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海浪
針線引春秋
—— 獨具民族韻味的苗繡
文/李海浪
李海浪
碩士
《WM財富顧問》 副主編
曾任《禮志》雜志編輯
《中國民航》代理主編
《藝術品鑒》雜志主筆
天生初時生,地生生何處?我們的苗族首領,蚩尤呀,把九種事情,都記在衣裙上啦!
千年遷徙,萬重大山,山里的人,有說不盡的苦難哀愁,也有道不完的喜樂。而這種種滋味與記憶全都用針引線,化在經緯之上,圖象之中。貴州少數民族就這樣用刺繡開始了一生的寫作。
貴州少數民族刺繡與中國傳統四大名繡的或逼真盡實或溫婉詩情不同,也與宋元明清時期的珍藏級繡品不同,它更多的是集中原、荊楚、百越、巴蜀、本土夜郎文化交織于一身。不受封建統治壓迫與等級約束,代表本民族歷史血液的流淌。在千絲萬縷的絲線中暗藏著上古時代先祖告別中原沃野來到黔中腹地時,一段動蕩漂泊的歲月。因為沒有文字,他們想盡辦法用一針一線把史詩記錄在衣物上,心里所想,這是他們獨特而又美麗的歷史。而在貴州眾多少數民族刺繡中,以苗族刺繡代表這些刺繡的最高水平。
苗族嫁妝——苗繡
始祖母(百鳥衣)
水族翹尖
侗族翹鼻繡花鞋
始祖母(苗族衣物)
始祖母(苗繡)
苗家姑娘七八歲就開始學習繡花,一般是母親傳授給女兒,長輩傳給晚輩,姐姐教給妹妹,這樣自然傳承、研習的技藝。苗族姑娘未出嫁前,都要親手繡作一套嫁妝。從開始到完成一般要三至五年,每一件繡品的完成,無一不滲透姑娘的心血。苗族姑娘通過嫁妝的展示,才能博得人們的愛慕和追求。她們會不在乎年歲日月,靜心地制作她們的手中之品,直到她們的手不再拿得穩(wěn)針線,眼睛不再看得清針眼為止。苗繡早在2006年就已經入選我國首批公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名錄,但是傳統苗繡植根的農耕時代的社會形態(tài)早已經不復存在,隨著商品經濟社會的到來,我們更多看到的是傳統苗繡在逐漸消失的情形。
始祖母(苗繡平繡)
織金苗繡
纏繡
天剛亮沒多久,我們穿過青巖古老的石板街道,在不當街的一旁小路找到了一個掛著匾額,上面刻著“我的嫁妝”,這樣一個小店,當中陳列著很多傳統或者新奇的刺繡,王楚嵐便是制作這些繡品的手藝人,大家都叫她王姐。我們找到她時,她正坐在門邊安靜地刺繡,看到我們來了,她隨即露出了和煦的笑,之后我們便談論起了關于她和刺繡的故事。
王姐邊繡邊說:“我最早是從02年開始接觸刺繡,之前因為興趣正濃,養(yǎng)過1000只桑蠶準備繡苗族的盛裝,百鳥衣?!痹谖輧任覀兛吹降氖峭嬴B衣一樣美麗的珍貴飾物,這些都是她在落腳青巖這么多年之前收集到的寶貝,這是她最自豪的地方。她覺得學習刺繡技藝是“一直在路上”,因為貴州這邊能學到更多有關于民族刺繡這方面的東西,所以她才聽從自己的心,走出鳳凰,來到青巖,路上遇到苗鄉(xiāng)侗寨的婦女坐在青苔石梯上刺繡,還有水族姑娘在房前屋后繡著馬尾繡,她都會坐下來與她們一起學習,歡聲笑語,行歌坐月,好不快活。
苗族刺繡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和技巧。針法很多,有平繡、辮繡、結繡、錫繡、纏繡、縐繡、貼布繡、堆繡、打籽繡等十來種。還有較為獨特的如水族地區(qū)的馬尾繡等。
苗繡不同于湘繡、蜀繡、蘇繡,它以其濃厚的民族風格,構圖的美觀和夸張,造型的獨特和豐富的色彩而聞名于世。另一特色是借助色彩的運用、圖案的搭配,達到視覺上的多維空間。
松桃刺繡帳檐
辮繡
錫繡
鎖繡
報京侗寨繡
縐繡
苗繡
平挑繡片
荔波苗繡
苗族刺繡種類很多,從色彩上分,大體上可分為單色繡和彩色繡兩種。單色繡以青線為主棉布為底,刺繡手法比較單一,樸素大方;彩色繡(少數民族多用此種類)則大不相同,它用七彩絲線繡成,刺繡手法比較復雜,多以自然界中的花鳥蟲魚或龍鳳麒麟為題材用以繡入豐富的想象力,給予抽象化,刺繡成品色彩搭配巧妙,栩栩如生。從地域上看,黔東北的松桃繡以花、鳥、蟲、魚為主,喜歡用粉紅、翠藍、紫等色,較為素凈。黔中地域喜歡用長條、長方、正方、三角、斜線等組成幾何圖案,喜歡大紅、大綠、滌藍等顏色。貴陽市近郊高坡苗繡紋樣,黔西北的威寧,赫章等地的苗繡中圖案也就不拘泥于小節(jié)了,氣勢磅礴、駿馬飛渡、江河波濤連天、蚩尤印、天地萬物,它在婦女手中飛舞,針與線,朝與夕。
聊天中,聽王姐說到一個細節(jié)之處,她天生就與刺繡結下的不解之緣:在四十多年前,小時候家里條件困難,新衣服、新書包幾乎是過年才有的事,家家戶戶都是“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小時候的王姐愛吃零食,經常把剩下的零食藏在自己的隨身小布袋子里,耗子就來啃食袋內的零食,自然袋子也就破了,那怎么辦呢?媽媽就縫制了一塊小花擋住了空的地方,那朵小花便是讓她產生學習刺繡這個想法的源頭,之后慢慢地接觸刺繡,久而久之自己的手也巧了,日子一天天過去,她對刺繡的熱衷就不單單只是繡一朵小花這么簡單了......在工作之后自己也開始琢磨起來在蠶繭上繡花的本事,把在少數民族同胞那里學到的各種繡藝全部淋漓盡致地搬到這如棗子般大小的蠶繭上,在櫥窗里,我們也看到了她的許多蠶繭繡花作品,玲瓏而又富有少數民族韻味。來訪的客人們對此也是贊不絕口。屋內墻上掛著的物品大多都是王姐與女兒從各地淘回來的,現今女兒的手藝也是王姐教的,正印證了傳統手藝一代傳一代的不老精神。與刺繡相伴多年的她說:“刺繡帶給我更多的是精神的鼓舞與支持”,其實手藝都是相通的,王姐的手上不僅會刺繡,還會蠟染等傳統手工藝。對于她來說做手藝是淡然隨心,就像白布上繡滿的絲線,也像蠟染上涌現出的冰紋,是細節(jié)也是歷史。在當代社會中,民間工藝漸漸變成了傳說或是載入書籍,很少能在生活中看到有人在真正的做手藝,王姐與她繡的生活讓我們重新看到手藝的流傳與保護。
結束“我的嫁妝”的走訪后,我的心里懷揣一絲欣喜,一份慰藉,對于世間而言,手藝愈顯彌足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