民社會理論[J].中共四川省委黨校學報,2007,(04):98-101.
[2] 王浩斌.市民社會批判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范式的轉換[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2007,(03):73-77.
[3] 孫伯葵.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出場路徑問題[J].河南大學學報,2003,(04):1-3.
[4] 賈義文.淺析馬克思市民社會理論的歷史演進[J].四川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0,(02):7-8.
[5] 李億、鐘虹.馬克思市民社會理論的邏輯范式探析[J].天中學刊,2012,(04):34-36.
[6] 于渙茹.馬克思市民社會理論初探[J].哈爾濱學院學報,2012,(12):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