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刺槐育苗技術(shù)
刺槐又名洋槐,蝶形花科落葉喬木。托葉刺狀。單數(shù)羽狀復(fù)葉,小葉7~25枚,長橢圓形至卵形。莢果一側(cè)有窄翅。原產(chǎn)北美。我國北起東北鐵嶺以南,遼東半島、內(nèi)蒙古,西至四川、云南,南至華中,福建以及新疆均有栽培。
刺槐速生,喜光,喜較干冷的氣候;耐干旱瘠薄,在石灰性土壤生長較好,在酸性土、中性土以及輕鹽堿土上均能生長。淺根,側(cè)根發(fā)達,萌芽力強,抗煙塵。木材較堅硬,有韌。
刺槐育苗以春播為主。選擇土層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砂壤土作圃地。山地育苗可選坡腳緩坡地帶,坡向不限。播種前一年秋季翻耕,同時施入基肥,每公頃可施廄肥45 000~75 000 kg。小面積播種可用床式條播;大面積育苗可采用大田式播種。山地育苗水平開溝作壟。
播種前用60℃熱水浸種1晝夜,將膨脹的種子取出,對尚未膨脹的種子,再用80℃熱水浸種一晝夜,對仍未膨脹的硬粒,再用開水燙種,攪拌3 min后兌入等量冷水浸泡,一晝夜后基本可完全膨脹。將膨脹的種子用濕麻袋或草席覆蓋,悶種催芽。經(jīng)過1~2 d,少量種子萌動即可播種。播種行距40 cm,覆土厚度2 cm左右,每公頃播種量60~90 kg。
出苗后要加強苗期管理。當(dāng)苗高長到3~4 cm時進行第1次間苗,以后再進行1~2次。最后一次間苗可在苗高達到10~15 cm時,結(jié)合定苗、移苗進行。定苗株距10~12 cm,每公頃產(chǎn)苗15萬~20萬株。
刺槐苗耐旱,怕澇,根系要求通風(fēng)良好。不遇久旱,刺槐育苗一般可不澆水。刺槐根瘤能固氮,在施足基肥的基礎(chǔ)上,不必再追施氮肥。為提高苗木質(zhì)量,可在速生期追施少量磷肥。秋季落葉后,即可起苗造林。在正常情況下,1年生苗地莖可達0.8~2 cm。
刺槐適應(yīng)性強,除風(fēng)口、重鹽堿地、低洼積水地、特別干旱脊薄的粗砂或重黏土地外,都可作為刺槐造林地。整地方法隨造林地地勢而異。平原多用全面、帶狀、穴狀整地;山地多用水平溝、魚鱗坑等方法整地。
刺槐以植苗造林為主,多用苗高1.3 m以上、地徑1.2 cm以上的1年生壯苗;山地防護林,可進行截干造林,苗木規(guī)格只要求地莖在0.8 cm以上,苗高則不必加以限制。用材林株行距2 m× 2 m或2 m×3 m;水土保持林密度要大,株行距1 m×2 m;薪炭林密度更大,株行距以1 m×1 m為宜。截干栽植后要加封5 cm高的土堆。
刺槐可與多樹種混交,混交后各樹種生長量都較純林增大,且明顯減少病蟲害的發(fā)生。
截干造林栽植的刺槐,第二年早春萌芽前首先扒開土堆,待萌芽條長到15~20 cm時要進行除條,每株選留壯條一根,其余全部掰除。幼林郁閉前可在林地上間作花生、豆類等低稈作物。第三年開始酌情修枝。
根據(jù)刺槐萌蘗能力很強的特點,可采用刨樁、挖溝斷根等措施,進行間伐更新,以恢復(fù)和加密林地,提高林地生產(chǎn)能力。
050600石家莊市林業(yè)管理站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