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 銳
?
試論漢代行政組織的“矩陣型”結(jié)構(gòu)
● 張 銳
秦漢是我國中央集權(quán)制度全面確立的時期。中央集權(quán)是就地方之權(quán)集于中央而言的,“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大政決策權(quán)在中央,地方執(zhí)行中央決策,做好相關事務,中央行政機關與地方行政機關是上下級領導關系。秦漢實行郡縣制,那么中央與郡縣行政機關適應中央集權(quán)制需要,在組織結(jié)構(gòu)上有哪些重要特征呢?本文以漢代為例進行分析。
秦漢時期實行官吏役分類管理制度,各級行政官署一般由行政官、屬吏、官役三類人員組成。行政官由中央任命,行政官辟除屬吏分曹理事。①“曹”,是古代對官署內(nèi)設的分科辦事機構(gòu)的稱謂,大致相當于現(xiàn)代政府的下屬部門,因?qū)倮魹椴苁鹭撠熑?,是以諸曹吏有時直接稱曹,功曹既可指功曹這個機構(gòu),也可指功曹吏。各曹還有一定數(shù)量的政府征發(fā)的免費義務工,稱官役,主要從事“奔走拘提”一類的體力勞動。中央、郡國、縣三級皆是如此。
東漢實行太尉、司徒、司空三公府行政制,太尉掌兵事,司徒掌人民事,司空掌水土事,三公府同為國家最高行政機關。對于太尉府的組織機構(gòu),《后漢書》卷一百一十四志第二十四《百官一》作了詳細記載。除了行政長官太尉一人、行政次官長史一人外,還有掾史屬二十四人、令史及御屬二十四人,這些吏員分曹理事,分為十三曹:東曹、西曹分主內(nèi)外選舉;戶曹主民戶、祠祀、農(nóng)桑;奏曹主奏議事;辭曹主辭訟事;法曹主郵驛科程事;尉曹主卒徒轉(zhuǎn)運事;賊曹主盜賊事;決曹主罪法事;兵曹主兵事;金曹主貨幣、鹽、鐵事;倉曹主倉谷事;黃閣主簿錄省眾事,黃閣大體類似現(xiàn)代的政府辦公廳。東曹、西曹大體類似現(xiàn)代的組織人事部,戶、奏、辭、法、尉、賊、決、兵、金、倉十曹則相當于現(xiàn)代分工行政的專業(yè)部門。
漢代實行郡國雙軌制。漢景帝平定“七王之亂”后,諸侯國與郡一樣,都屬中央政府領導??ぬ睾椭T侯國相為郡國的最高行政長官,行政次官丞和長史輔佐守相行政??叵嚅_府行政,守相自辟屬吏分曹理事。那么,守相府諸曹設置有什么特點呢?《后漢書》卷一百一十八志第二十八《百官五》注載:“諸曹略如公府曹,無東西曹。有功曹史,主選署功勞”;沈約《宋書》志第三十《百官下》載漢代郡國:“郡官屬略如公府,無東西曹,有功曹史,主選舉……諸郡各有舊俗,諸曹名號,往往不同?!边@兩條記載強調(diào)“諸曹略如公府曹”、“郡官屬略如公府”,說明漢代郡國守相府設置的諸曹與中央三公府諸曹大體相同,郡國守相府諸曹與三公府諸曹存在基本“上下對口”的特點。
漢代縣級政區(qū)有縣、侯國、邑、道四種,最高行政長官分別稱縣令長、侯國相、邑長、道長,行政次官縣丞、縣尉輔助行政長官治理縣級政區(qū)。這些縣級政區(qū)的長官與郡國守相一樣,也自辟屬吏分曹理事。那么,縣廷諸曹設置有什么特點呢?《后漢書》卷一百一十八志第二十八《百官五》注載:“諸曹略如郡員”;沈約《宋書》志第三十《百官下》載:“漢制,……嗇夫主爭訟,游徼主奸非。其余諸曹略同郡職?!虼丝h有而彼縣無,各有舊俗,無定制也”。這兩條記載強調(diào)“諸曹略如郡員”和“其余諸曹略同郡職”,說明漢代縣廷設置的諸曹與郡國守相府諸曹設置大體相同,縣廷諸曹與郡國守相府諸曹也存在基本“上下對口”的設置特點。
東漢有行政長官去世,屬吏為之立碑的風俗。宋代洪適考釋了大量漢魏碑刻,其所編寫的《隸釋》卷五《巴郡太守張納碑》載有東漢靈帝時期巴郡太守諸曹吏為太守張納所立碑的碑文。該碑的碑陰題有諸曹吏的職務和姓名。洪適考釋:“右張納碑陰題名七十有四人,……蓋一郡之吏也。……其分職置吏如是,其眾且祥也?!睆谋庮}名看,此時期巴郡太守府設有主簿、主記掾、錄事掾、上計掾、奏曹、中部案獄、府后督盜賊、議曹、功曹、中部督郵、南部督郵、文學主事掾、文學掾、法曹、集曹、兵曹、比曹、金曹、漕曹、尉曹、獻曹、決曹、倉曹、戶曹、賊曹、辭曹、監(jiān)市掾等曹吏和一些散吏,其中有十三個曹吏與中央太尉府諸曹一致,證明上引《后漢書》和《宋書》所載的“諸曹略如公府曹”、“郡官屬略如公府”是可靠的。
又《隸釋》卷十六《中部碑》碑陰也有五十余人題名。據(jù)洪適考釋:“中部碑隸額今在均州,凡題名五十余人,如漢世碑,陰而有額。……凡此諸曹史,蓋縣吏也”。宋代均州,即今湖北省丹江口市,洪適時中部碑還在那里,但現(xiàn)已不知去向。從《中部碑》能夠清晰確認的信息看,漢代該縣縣廷有主簿、門下功曹、門下游徼、主記、主記史、門下賊曹、右金曹掾、法曹、右賊曹掾、兵曹掾、功曹史、右戶曹史、右金曹史、法曹史、右賊曹史、兵曹史、尉曹史、中倉曹史、水曹、供曹史、校官主、祭酒、校官祭酒等吏員。將《中部碑》與上文引《張納碑》相比較可見,雖然因《中部碑》漫滅不清等原因,該縣縣廷中有些曹吏無法辨識,但從已知信息看,縣廷設置的大部分曹與郡府曹是一致的,這證明上引《后漢書》和《宋書》所載的“諸曹略如郡員”和“其余諸曹略同郡職”也是可靠的。
但是,同時也看到,郡國守相府諸曹與中央公府諸曹設置并不完全一致,比如巴郡太守府所設的比曹、漕曹和獻曹,目前的史籍和碑刻資料中沒有見到中央公府中有此設置;縣廷諸曹與郡國守相府諸曹設置也不完全一致,比如《中部碑》載有的水曹、供曹則為巴郡太守府所不設的。這樣,就可以理解上引《宋書》“諸郡各有舊俗,諸曹名號,往往不同”和“或此縣有而彼縣無,各有舊俗,無定制也”的含義了。
圖1 東漢中央、郡國、縣三級行政機關的組織結(jié)構(gòu)圖
綜上,可得出結(jié)論,漢代中央、郡國、縣三級行政機關大部分機構(gòu)“上下對口”設置,但又不完全相同,不同的郡、縣因各有舊俗而有一定差異,詳見圖1。在圖1中,實線為領導關系,虛線為指導關系。中央公府設有東西曹掌人事,郡縣設有功曹掌人事;中央公府設有金曹掌貨幣鹽鐵事,郡縣也設有金曹掌此項工作等。這樣,對于郡縣諸曹而言,他們既要接受本郡縣行政長官的直接領導,又要接受上級對口曹署的業(yè)務指導,行政系統(tǒng)通過組織機構(gòu)基本“上下對口”設置從中央到地方形成了一個縱橫交錯的組織體系。這種組織結(jié)構(gòu)形式,在現(xiàn)代組織社會學上稱為“矩陣型”結(jié)構(gòu)。
沈括以“各有舊俗”來解釋不同郡縣諸曹設置差異的原因,實際上也就是強調(diào)各郡情、縣情的差異。比如,中部碑如果是漢代丹江口地區(qū)的一個縣,那里水網(wǎng)密布,是以要設置水曹,而華北平原的有些縣可能就不需要設置水曹。而且沈括還強調(diào)“無定制”,說明對于郡縣諸曹設置,中央并沒有明確規(guī)定。漢代郡縣行政長官對于辟除屬吏(也就是設置下屬部門)具有充分的自主權(quán)。目前從史籍和簡牘、碑刻資料來看,也沒有發(fā)現(xiàn)漢代有對郡縣諸曹設置的規(guī)定。那么,中央沒有規(guī)定郡縣諸曹與中央公府曹基本“上下對口”設置,為什么會自然形成郡國“諸曹略如公府曹”和縣廷“諸曹略如郡員”的現(xiàn)象呢?這需要在中央集權(quán)制度中尋找原因。
在中央集權(quán)制度下,地方各級政府的職權(quán)是由中央政府授予的,無獨立性,統(tǒng)一服從于中央政府,受中央的領導和監(jiān)督,執(zhí)行中央的法令、政策和指示命令。上下行政層級間是領導關系,上級的行政命令逐層下達,下級請示工作要逐層請示,行政層級越高,決策權(quán)越大;反之越小。同時,下級行政組織的行政行為要受到上級行政組織的監(jiān)督。此類事例,漢簡中有很多。比如,1983年12月發(fā)掘的湖北江陵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年律令·置吏律》明確規(guī)定行政組織不得越級請示,否則處以罰金,以維護行政等級秩序。
我國漢代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國家,在這樣一個廣土、眾民、多民族的國家實行中央集權(quán),中央政府必須及時了解各地千差萬別的情況,適時調(diào)整相關政策并監(jiān)督地方執(zhí)行;地方也要及時上報執(zhí)行情況,并隨時接受中央的檢查和考核。這種上下互動的權(quán)力支配關系,反映在行政組織結(jié)構(gòu)上,客觀上就要求上下層級的行政機構(gòu)基本“對口”設置,這樣下級政府才能更好地承接上級政府下達的工作任務,上級政府也可以對口審查任務完成情況,從而形成一級督一級、層層落實的工作機制,促進行政專業(yè)化,提高工作效率。比如,上計考課是上級政府領導下級的重要手段。每年年初,中央、郡、縣要自上而下層層下達計書,明確年度目標責任;年底,縣、郡、中央再自下而上層層上報上計簿,報告年度目標完成情況,接受上級機關的考課。這項制度大體類似今天的目標責任考核。1993年2月在江蘇省連云港市東??h發(fā)掘的尹灣漢墓簡牘《集簿》就是西漢晚期東海郡上報中央的上計簿抄錄本,其中包含有地理行政、官吏編制、鄉(xiāng)里官役、人口構(gòu)成、土地使用、錢谷出入六大方面四十多個細目。這些內(nèi)容自然是由鄉(xiāng)里、縣層層匯總而來的,而中央公府要對100多個郡國的上計簿進行審查、考核并匯總排出考核等次,僅靠少數(shù)行政官是顯然不夠的,必須依靠公府諸曹吏分工實施。典型的如漢文帝時吳國相爰盎求見丞相申屠嘉,申屠嘉拒絕了,他說:“所言公事,之曹與長史掾議之”,是丞相要依靠諸曹吏處理各項公務。同樣,每年年初下達的計書,自然也要先由諸曹提出意見形成統(tǒng)一格式文本再層層下達,下達到下級的計書,也要分項目落實到本級相應的諸曹,比如官吏編制問題要由功曹來落實;錢谷收支問題要由戶曹來落實,這樣才能在年度行政目標上迅速形成共識,從而更好地保障各項行政任務的落實。職能是機構(gòu)設置的依據(jù)。這種行政運行中穩(wěn)定的上下互動的實際需要,客觀上要求上下級行政組織基本“上下對口”設置。
總之,秦漢時期的這種條塊結(jié)合的“矩陣型”組織結(jié)構(gòu),使得行政系統(tǒng)能夠有效集中統(tǒng)一意志,形成合力,保障中央政令迅速得到執(zhí)行。此后歷代這種組織結(jié)構(gòu)雖稍有調(diào)整,但基本結(jié)構(gòu)沒有變,并一直延續(xù)至今。我們常說中國政治制度的優(yōu)勢是“全國一盤棋”、“集中力量辦大事”,其中“矩陣型”組織結(jié)構(gòu)是基礎性體制保障。
作者單位:(中央編辦監(jiān)督檢查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