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丹
(湖南師范大學,湖南 長沙 410000)
?
淺析貢布里?!端囆g與錯覺》中的圖像闡釋
呂丹
(湖南師范大學,湖南 長沙 410000)
摘要:貢布里希的《藝術與錯覺》是一部公認的理論經典著作,此書填補了在藝術史和哲學之間的空白地帶,旨在回答藝術為什么會有一部歷史讓我們對圖式的矯正和制作有深入的認識;對繪畫與錯覺的關系、繪畫與透視的關系、繪畫與視覺的關系以及漫畫的演變歷程有更深的了解。本文主要從觀看者的角度分析對貢布里希的圖像闡釋學進行研究,并結合圖式學說、情境邏輯理論、知覺理論等剖析貢布里希圖像闡釋學的意義。
關鍵詞:貢布里希;圖像學;圖式;闡釋;情境邏輯
英國藝術史家貢布里希認為:“實際上并沒有藝術這種東西,有的只是藝術的歷史而已”。藝術的歷史由無數的視覺圖像構成,即使再簡單的視覺圖像背后都有含義,要想理解藝術的歷史就必須理解圖像的意義。貢布里希運用卡爾·波普爾的“情境邏輯”學說,綜合藝術史、心理學、圖像學、社會學等知識,形成獨具特色的貢氏圖像闡釋學。
貢布里希的圖像闡釋學致力于從視覺藝術認知的角度研究視覺藝術背后的喻意。他認為不同的人看待事物的角度有所不同,同一個人在不同的階段看待事物的方式也不一樣,主體的特性使“看”具有了主動性。因此“我們所尋求的解釋和我們所采用的方法永遠根據我們自己的興趣和我們所希望解決的問題而定”,也即是說:人是在自己的“圖式”指導下對事物進行選擇、判斷與評價的。
貢布里希認為所有文化都依賴某種共同的知識庫,該文化的人們可以隨意享用共同知識庫。例如微笑在世界上的基本含義是相同的,無論種族、無論地域,微笑總是能清晰明了的傳達出善意,因此世界各地的人無論相識與否,都可用微笑來表達善意。觀看者在解讀圖像時,心理的投射和預測要根據歷史的上下文做出相應的調整,并借助普通常識、情境邏輯以及社會慣例等方面的綜合因素,才能從多義性的圖像中得出一種受公眾認可的讀解。作為藝術品的圖像也是一個道理,就好比先有某物的出現(xiàn),人們定義該物品為某某名稱,到之后再碰到同類品的時候便可以用約定俗成的稱呼了。因此,觀看者要遵循其本分,有本有源的進行欣賞與解析。
貢布里希的研究主要集中解決的問題是 “藝術何以有一部歷史”?隨之延伸出的便是藝術家創(chuàng)作再現(xiàn)藝術時是如何學會再現(xiàn)技巧的?以及我們觀看者又是如何在再現(xiàn)作品中識別出現(xiàn)實對象的?談及這幾個問題就不得不提到哲學家波普爾,他對貢布里希的圖像闡釋學有重要影響。
波普爾有著名的“情景模式”理論,簡單地說是指對人對某種行為所做的某種試探性或推測性的說明,這種說明訴諸于活動者所處的境況。貢布里希則利用該理論言簡意賅的解釋為藝術家像科學家一樣工作,其作品不僅為自身而存在,而且也是示范某些解決問題的方法。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只要一個問題得到解決,就會有一堆新問題來代替它。因此藝術史可以說是一部藝術的問題史,這也證明了貢布里希一貫堅持的觀點:一幅畫的意義產生于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意圖以及作品的社會或個人用途,一旦藝術作品所屬的傳統(tǒng)和慣例得以確定,解釋就不會出大錯。
貢布里希認為圖像的正確解讀受到三個變量的支配:代碼、文字說明和上下文。圖像制作者的解釋要和觀者的解釋相吻合,這樣的作品才會歷久彌新、經久不衰;而鑒賞者對圖像的理解也要符合圖像制作者的本意,無端的猜測和縹緲的直覺會使圖像原初的本義變得面目全非。因此,貢布里希提醒藝術史家和藝術批評家,在分析和闡釋藝術作品時必須要謹慎,一切繪畫都必然是解釋,然而一切解釋并不都同樣有效。他認為,藝術品應在它的風格和情境框架之中尋求解釋,也就是在合理的情境邏輯中解釋圖像,從而使解釋行之有效。
貢布里希在《藝術與錯覺》一書中,運用“預期”和“投射”理論建構了再現(xiàn)圖畫心理學的心理成因。當觀看者面對圖像時,會無意識地在心理產生一定的心理預期,圖像本身并無任何特定的含義,而當特定的心理預期投射到圖像上時,便產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映,觀賞者會在圖像中看到自己期望看到的事物。可見,預期與投射深深影響著貢布里希的圖像闡釋學理論,他作為圖畫再現(xiàn)心理學的鼻祖,也當之無愧。
貢布里希的圖像闡釋學力圖把藝術作品作為社會史和文化史中凝縮的征兆進行解釋,它不僅注重從單個圖像命題進行分析闡釋,也同樣注重圖像在整個藝術史中的地位與作用,以“看”為中心診釋圖像背后的象征意義;觀看者欣賞圖像時應守其本分;藝術史家評析藝術品時要格守“情境邏輯”;理論對圖像的闡釋要恰如其分、遵其根本。總而言之,圖像闡釋學并不僅僅只是單一的學科,要想得出圖像的恰當解釋,必須綜合多方面的知識。
貢布里希的圖像學闡釋屬于傳統(tǒng)的闡釋,遵循情景邏輯,運用圖式理論,還原歷史真相。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歷史有存在的價值,但也要源遠流長。貢布里希的闡釋學中并非死板硬套的還原成僵硬的歷史,他在圖式理論的前提下,包含了預期、投射、心理認知等一系列因素,這樣形成的歷史是真實中透露著鮮活真實,歷史中也隱含著當代的朝氣,交融著觀看者和創(chuàng)作者視角的藝術作品才是經久不衰的藝術史。
參考文獻:
[1]E.H.貢布里希(英),藝術與錯覺:圖像再現(xiàn)的心理學研究[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
[2]E.H.貢布里希(英);范景中譯,藝術的故事 [M],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1998.
[3]托馬斯·庫恩,科學革命的結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4]陳懷恩,圖像學-視覺藝術的意義與解釋[M],河北:河北美術出版社,2011.
[5]沃爾夫林,藝術風格學—美術史的基本概念[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中圖分類號:B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7-0205-01
作者簡介:呂丹(1991.11—),女,浙江奉化人,湖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美術史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