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 王蘋
摘 要:豫劇作為一種民間藝術形式,其唱詞在方言語音的調配、押韻方式的選擇以及擬聲詞的使用方面具有鮮明的地方戲曲特色。方言陳述,直白易懂;一韻到底,韻情相連;摹音貼切,旋律生動。這些豐富的語音表達手段是豫劇流傳三百多年、經久不衰的藝術源泉。
關鍵詞:豫劇 河南方言語音 押韻方式 擬聲詞
豫劇原名“河南梆子”,產生于乾隆初年,是我國最大的地方性劇種,其劇目有一千余種,包括傳統劇目、新編歷史劇和現代劇目。豫劇不僅在河南省內普遍流行,而且在山東、河北、安徽、山西、陜西等地也廣受百姓喜愛,究其原因,是因其唱腔優(yōu)美,唱詞在方言語音調配、押韻方式的選擇以及擬聲詞的使用等方面獨具語音修辭特色,演唱起來瑯瑯上口,節(jié)奏鮮明,和諧悅耳,且唱詞兼具敘事與抒情,極具藝術感染力和生命力。
一、方言陳述,簡白易懂
薩丕爾在《語言論》中提到:“每一種語言本身都是一種集體的表達藝術。其中隱藏著一些審美因素——語音的、節(jié)奏的、象征、形態(tài)——是不能和任何別的語言全部共有的……藝術家必須利用自己本土語言的美的資源?!雹偻羧鐤|在此基礎上指出:“漢語方言的語音差異必然會影響到修辭,導致修辭手段、修辭效果的不同?!雹谠∑鹪从诤幽祥_封,唱詞以鄭開片(河南方言的次方言片)方言為基礎,具有鄭開方言的語音特色。
由表1、2、3可知,鄭開片方言的聲母與普通話發(fā)音基本一致,但在韻母和聲調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在韻母方面,果攝合口一等見系字今讀合口,例如割[uo]、棵[uo]等;古入聲曾攝開口一等、三等莊組字和梗攝開口二等字鄭開方言區(qū)大都讀[?]韻③,例如百柏伯[?],德得[?],則[?],肋勒[?],拆測側策冊[?],客刻克[?]等。以上韻母在豫劇唱詞中保留方言讀音,可作為同轍押韻。例如《金雞引鳳》盼來客選段:
(1)君梅已走二天多,我心思半空難落窩。[uo]
(2)不知她如何做工作,婆婆的話兒可好說?[uo]
(3)昨夜晚君梅捎口信,說俺家今天要來客。[uo]
……
在調值方面,鄭開方言的陰平為低升調13;陽平為半高降調42;上聲為高平調55;去聲為中降調31。這與普通話四聲的調值55、35、214和51相比,顯得更加低平,這樣演唱出來的豫劇節(jié)奏上較為舒緩,旋律上更加符合中原文化低沉穩(wěn)重的特色。例如《朝陽溝》咱們說說知心話選段:
(4)(二白)老嫂子,來了不是,還認識我不認識啦?(媽白)認識,認識,咱老姊妹還抬了兩句扛哩嘛。(二白)咳,我早就忘光啦。想閨女哩吧?(媽白)我來看看她。(娘白)親家母,快坐呀,快坐。(同白)坐,坐,坐。(娘唱)親家母,你坐下,咱們說說知心話。(媽唱)親家母咱都坐下,咱們隨便拉一拉。(二唱)老嫂子你到俺家,嘗嘗俺山溝里大西瓜。(娘唱)自從銀環(huán)離開家,知道你心里常牽掛……(《朝陽溝》選段:咱們說說知心話)
豫劇中有很多類似上述例子的陳述與演唱結合的選段,這樣鄭開方言的聲調在豫劇中體現出的作用就較為突出,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在一句唱詞的尾部,常常出現與節(jié)奏一致的句尾延長音,這有利于人物盡情地抒發(fā)情感。例如“(娘唱)自從銀環(huán)離開家,知道你心里常牽掛”中的尾音“掛”,利用方言調值31,拉長尾音為1的部分,與唱腔節(jié)奏相結合,用語音描繪出親家母思念女兒悠長纏綿的情感。第二,在陳述唱詞的部分,豫劇表演中的人物用接近自然語言的節(jié)奏,直接而清楚的敘事或表達心中所想。例如“(媽白)認識,認識,咱老姊妹還抬了兩句扛哩嘛?!狈窖躁愂鲋卑滓锥?,語音與唱詞部分和諧統一。因此,豫劇演唱時詠嘆感情的自由延長音與唱詞陳述時密集而又規(guī)律性的節(jié)奏形成鮮明的對比,并且由于二者的交替頻繁多樣,豐富了整段唱詞的節(jié)奏,有利于表現勞動人民的生活氣息以及普通百姓的淳樸情感。
二、一韻到底,韻情相連
押韻,“就是有規(guī)則地交替使用韻母相同或相近的音節(jié),利用相同或相近的聲音有規(guī)則的回環(huán)往復?!雹苎喉嵉膶崿F,主要靠句子末尾音節(jié)的韻腹或者韻腹和韻尾。豫劇作為地方戲曲,在用韻方面極為講究,不僅所有唱段合轍押韻,而且為配合所表達感情的不同,韻腳使用十分妥帖。
語言符號由音義組成,義是表達的內容,音是義的載體及表達手段。進入文學作品后,音不僅僅是形式,更具有內容上的聯想審美意味。例如長音有廣大、寬闊等韻味和情趣,短音有急促狹小等韻味和情趣。不同的韻與人們的不同情感相聯系。周濟早在《介存齋論詞雜著》說過:“東、真韻寬平,支、先韻細膩,魚、歌韻纏綿,蕭、尤韻感慨,各具聲響,莫草草亂用。”⑤豫劇在用韻方面不僅與情感緊密聯系,而且有自己的鮮明特色。我們隨機對豫劇100首唱段(包括傳統劇目、新編歷史劇和現代劇目)的韻腳進行分析統計,發(fā)現其韻腳分布如下:
從上表可以看出,豫劇中陽聲韻比陰聲韻使用廣泛。這是因為豫劇作為北方的一種民間藝術形式,其整體氣場特點是粗獷、豪邁的,陽聲韻這種帶鼻音韻尾的韻,在音高上相對低沉,適宜表達沉穩(wěn)、激昂的情緒,與豫劇整體風格較為適應。除此以外,豫劇中也有一些較為傷感或比較委婉、含蓄的唱詞,用陰聲韻這種只含元音且音高較高的韻更符合情感表達需要。
另外,豫劇押韻還考慮韻的響亮度。韻的響亮度由口腔、鼻腔共鳴腔大小決定。豫劇中響亮韻a、ai、ao、an、ang、?n/in、?ng/ing等比u、ou、-i/y等柔和韻使用率高得多。響亮韻適合用來表達雄壯、闊達的情緒,柔和韻適合用來表達細膩、憂郁的情感。例如《花木蘭》誰說女子不如男選段:
(5)劉大哥講話理太偏,[pian]誰說女子享清閑。[ian]
男子打仗到邊關,[an]女子紡織在家園。[yan]
白天去種地,夜晚來紡棉,[ian]]不分晝夜辛勤把活干。[an]
將士們才能有這吃和穿,[]恁要不相信啊,請往那身上看。[an]
咱們的鞋和襪,還有衣和衫,[an]千針萬線可都是她們褳。[lian]
有許多女英雄,也把功勞建,[ian]為國殺敵是代代出英賢。[ian]]
這女子們哪一點不如兒男。[an]
這是豫劇中傳唱最廣的唱段之一,它不僅句句押韻瑯瑯上口,而且還以陽聲韻[an]為韻腳,表現花木蘭男扮女裝替父從軍的豪邁,并且反駁劉大哥對女子的偏見,用[an]這個響亮度大的韻,使得整個唱詞擲地有聲、不容爭辯。另外,在表達情感不很激烈的唱詞中,韻腳字的選用則截然不同。例如《朝陽溝》祖國的大建設一日千里:
(6)祖國的大建設一日千里,看不完致不盡勝利的消息。[]
農村是青年人廣闊天地,千條路我不走選定山區(qū)。[]
離城市到農村接受教育,同學們走了一批又一批毫不猶豫。[y]
媽呀媽,你何時同意讓我去,恨不能括上翅膀飛。[]⑥
你呀你,我寫信催你不見你,難道說你縣里沒有郵局?[]
桃花謝梨花開楊柳吐絮,—轉眼又半年我又愁又急。[
這是高中畢業(yè)的銀環(huán)響應黨的號召想到朝陽溝去支援建設,苦等母親的來信卻不得果的唱詞。全段以/押韻正合銀環(huán)焦急等待的心情。這與用響亮韻押韻所表達的感情截然不同。豫劇在《花木蘭》《大祭樁》《五世請纓》《三哭殿》《秦香蓮》《穆桂英掛帥》《劉胡蘭》等劇目中,多用陽聲韻及響亮韻來表達激昂澎湃的情感,而在《斷橋》《梁山伯與祝英臺》《李雙雙》《五姑娘》等劇目中多用陰聲韻或柔和韻來表達細膩的男女之情或委婉的相思之情。
總的來說,豫劇同大多數文學作品一樣,押韻不僅僅是它的形式,也是它的內容,與情感意義以及心理聯想意義緊密相連。
三、摹音貼切,旋律生動
擬聲詞又稱摹音詞,是指對客觀世界的聲音模仿而產生的詞語。摹音是傳統的辭格,陳望道說:“摹聲格所用的摹聲辭,概取其聲音,不問意義?!雹咴〕~中的擬聲詞,不單是客觀世界聲音的簡單再現,而且還是根據河南方言語音系統對客觀世界的聲音進行一番改造的結果,不但音節(jié)分明,而且還有自己的聲、韻、調。豫劇擬聲詞的使用,能使人感受到事物的生動性和內在的旋律,仿佛身臨其境一般,能引起讀者強烈的情感共鳴。例如:
(7)按上一個小馬達,得兒喔把套拉,得兒得兒喔喔把套拉。叫它拉犁又拉耙,叫它搖耬把種撒,拉起磨來賽牛馬,拉起水車嘩嘩嘩啦啦啦,莊稼人有了它,可是真得法。(《李雙雙》選段:洼洼地里頭好莊稼)
(8)府門外三聲炮啊花啊花花轎起動啊呀那哈咿呀咳,府門外三聲炮花轎起動,周風蓮坐轎內喜氣盈盈。眾執(zhí)事鳴鑼開道擺列齊整,那么鼓樂吹嘀嘀嘀嘀嘀,噠噠噠噠。嘀嘀嘀噠噠悅耳動聽。(《抬花轎》選段:府門外三聲炮花轎起動)
例(7)中,“得兒喔”模擬電動小馬達工作的聲音,使觀眾同表演者一同感受到小馬達給新農村建設帶來的便利?!皣W嘩嘩啦啦啦”仿擬水在水車晃動的響聲,如身臨其境一般。例(8)中,“呀那哈咿呀咳”是對抬花轎喊號子聲的仿擬,“嘀嘀嘀嘀嘀,噠噠噠噠”是模擬鼓樂聲,兩處擬聲詞的接連使用,將結婚喜慶熱鬧的畫面異常鮮明地呈現在觀眾眼前。
另外,這些擬聲詞的使用不但是對客觀世界聲音的仿擬,而且是與唱詞的節(jié)奏、格律相協調的,形式上也完美統一,不會讓觀眾感到突兀。例(7)中“按上/一個/小馬達,得兒喔/把套拉,得兒得兒/喔喔/把套拉”,與整段唱詞2+2+3的音步節(jié)奏一致。全段韻腳字分別為“達”“拉”“耙”“撒”“馬”“它”“法”,押[A]韻,“啦”與全段韻腳押韻一致,保證了一韻到底,使唱詞更加流暢自然。例(8)中,全段唱詞仄起平收,擬聲詞所在句“眾執(zhí)事鳴鑼開道擺列齊整,那么鼓樂吹嘀嘀嘀嘀嘀,噠噠噠噠”。同全段平仄格式一致,保證了整段唱詞韻律節(jié)奏的整齊劃一。
豫劇作為一種民間藝術形式,其唱詞在方言語音的調配、押韻方式的選擇以及擬聲詞的使用方面具有地方戲曲的鮮明特色,這為豫劇增添了豐富的表達手段,也是豫劇流傳三百多年的源泉。正因如此,蘊含在唱詞背后的敘事、情感的展現才會更加流暢自然。對豫劇中的語音修辭進行剖析,可以對豫劇新劇的創(chuàng)作有所幫助。
注釋:
①薩丕爾《語言論》,商務印書館,1964年版,第137頁。
②汪如東《漢語方言修辭學》,學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46頁。
③賀巍《中原官話分區(qū)稿》,《方言》2005年,第2期。
④王希杰《漢語修辭學》(第三版),商務印書館,2014年版,第190頁。
⑤周濟著,顧學頡校點,《介存齋論詞雜著》,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版。
⑥河南方言中,i能與舌根后音g、k、h直接拼合。
⑦陳望道《修辭學發(fā)凡》,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95頁。
參考文獻:
[1]薩丕爾.語言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4.
[2]陳望道.修辭學發(fā)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
[3]黎蘊涵,盛永生.漢語修辭學(修訂版)[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6.
[4]龐無比.豫劇小戲考[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7.
[5]王希杰.修辭學導論[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6]王希杰.漢語修辭學(第三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
[7]汪如東.漢語方言修辭學[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4.
[8]周濟.介存齋論詞雜著[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
[9]賀巍.中原官話分區(qū)稿[J].方言,2005,(2).
[10]郭克儉.豫劇唱詞語言藝術特征[J].中國音樂學,2010,(10).
(王娟 浙江寧波 寧波大學人文與傳媒學院 315211;王蘋 浙江寧波 浙江紡織服裝職業(yè)技術學院 31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