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美銀(揚州大學商學院,江蘇 揚州 225009)
?
新生代農民工土地承包權處置方式及其影響因素
——基于對江蘇362份樣本的調查
徐美銀
(揚州大學商學院,江蘇 揚州 225009)
摘 要:基于江蘇362位新生代農民工的調研數(shù)據(jù)表明:對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處置,選擇不完全流轉土地的比例為56.91%,選擇自己耕種的比例為37.29%,只有5.80%選擇完全流轉土地。從個體特征、家庭特征、就業(yè)特征、社會特征、區(qū)域特征及土地重要性等方面進行考察,新生代農民工的土地承包經營權處置方式受到年齡、文化程度、外出務工時間、家庭規(guī)模、家庭收入水平和結構、就業(yè)穩(wěn)定性、工資水平等因素的顯著影響。
關鍵詞:土地承包經營權;新生代農民工;土地流轉;影響因素
近年來,新生代農民工不斷進入城鎮(zhèn)補充替換年長的農村勞動力回鄉(xiāng),逐步成為農民工的主體。統(tǒng)計資料顯示,2013年全國農民工總量為26894萬人,其中新生代農民工①為12528萬人,占比約為46.6%[1]。與第一代農民工不同,許多新生代農民工在城市出生或成長,沒有農業(yè)生產的經驗和技能,土地情結較弱,思想觀念、行為方式已經日趨城市化。新生代農民工在流動過程中,對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處置方式也與第一代農民工有明顯差別,并對其市民化意愿和行為產生重要影響。
農民工市民化關鍵是在二元土地制度背景下,建立公平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制度;土地城鎮(zhèn)化明顯快于人口城鎮(zhèn)化,需要采取措施提高兩者之間的協(xié)調性;農村土地交易成本過高,對農民工市民化產生了消極影響。農村土地流轉對農民工的影響主要從農戶家庭福利變化、公平與效率目標兩個方面展開:農村土地流轉不同模式以及農戶個體所具有的功能性因素差異對農戶福利變化產生了顯著影響;農地流轉方式差異會對供求雙方產生不同的福利效應,農地流轉同時具有資源配置效應和福利改進效應[2-6]。就新生代農民工而言,新生代農民工融入城市的意愿更為強烈、能力更加完備,但他們沒有農村資產,需要通過包括土地流轉在內的資產代際轉移來實現(xiàn);第一代農民工更加重視土地的社會保障功能,而新生代農民工則更加注重土地的經濟增值功能和產權完善;農地權益是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的基礎,但農村土地制度產權模糊、流轉不暢、價值低估、補償標準偏低等,嚴重影響了新生代農民工的市民化進程[7-9]
筆者所在的課題組于2012年6~10月對在江蘇工作的新生代農民工進行了實地調研,擬在對其土地處置方式進行調查的基礎上,實證分析新生代農民工土地承包經營權處置的影響因素,以為優(yōu)化配置農村土地資源、提高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程度提供參考。
新生代農民工土地承包經營權處置方式的選擇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根據(jù)研究目標,并借鑒現(xiàn)有研究成果,選擇個體特征、家庭特征、就業(yè)特征、社會特征、區(qū)域特征、土地重要性六方面的變量,作為影響新生代農民工土地經營權處置方式的主要因素。在對相關變量進行估計的基礎上,進一步選取15個具體指標作為自變量②。
將新生代農民工土地承包經營權土地處置方式設定為因變量。新生代農民工土地承包經營權處置方式有自己耕種、不完全流轉、完全流轉三種。自己耕種方式是保留承包地,自己家庭直接經營。不完全流轉方式是保留土地承包權,通過代耕、轉包、出租或股份合作等模式流轉土地。完全流轉方式是完全放棄土地承包權和經營權,通過合理方式進行轉讓。分別取值1、2、3表示自己耕種、不完全流轉、完全流轉三種土地處置方式。結果表明,新生代農民工選擇自己耕種方式的有135人,約占37.29%;選擇不完全流轉方式的有206人,約占56.91%;選擇完全流轉方式的共21人,約占5.80%。
變量含義、均值與標準差見表1所示。
表1 變量含義、均值與標準差
鑒于因變量可能有1、2、3三個取值,需要運用多元排序選擇模型??梢越⒂行騊robit模型進行研究。模型的一般形式為:
其中,Yi為因變量,Xi為自變量,β為待估計參數(shù),εi為隨機擾動項。
江蘇地處東部沿海,是全國經濟比較發(fā)達的省份之一,快速城鎮(zhèn)化吸引了很多來自省內外的農民工。江蘇內部區(qū)域經濟發(fā)展存在較大的不平衡性,蘇南地區(qū)經濟發(fā)展水平較高,城鎮(zhèn)化速度較快,農民工數(shù)量較多,有許多來自外地;蘇中地區(qū)經濟發(fā)展水平中等,農民工數(shù)量中等,較多來自本地,外地農民工也占有一定比例;蘇北地區(qū)經濟發(fā)展水平較低,農民工數(shù)量相對較少,并且以本地為主,外地農民工較少。為使調研結果具有一般性,樣本分別選擇了蘇南的蘇州市、蘇中的揚州市、蘇北的淮安市。采取隨機抽樣與非隨機配額抽樣相結合的方法,對1980年以后出生、16周歲以上的新生代農民工進行調研。每個城市發(fā)放調查問卷130份,共390份,收回有效問卷362份。行業(yè)分布包括制造業(yè)、建筑業(yè)、交通運輸與倉儲業(yè)、批發(fā)零售業(yè)、住宿餐飲業(yè)等④。受訪對象的基本情況如表2所示。
由表2可以發(fā)現(xiàn):新生代農民工男性與女性人數(shù)大體相當,男性略多,女性新生代農民工在逐步增加;大多數(shù)新生代農民工為初中或以上文化程度;新生代農民工的來源地方面,本市約占57.73%,本省外市約占25.14%,外省只有約17.13%;新生代農民工工資水平整體偏低,月工資2000元及以下占比超過35.0%;新生代農民工普遍有外出務工的經歷,超過58.0%的人外出務工時間在3年以上。
在家庭特征方面,新生代農民工家庭收入水平總體較高,年人均17562.7元的收入水平,高于2011年江蘇省農村居民家庭人均13366.6元的收入水平;新生代農民工家庭的非農收入占比也較高,均值為84.1%,高于2011年江蘇農村居民家庭平均78.0%的非農收入占比。這表明農民工外出就業(yè)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收入,提高非農收入所占比例。
在就業(yè)特征方面,新生代農民工就業(yè)穩(wěn)定性較差,平均13個月要變動一次工作,不利于新生代農民工對就業(yè)前景形成比較穩(wěn)定的預期,導致其不太愿意放棄土地承包權;新生代農民工的工資水平雖然不斷增加,但總體水平仍然偏低⑤。
在社會特征方面,新生代農民工的社會保障水平總體不高,實際參保率偏低,僅有約20.3%被納入城鎮(zhèn)職工社會保險,約52.7%被納入流出地的農村社會保險體系,參加工傷保險、醫(yī)療保險、養(yǎng)老保險、失業(yè)保險、生育保險的分別為29.2%、30.6%、21.8%、11.5%、8.6%。新生代農民工的心理滿意度總體較低,只有約30.94%的人感覺比較滿意,許多新生代農民工認為融入城市非常困難,有城鄉(xiāng)隔離的真切感受,同時,社會交往、公共服務、住房條件等方面遇到的困難,都對新生代農民工的心理帶來一定沖擊。
在土地價值認知和預期方面,大多數(shù)新生代農民工預期土地未來增值空間較大,約69.06%認為土地未來增值預期較大或很大。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釋為什么只有5.80%的新生代農民工愿意轉讓土地承包權,而有94.20%仍然愿意擁有土地承包權,期望能夠通過擁有剩余控制權分享土地未來的增值價值;由于農業(yè)生產的比較收益較低,所以約29.56%的新生代農民工認為土地現(xiàn)在的重要性不大;約62.71%的農民工愿意通過多種形式流轉土地,只有約37.29%的農民工愿意自己耕種土地。
利用統(tǒng)計軟件Stata10.0對有序Probit模型進行估計,具體結果見表3所示。
由表3可以發(fā)現(xiàn),模型的整體估計效果較好,結果可信并且具有較強的解釋力。影響新生代農民工土地承包經營權處置方式的主要因素包括:
(1)新生代農民工年齡、文化程度、外出務工時間都對其土地承包經營權處置方式具有顯著影響,顯著性水平分別為10%、1%、1%。因為16~32歲的新生代農民工正值青壯年,隨著年齡增加,外出務工經驗不斷積累,城鎮(zhèn)就業(yè)技能逐步提高,城鎮(zhèn)工作和生活的適應能力不斷增強,也更加渴望融入城市,市民化愿望較高,更愿意放棄農村土地,全身心投入到城鎮(zhèn)工作和生活之中。
表3 有序Probit模型估計結果
隨著文化程度的提高,新生代農民工人力資本素質相應提高,會更容易尋找到較好的城鎮(zhèn)就業(yè)機會,也更容易在城鎮(zhèn)工作生活,重新回到農村的可能性降低,保留土地承包權和經營權的價值相對較小,會更愿意完全流轉。調研結果表明,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新生代農民工以完全流轉方式處置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比例高達14.00%,自己家庭直接經營的比例僅為13.00%,而高中以下的兩項比例分別為2.67%和46.56%。
外出務工時間越長,新生代農民工工作經驗越豐富,城鎮(zhèn)就業(yè)機會越多,就業(yè)穩(wěn)定性也會相應提高,從而對土地的依賴程度降低,放棄土地承包權和經營權的可能性更大。調查結果顯示,外出打工4年以上與4年以下(含4年)的新生代農民工,轉讓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比例分別為9.57%和4.05%,自己家庭直接耕種的比例分別為27.83%和41.70%。
另外,新生代農民工的性別差異對土地承包經營權處置方式影響不顯著,可能的原因在于,在有關土地承包經營權處置方式等重大財產權決策方面,更多的是由家庭成員集體做出的,個體的性別差異表現(xiàn)得不太明顯。
(2)家庭規(guī)模、家庭收入水平和結構對新生代農民工土地處置方式具有顯著影響,顯著性水平分別為1%、10%、1%。家庭總人口越多,說明家庭總體負擔較重,更加需要穩(wěn)定的土地經營收益來維持正常生活,以規(guī)避外出務工可能帶來的風險,另外也表明家庭內部分工以及家庭成員兼業(yè)化可能性較大[10]。因而,家庭總人口較多的新生代農民工不愿意放棄土地經營權。家庭收入水平較高的新生代農民工進入城鎮(zhèn)工作、生活的能力較強,對土地依賴程度相對較低,更愿意流轉土地。家庭非農收入占比較高,既說明其家庭成員從事非農產業(yè)的比例較大,也說明家庭本身對農業(yè)生產的依賴程度較低,促使其更愿意流轉土地。
(3)就業(yè)穩(wěn)定性、工資水平對新生代農民工土地承包經營權處置方式會產生顯著影響,顯著性水平分別為1%和10%。變動工作的平均時間間隔越長,就業(yè)穩(wěn)定性越高,新生代農民工越能夠很好地適應目前所從事的工作,也能更加增強其對未來城鎮(zhèn)工作、生活的良好預期,從而更愿意放棄土地承包權。調研結果表明,變動工作平均時間間隔為3年及以上的新生代農民工占比為22.65%,其中有13.41%的人選擇轉讓土地;而變動工作平均時間間隔為3年以下的新生代農民工占比為77.35%,只有約3.57%的人愿意轉讓土地。新生代農民工工資水平越高,越能夠增加財富積累,激勵其在城鎮(zhèn)尋找更好的工作機會,提高其市民化能力,降低其重新回到農村的意愿。調查顯示,23.20%的新生代農民工月工資超過3000元,其中約8.33%的人選擇轉讓土地,而月工資3000元及以下的新生代農民工占比為76.80%,只有約5.04%的人愿意轉讓土地。
(4)社會保障水平和心理感受都對新生代農民工土地處置方式產生顯著影響,顯著性水平均為1%。現(xiàn)階段農民工社會保障水平總體較低,農村土地仍然在一定程度上承擔著重要的保障功能,能夠幫助農民工減少由于就業(yè)不穩(wěn)定等帶來的風險,滿足家庭成員基本的生存需求。不難理解,如果社會保障制度健全,社會保障水平提高,農村土地保障功能弱化,新生代農民工更愿意完全流轉土地。調查顯示,新生代農民工社會保障水平較高或很高的比例為27.07%,其中有11.22%選擇轉讓土地;而社會保障水平較低或很低的新生代農民工占比為50.28%,其中僅有3.85%選擇轉讓土地。新生代農民工心理感受較為強烈,城鄉(xiāng)之間的遷移、生活方式的改變、社會交往、住房條件、公共服務等都會影響到新生代農民工的城市融入程度,最終形成一個總體心理滿意度。心理滿意度較高的新生代農民工,城市融入程度較高,繼續(xù)在城鎮(zhèn)工作、生活的意愿和能力較強,選擇再回到農村的可能性降低,會更愿意放棄土地承包權;相反,心理滿意度較低的新生代農民工,則有可能重新返回農村,保留土地承包權意愿強烈。調研結果表明,心理感受一般以上與以下的新生代農民工比例分別為30.94%與48.62%,相應地,轉讓土地的占比分別為10.71%與3.41%,前者遠高于后者。
(5)新生代農民工來源地經濟發(fā)展水平、與打工地的地理距離都對其土地處置方式產生影響,顯著性水平分別為1%和5%?,F(xiàn)階段中國區(qū)域經濟社會發(fā)展存在著較大的不平衡性,反映在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方面,東部發(fā)達地區(qū)土地需求較大,農村土地市場比較健全,土地流轉比例較高,而中西部地區(qū)的土地流轉比例則相對較低。這些會對當?shù)匦律r民工土地處置方式產生直接影響。調研數(shù)據(jù)表明,來自東部、中西部的新生代農民工比例分別為88.95%、11.05%,相應地,轉讓土地的比例分別為6.21%、2.50%,東部發(fā)達地區(qū)明顯較高。來源地地理距離對新生代農民工土地處置方式的影響主要體現(xiàn)在當事人兼業(yè)的可能性方面,如果是當?shù)鼐蜆I(yè),新生代農民工兼業(yè)的可能性提高,就會傾向于自己耕種;相反,如果來源地距離較遠,農戶兼業(yè)的可能性降低,就更愿意流轉土地。江蘇本身經濟發(fā)展水平較高,新生代農民工當?shù)鼐蜆I(yè)趨勢明顯,調研樣本中有209人來自本市,其中97人自己家庭直接耕種土地,而來自外市(包括外?。┑?53個新生代農民工,只有38人自己家庭直接耕種土地。
(6)新生代農民工對土地的未來增值預期、土地現(xiàn)在的重要性都對其土地處置方式產生顯著影響,顯著性水平分別為5%和1%。在新型城鎮(zhèn)化背景下,大量農地非農化,帶來了巨大的土地增值收益,也使新生代農民工產生了合理的土地增值預期。一些新生代農民工會傾向于繼續(xù)持有土地承包權,通過擁有土地的剩余控制權來獲取剩余收益權,包括土地未來的增值收益權。調研結果顯示,69.06%的新生代農民工認為土地未來增值較大或很大,其中只有2.40%的人愿意轉讓土地;30.94%的新生代農民工認為土地未來增值較小或一般,其中有13.39%的人愿意轉讓土地,遠高于前者。新生代農民工主要是基于家庭財富現(xiàn)狀對土地重要性作出評價的。財富水平較高的家庭,土地重要性相對較低,會更愿意放棄轉讓土地;相反,財富水平較低的家庭,對土地依賴程度較高,土地重要性相對較高,采取謹慎土地處置方式的可能性較大。調研發(fā)現(xiàn),認為土地現(xiàn)在不重要或一般的新生代農民工比例為29.56%,其中13.08%愿意轉讓土地;認為土地現(xiàn)在比較重要或很重要的比例為70.44%,其中2.75%選擇轉讓土地,遠低于前者。
基于對江蘇362份樣本的調查表明:新生代農民工文化程度較高、外出務工意愿強烈、跨區(qū)域流動性較小、工資水平總體偏低、就業(yè)穩(wěn)定性不高、社會保障水平較低、心理滿意度不高。在土地承包經營權處置方式方面,雖然仍然有約1/3的新生代農民工選擇自己耕種土地,但選擇土地流轉比例明顯較高。新生代農民工會根據(jù)自身個體特征和家庭稟賦,綜合考慮就業(yè)特征、社會特征、區(qū)域特征和土地重要性等,合理選擇土地處置方式。調研結果表明:文化程度越高、外出務工時間越長、年齡越大的新生代農民工,越愿意放棄土地承包經營權;家庭總人口越多、家庭人均收入水平越高、非農收入占比越高的農民工,更愿意放棄土地權利;就業(yè)穩(wěn)定性越好、工資水平越高的農民工,更愿意放棄土地權利;社會保障水平越高、心理感受越好的農民工,越愿意放棄土地承包經營權;來源地經濟越發(fā)達以及來源地與務工地距離越遠的農民工,越愿意放棄土地承包經營權;對土地未來增值預期越強、對土地現(xiàn)有價值越重視的農民工越不愿意放棄土地權利。
促進新生代農民工以合理方式流轉土地,優(yōu)化配置農村土地資源,提高新生代農民工的市民化程度。應該采取以下措施:第一,提高農村土地市場化水平,改革農村土地流轉收益和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格局,消除就業(yè)歧視,增加新生代農民工的就業(yè)穩(wěn)定性,建立合理的收入增長機制,逐步提高其工資水平。第二,建立較為完善的新生代農民工職業(yè)培訓體系,提高其人力資本素質,使其能夠盡快適應城鎮(zhèn)工作崗位要求。與此同時,保證其下一代能夠享有與城鎮(zhèn)居民子女相同的受教育權利,使新生代農民工子女從一開始就能很好地融入城鎮(zhèn)生活,避免出現(xiàn)市民化程度依然較低的第三代農民工。第三,改革現(xiàn)行的社會保障制度,逐步將新生代農民工納入城鎮(zhèn)職工社會保障體系,同時大力發(fā)展其他社會保障形式,全面提高其社會保障水平,弱化農村土地的社會保障功能,減少其對土地的依賴程度⑥。第四,加快社會管理制度改革,建立覆蓋新生代農民工的普惠公共服務體系,保障其享有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務;建立適合新生代農民工特點的住房供應體系,改善其住房條件;積極推進農民工市民化,加快新生代農民工的社會融入,提高新生代農民工的心理滿意度。
注釋:
①所謂新生代農民工,是區(qū)別于20世紀60、70年代出生的第一代農民工,指80年代以后出生的第二代農民工。
②開始選取了22個自變量,結合模型進行估計后,舍去不顯著變量,最終確定表1中的15個自變量。被舍去的7個自變量包括:有無專業(yè)技能培訓經歷(個體特征);勞動力人口占家庭總人口的比例、家庭承包土地規(guī)模(家庭特征);就業(yè)單位行業(yè)、就業(yè)單位性質(就業(yè)特征);在就業(yè)所在地是否有當?shù)嘏笥?、業(yè)余時間生活方式(社會特征)。
③東部地區(qū)包括北京、天津、河北、遼寧、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東和海南等11個?。ㄊ校?;中部地區(qū)包括山西、內蒙古、吉林、黑龍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廣西等10個省(區(qū));西部地區(qū)包括四川、重慶、貴州、云南、西藏、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10個?。ㄊ?、區(qū))。
④根據(jù)中商情報網統(tǒng)計數(shù)據(jù),2012年中國農民工從事的主要行業(yè)分布為:制造業(yè)35.7%、建筑業(yè)18.4%、交通運輸與倉儲業(yè)6.6%、批發(fā)零售業(yè)9.8%、住宿餐飲業(yè)5.2%、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yè)12.2%;東部地區(qū)農民工從事的主要行業(yè)分布為:制造業(yè)44.6%、建筑業(yè)13.9%、交通運輸與倉儲業(yè)5.6%、批發(fā)零售業(yè)8.5%、住宿餐飲業(yè)4.4%、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yè)12.4%。資料來源:中商情報網(http://www.askci.com/),2013-5-30
⑤根據(jù)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公布的數(shù)據(jù),2011、2012、2013年全國外出農民工人均月收入水平分別為2059、2290、2609元,均較上年有所提高,但均明顯低于城鎮(zhèn)職工平均工資。
⑥2014年2月7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合并新型農村社會養(yǎng)老保險和城鎮(zhèn)居民社會養(yǎng)老保險,建立全國統(tǒng)一的城鄉(xiāng)居民基本養(yǎng)老保險制度。這一政策的實施,必然會提高農民工的社會保障水平,減少其對土地的依賴程度,促進農村土地順利流轉。
參考文獻:
[1]國家統(tǒng)計局.2013年全國農民工監(jiān)測調查報告[EB/OL].(2014-05-12)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405/t20140512_551585.html.
[2]陳錫文.農業(yè)和農村發(fā)展:形勢與問題[J].南京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1-10,29.
[3]張林山.農民市民化過程中土地財產權的保護和實現(xiàn)[J].宏觀經濟研究,2011(2):13-18.
[4]謝勇.外出農民工的土地處置方式及其影響因素研究——基于江蘇省的調研數(shù)據(jù)[J].中國土地科學,2012(8):48-53.
[5]林樂芬,金媛.農地流轉范式福利效應研究——基于農地流轉供求方的理性選擇[J].南京社會科學,2012(9):74-79.
[6]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課題組.農民工市民化——制度創(chuàng)新與頂層政策設計[M].中國發(fā)展出版社,2011:301-330.
[7]徐芳維,鄧元時.新生代農民工資產代際轉移問題分析[J].東岳論叢,2015(1):128-132.
[8]許恒周,郭玉燕,吳冠岑等.代際差異視角下農民工土地流轉意愿的影響因素分析——基于天津613份調查問卷的實證研究[J].資源科學,2012(10):93-101.
[9]郭曉鳴,張克俊.讓農民帶著“土地財產權”進城[J].農業(yè)經濟問題,2013(7):53-59.
[10]錢忠好.非農就業(yè)是否必然導致農地流轉——基于家庭內部分工的理論分析及其對中國農戶兼業(yè)化的解釋[J].中國農村經濟,2008(10):13-21.
責任編輯:曾凡盛
Way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new generation migrant workers dealing with contractual right of land: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362 samples in Jiangsu province
XU Meiyin
(College of Business,Yangzhou University,Yangzhou 225009,China)
Abstract:The survey from 362 new generation peasant-workers in Jiangsu province shows that the percentage of new generation migrant workers choosing incomplete transfer of land is 56.91%,the percentage of choosing to cultivate their own farming land is 37.29%and the percentage of choosing to transfer land completely is 56.91%.The paper analyzes the influence factors on land contract management right of new generation migrant workers from 6 characteristics including individual,family,employment,society,region and land importance.It finds the factors including age,education,working hours,family number,family income,employment stability and wages of new generation peasant-workers have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way migrant workers dealing with contractual right of land.
Keywords:contractual right of land; new generation migrant workers; land circulation; influencing factors
中圖分類號:F32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2013(2016)01-0061-06
DOI:10.13331/j.cnki.jhau(ss).2016.01.010
收稿日期:2015-11-21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4BJY089);江蘇省“青藍工程”資助項目(QL018013001)
作者簡介:徐美銀(1967—),男,江蘇興化人,教授,管理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土地經濟理論與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