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軍
(河南省洛陽市第一中醫(yī)院,471000)
?
參苓白術散治療慢性功能性腹瀉
李軍
(河南省洛陽市第一中醫(yī)院,471000)
慢性腹瀉為臨床消化科常見病、多發(fā)病,指的是病程在2個月以上或是間歇期在2~4周的復發(fā)性腹瀉[1],臨床癥狀以長期反復發(fā)作性排便次數(shù)增多、排便量增加、糞質稀薄,甚至瀉出如水樣物為主,或伴有腹痛、腸鳴、大便有急迫感等癥。西醫(yī)學多用調節(jié)腸道菌群藥物及止瀉藥治療本病,但有停藥易復發(fā)等缺點。我科2013年6月—2015年1月運用參苓白術散治療慢性功能性腹瀉82例,取得較好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6月—2015年1月經(jīng)我科門診或住院診治的急性功能性腹瀉患者164例,隨機分成對照組(82例)及治療組(82例)。對照組男性39例,女性43例;年齡22~65歲,平均(46.58±5.62)歲;病程1~5年,平均(2.12±0.24)年。治療組男性40例,女性42例;年齡23~68歲,平均(45.72±5.35)歲;病程1~7年,平均(2.09±0.22)年。經(jīng)統(tǒng)計分析,兩組在性別、年齡、病程等方面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治療方法
兩組在維持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基礎治療上,對照組運用思密達(湖南華納大藥廠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93089),1袋/次,3次/d;枯草桿菌二聯(lián)活菌腸溶膠囊(北京韓美藥品有限公司,國藥準字S20030087),2粒/次,3次/d。治療組運用參苓白術散加減湯劑口服,基本藥物組成如下:黨參15 g,茯苓15 g,白術15 g,白扁豆15 g,陳皮10 g,蓮子肉10 g,山藥15 g,砂仁15 g,薏苡仁15 g,甘草6 g,桔梗10 g,大棗3枚。臨床加減:如兼里寒腹痛者可加干姜、肉桂;兼見赤白黏液者,視情況加葛根、黃柏、秦皮、白頭翁。上藥以清水浸泡后煎開,取汁300 mL,分早晚溫服,每日1劑。兩組均以7 d為1個療程,治療2個療程后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治療結束2周后進行隨訪,統(tǒng)計復發(fā)率。
納入標準: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慢性泄瀉的標準[2]。①大便次數(shù)增多,每日3次以上,便質稀溏或如水樣;②病程長,病程在2個月以上,反復發(fā)作,癥狀時輕時重;③可由飲食不當、受寒或情志、環(huán)境變化誘發(fā);④大便常規(guī)正?;騼H可見少許紅細胞、白細胞,電子結腸鏡檢查未見明顯病變。
排除標準:①嚴重心、肝、腎功能障礙者;②妊娠及哺乳期婦女;③年齡<18歲或>70歲者;④急性腹瀉者,大便常規(guī)見大量白細胞和紅細胞;⑤對本研究藥物不能耐受或不愿接受者。
治療結果
療效評定標準[2]。治愈:大便正常,其他癥狀消失,臨床檢驗正常。好轉:大便次數(shù)明顯減少,其他癥狀改善。未愈:癥狀未見改善。
結果:治療2個療程后,治療組與對照組對比,有效率方面兩組有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1。
表1 治療組與對照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療程結束2周后,對治愈及好轉病例進行療效隨訪,統(tǒng)計各組復發(fā)率,與對照組比較,兩組有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2。
表2 治療組與對照組患者復發(fā)率比較(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討論
慢性功能性腹瀉是一種易反復發(fā)作的腸道功能異常,西醫(yī)學認為本病的發(fā)病與飲食不節(jié)、精神緊張、環(huán)境、氣候等因素密切相關,其具體病因及病理機制目前并未完全明確[3]。臨床治療本病常運用抗生素、止瀉藥、微生態(tài)制劑、腸道動力抑制劑等藥物以及飲食調節(jié)。
本病屬于中醫(yī)學“泄瀉”之久瀉范疇,認為泄瀉多與脾虛濕盛有關,《素問》曰:“濕勝則濡泄”。《景岳全書》云:“泄瀉之本,無不由于脾胃”。脾為土臟,主運化,性喜燥惡濕,脾胃虛弱則運化失司,飲食失調、外感濕邪或情緒、環(huán)境變化可致木亢抑土,從而致水濕運化失常,出現(xiàn)腹瀉。因此本病病位在脾,病性為虛,治療當以健脾利濕為要。參苓白術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為治脾虛濕盛之名方。方中黨參、茯苓、白術益氣健脾滲濕為君藥;配伍山藥、蓮子肉助君藥健脾益氣止瀉,白扁豆、薏苡仁助白術、茯苓健脾滲濕,均為臣藥;砂仁醒脾和胃、行氣化濕,用以為佐藥;桔梗宣肺利氣、通調水道,且能載藥上行、培土生金;甘草健脾和中、調和諸藥,共為佐使。諸藥共行補中氣、滲濕濁、行氣滯、止腹瀉之功。
通過觀察可知,參苓白術散治療慢性功能性腹瀉療效顯著,臨床有效率及復發(fā)率均優(yōu)于單純西藥治療,且無明顯不良反應,近年來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和研究。有研究證明[4],參苓白術散能顯著提高腸道雙歧桿菌含量,降低腸球菌作用,間接抑制條件致病菌及病原菌,達到調節(jié)腸道菌群、扶正祛邪作用。因此,參苓白術散治療慢性功能性腹瀉值得臨床推廣運用,需進一步擴大樣本研究。
參考文獻
[1]經(jīng)海容.參苓白術散加減治療慢性腹瀉39例[J].中國校醫(yī),2011,25(7):506-509.
[2]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27-136.
[3]李巖.慢性腹瀉與功能性腸病[J].遼寧醫(yī)學雜志,2003,17(4):171-172.
[4]丁維俊,周邦靖,翟慕東,等.參苓白術散對小鼠脾虛模型腸道菌群的影響[J].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6,29(8):530-532.
(收稿日期2015-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