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鑫
(河北省承德市文物局 避暑山莊管理處,河北 承德 067000)
?
論避暑山莊外八廟與三山五園藏傳佛教寺廟功能的一致性
徐 鑫
(河北省承德市文物局 避暑山莊管理處,河北 承德 067000)
承德避暑山莊外八廟與北京三山五園是清代皇家園林的大成之作。通過比較這些興建于承德和北京兩地皇家園林之中的藏傳佛教的寺院建筑,承德與北京在政治、民族凝聚、宗教生活等方面的功能表現(xiàn)出一致性。
承德避暑山莊外八廟;北京三山五園;政治;凝聚;宗教生活
中國古代王朝多興建大型的皇家園林供皇帝憩養(yǎng)、狩獵、避喧理政之用。自秦至清,皇家園林多有修建,且表現(xiàn)出園林內部或周邊多興建壇廟的布局特點。承德避暑山莊與北京三山五園均為清代乾隆時期營建完成的皇家園林,在避暑山莊的外圍先后建造了12座藏傳佛教寺廟,而在三山五園之內則有圓明園之正覺寺、香山靜宜園之昭廟、萬壽山清漪園之須彌靈境和四大部洲等多處藏傳佛教寺廟或景觀。
“興黃教,即所以安眾蒙古,所系非小,故不可不保護之”這段出自于雍和宮乾隆皇帝《御制喇嘛說》碑文中的文字,明確表述了清代重視藏傳佛教的原因。清統(tǒng)一全國之后,西北方向的準噶爾蒙古成為清王朝北部邊疆安定的主要威脅。自康熙朝起,準噶爾蒙古多次叛亂,在武力平叛的同時,康熙皇帝通過扶持、禮敬藏傳佛教的政策安撫蒙古各部,至乾隆皇帝將這一政策提升到了國策的地位。
承德普寧寺始建于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至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59年)完工,是為紀念兩次平定準噶爾叛亂勝利而建造(阿睦爾撒那、達瓦齊叛亂)。平定準噶爾,標志著新疆正式納入清朝版圖,自此蒙古各部再無大規(guī)模的叛亂發(fā)生。普寧寺占地33000平方米,為前漢后藏式建筑。是外八廟中等級最高的寺廟,理藩院派駐外八廟的最高管理者——堪布喇嘛就駐錫于普寧寺。在《御制普寧碑碑文中》乾隆皇帝云“昔也昔我皇祖之定喀爾喀也,建匯宗寺于多倫諾爾,以一眾志,式循舊章,建普寧寺于山莊之北麓”充分體現(xiàn)出興黃教安眾蒙古國策的延續(xù)性和清代皇家寺廟的政治功能。
承德須彌福壽之廟(承德扎什倫布)興建于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至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是仿班禪駐錫地西藏日喀則的扎什倫布寺而建。廟名意義為:多福多壽的吉祥山。須彌福壽之廟是六世班禪在承德居住、講經的場所。須彌福壽之廟占地37900平方米,與普陀宗乘之廟一樣為藏式寺廟,但所融進的漢式建筑手法要更多一些。妙高莊嚴殿和吉祥法喜殿用鎦金銅瓦覆蓋,兩殿用黃金達15429兩之多。妙高莊嚴殿,高28.8米,是六世班禪道場。妙高莊嚴殿為重檐攢尖頂,四條屋脊置八條金龍。昂首向上的四條金龍,護衛(wèi)著金光閃閃的寶頂,有敬仰向心的寓意。紅臺之北的高地上建有金賀堂和萬法宗源殿,是班禪弟子們的住所。在最北斷山坡上的琉璃萬壽塔高7層,寓意慶祝乾隆70壽辰。
與此同時,香山靜宜園之昭廟也于1780年完工,為六世班禪在京期間的夏季居住、講經的場所。兩座寺廟在興建時間和建筑規(guī)制等方面基本一致。在《須彌福壽之廟碑記》中,乾隆皇帝曰“則此須彌福壽之廟之建,上以揚歷代致治保邦之謨烈,下以答列藩傾心向化之悃忱,庸可已乎?”乾隆御制詩《昭廟六韻》中說“雪山和震旦,一體普庥嘉”。這一文一詩,無不體現(xiàn)出寺廟的興建是源于安定邊疆,維護國家統(tǒng)一的政治目的。
承德殊像寺興建于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仿照山西五臺山“殊像寺”的布局修建。該寺主要供奉的為佛教中的“文殊菩薩”。因七世達賴喇嘛曾言乾隆皇帝為“曼殊師利大皇帝”及“文殊菩薩轉世”,為了強化皇帝的神性,加強蒙藏各部對乾隆皇帝和中央政府的認同。殊像寺“會乘殿”的佛像安排中的位置便可以看出這種寓意。根據(jù)漢式廟宇的供奉傳統(tǒng),“會乘殿”中的神像位置應為西側文殊菩薩、中間觀音菩薩、東側普賢菩薩,根據(jù)漢族的傳統(tǒng)觀念,中間的位置為最尊貴,但是實際的擺放位置為西側觀音菩薩、中間文殊菩薩、東側普賢菩薩,體現(xiàn)出神化皇帝,皇權至上的寓意。同時,殊像寺的建筑又與中國傳統(tǒng)的園林建筑相結合,極具特色。
殊像寺為純漢式佛寺建筑,有山門、鐘樓、鼓樓、天王殿、東配殿“饌香室”、西配殿“演梵堂”、會乘殿、寶相閣、清涼樓等建筑組成。寶相閣又稱“凈名普現(xiàn)”,重檐八角,黃琉璃瓦頂綠剪邊,四面設門。閣內供奉高11.6米的木雕寓意為乾隆皇帝的文殊菩薩騎獅像。閣內橫額“凈名普現(xiàn)”。兩側文為“佛說是本師宏宣象教,天開此初地示現(xiàn)獅峰”。
《殊像寺碑文》中乾隆皇帝有詩云:“殊像全規(guī)臺廟模,撰辰慶落禮曼殊。金經蒙古猶常在,寶秩皇朝可獨無?雖然名實期相稱,師利應嗤謂是乎?”通過這首詩,可以清晰地看到殊像寺的興建除了皇帝神化自己的意圖之外,還有在滿族弘傳藏傳佛教的目的。
殊像寺為承德外八廟中規(guī)制最為嚴整的漢式建筑佛寺,該寺建成以后成為乾隆皇帝與皇太后進香禮佛的場所。成為乾隆皇帝宣揚孝道的場所??梢娫谏窕约褐?殊像寺還兼具了凝集藏族、蒙古族、滿族和漢族人心的功能。
承德廣安寺興建于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為外八廟供皇帝與蒙古王公受戒禮佛、參悟佛法的修行場所。該寺為藏式建筑樣式。全寺隨山就勢,以藏式白臺為山門,沿甬道而上為第二重藏式白臺山門,白臺之上建有三層磚砌喇嘛塔。通過二重山門則為面闊七間、進深七間的藏式白臺建筑“戒臺”。戒臺共分為三層,第一層供奉護法神正面三尊,四壁49尊;第二層供奉四大天王,四壁供奉護法神36尊;第三層供奉菩薩,四壁供奉護法神28尊,為密宗修持的典型場所。
承德永佑寺位于避暑山莊內萬樹園東北,惠迪吉門南側,興建于乾隆。是避暑山莊之內最大的一組佛寺建筑。主要建筑有山門、碑亭、鐘鼓樓、天王殿、寶輪殿、后殿、舍利塔、御容樓等建筑。《御制永佑寺碑記》中載“予小子(指乾隆皇帝)早年隨侍,仰見我皇祖清晏娛游,無逸乃逸,對時育物,天地同流。至于今彈指三十余年……思報恩而薦福。遂在山莊內萬樹園之地,創(chuàng)建精藍,爰名永佑……我皇祖圣日所照……無不永在之思”。乾隆皇帝興建永佑寺的初衷是為了追思康熙皇帝,并希望祖先能夠護佑清王朝的統(tǒng)治。永佑寺之御容樓內供奉清歷代皇帝皇后畫像,供瞻仰禮敬之用。
恩佑寺位于暢春園之內東北部,興建于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為雍正皇帝紀念康熙皇帝所建??滴趸实凵按说貫椤扒逑獣荨?是康熙皇帝讀書、宴寢之地。清人于敏中所撰《日下舊聞考》載“恩佑寺世宗憲皇帝為圣祖仁皇帝薦福,建于暢春園之東垣”,該寺坐西朝東,主要建筑有兩重山門、正殿和南北配殿。在恩佑寺南側,于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興建恩慕寺,建筑規(guī)制與恩佑寺同。是乾隆皇帝為其母祈福所建?!度障屡f聞考》載“恩佑寺之右為恩慕寺,殿宇規(guī)制與恩佑寺同……世宗憲皇帝為圣祖仁皇帝薦福,建恩佑寺于暢春園。乾隆四十二年,皇上圣孝哀思,紹承家法,于恩佑寺之側敬構是寺,名曰恩慕寺,為圣母皇太后廣資慈福”。
大量的藏傳佛教寺廟集中地出現(xiàn)在清代營建的皇家園林之內,除了皇家園林周邊多壇廟這一營造傳統(tǒng)之外,這些寺廟的所擔負的功能也是其大量出現(xiàn)的重要原因。首先,清代執(zhí)行“興黃教安眾蒙古”的民族政策,使得皇家園林的藏傳佛教寺廟在規(guī)劃時便打上了濃重的政治功能烙印;其次,乾隆皇帝被蒙古及西藏僧俗尊為“曼殊師利大皇帝”,視之為“文殊菩薩轉世”,通過寺廟的興建可以強化蒙古族、藏族對皇帝本人的崇拜,進而對中央政權產生認同感與歸屬感;再次,乾隆皇帝對藏傳佛教格魯派較為崇信,為了滿足皇帝與王公貴族宗教生活的需要,敕建的藏傳佛教寺廟在皇家園林中廣泛出現(xiàn);最后,藏傳佛教寺廟建筑,多隨地形的變化較為自由地分布,紅白色彩廣泛使用,建筑樣式呈現(xiàn)梯形特征,藏式佛塔作為主要的裝飾性建筑構件被廣泛使用,對于山水園林而言其景觀功能不可忽視。
[1](清)于敏中.日下舊聞考[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
[2]承德市文物局.清宮熱河檔案[M].北京:中國檔案出版社,2003.
10.13939/j.cnki.zgsc.2016.47.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