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治中,傅文芳
北海職業(yè)學院學生工作處
高校輔導員心理健康管理模式的研究述評
開治中,傅文芳
北海職業(yè)學院學生工作處
隨著高等教育每年擴招,大學生的人數不斷增多,高校的辦學要求也不斷提高,而這就必然給高校輔導員帶來不斷增加的工作壓力,也會伴隨而來更多的心理健康問題。輔導員的心理健康管理模式有不同的學者做了不同的嘗試,如薩提亞模式和健身模式。而EAP(員工幫助計劃)模式在高校的各類人群中的應用研究與理論探討也為了將EAP引入到我國高校輔導員隊伍中提供了基礎和經驗借鑒。作為高校管理者提供的精神層面的福利待遇,這也具有必然性和可行性。現有研究也表明,要發(fā)展一套完善的高校輔導員心理健康EAP管理模式還需要更多的學者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做出更多探討與研究。
高校;輔導員;心理健康;EAP管理模式
北海職業(yè)學院“十二五”規(guī)劃學生工作專題研究課題:《我院輔導員心理保健體系的建設與實證研究》立項編號:2015XGZ01。
隨著高等教育每年擴招,大學生的人數不斷增多,高校的辦學要求也不斷提高,而這就必然給高校輔導員帶來不斷增加的工作壓力,也會伴隨而來更多的心理健康問題。而EAP(員工幫助計劃)模式在高校的各類人群中的應用研究與理論探討也為了將EAP引入到我國高校輔導員隊伍中提供了基礎和經驗借鑒。如何結合先進的EAP模式和輔導員管理來形成輔導員心理保健體系,提高輔導員的心理健康水平,促進輔導員的工作效率,成為新時代下高校輔導員管理的新問題和新探索。這種結合能否收到實際成效,也是未來學者們通過實證研究需要驗證的問題。
輔導員這里特指高校輔導員,主要從事學生輔助工作。輔導員制度作為當前一種學生工作管理制度,被國內大學廣泛采用。具體來講,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管理學生生活以及黨團建設等方面的工作。以班級為單位,一個到幾個班級會分配一名輔導員。
員工援助計劃(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簡稱EAP,是由組織為員工及家人設置的一項系統(tǒng)的、長期的服務項目。[1]EAP能改善組織的氣氛,形成健康的環(huán)境,解決員工及其家庭的行為與心理問題,并幫助組織提供員工的工作效率。工作內容包含組織診斷,對管理者進行建議,對員工及其家庭提供心理咨詢,以及開展行為輔導和團體培訓。
3.1輔導員心理健康研究現狀
作為中國高校中一個特殊的職業(yè)群體,輔導員心理健康問題正日益得到更多國內學者的關注。近些年來,我國學者們針對輔導員心理健康進行了很多研究,主要包括該群體心理特質研究、健康狀況調查、心理健康影響因素探究、不健康心理分析等方面。[2]但實證研究不多,且研究結果尚不統(tǒng)一。和全國的心理健康水平常摸比較,有高于常摸的,也有不如常摸的。[2]如焦明(2013)的研究就認為輔導員的心理健康水平整體高于全國常摸,從河北省4所高職院校輔導員的問卷調查結果看,工作壓力主要集中在工作負荷和工作樂趣方面,而人際關系方面的壓力卻不大。[3]而蔣蜀輝(2008)則發(fā)現了相反的結果,重慶市305名高校輔導員接受癥狀自評量表(SCL一90)和自編的“高校輔導員職業(yè)壓力量表”調查,不良表現有∶軀體化、強迫、憂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zhí)及精神病性等方面的癥狀。[4]權小芹(2014)分析影響高校輔導員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來自個人因素、職業(yè)環(huán)境因素、和社會因素,并作了詳細闡述。[5]
3.2輔導員心理健康管理
很多研究,在最后都提會出來相應對策和建議,但多是籠統(tǒng)宏觀框架的部署,鮮有具體的操作應用實例或者實證研究。如趙美森(2008)在其碩士學位論文中首次從理論層面提出建立健全高校輔導員心理保健機制,包括:構建有效的社會支持網絡、開設專門針對輔導員的心理輔導與活動、組織開展促進身心健康的文體活動、提高輔導員的心理自助能力。[6]隨后,葉海燕(2014)也專門撰文探討高校輔導員心理健康服務體系的構建,認為應主要從服務機構、服務內容、服務者、服務方式幾個方面來構建。[7]在歷年的文獻中,只找到以下兩篇是真正采用了實證研究的方式來驗證其提出的心理健康管理模式的實際效果。許旭等人(2014)運用薩提亞模式的理論和技術在改善大學生宿舍人際關系方面進行一次探索,對輔導員進行薩提亞模式的系統(tǒng)培訓,結果表明薩提亞治療模式應用于輔導員工作是一種有效的嘗試。[8]黃羽在其碩士論文研究(2013)中分別對高校教師生存質量和工作倦怠的現狀進行了調查,認為EAP符合目前高校的需要,并運用健身干預方法進行試驗,對高校教師健身前后差異進行評價。[9]
3.3EAP在高校的實踐研究
從美國第一個(20世紀70年代)高校EAP項目開始,到1996年,開展了高校EAP服務的已經在美國覆蓋了近一半的高校。在國內,劉波等人(2010)就嘗試把現在企業(yè)中盛行的員工援助計劃引入高校學生教育管理中,結合現有成功案例和操作經驗,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者提供一個可公操作的大學生培養(yǎng)計劃和心理援助方案。[10]孫東梅(2008)在某高校的EAP實踐得出了EAP對“教職工應對壓力的能力有所增強”以及“在改善人際關系、提高教職工工作績效和組織績效、營造和諧組織氛圍、促進學校各項事業(yè)發(fā)展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保障作用”的結論。[11]
唐穎等人(2009)在四川省教育廳課題《運用EAP系統(tǒng)提升大學教師心理健康》的調查中發(fā)現,近40%的高校教師心理健康不佳。而通過EAP系統(tǒng),高校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能夠從咨詢服務、申訴服務和休閑活動中得到顯著影響。通過以上因子來設立EAP體系,能針對性地改善管理策略,增強高校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12]
除了以上實踐研究以外,不少學者也在理論上探討了EAP模式在高校教師[13][14][15][16][17][18]、高校圖書館人員[19][20][21][22][23]、高校后勤[24]和高校行政人員[25]等方面的應用。
3.3EAP與高校輔導員管理結合的研究
相較前面EAP在高校的其他方面的應用,在高校輔導員方面則顯得探索得少了很多。在理論方面作過探討的就只有李藝等人[26](2012)、趙穎等人[27](2013)和陳曉蕾等人[28](2014)。
陳文等人(2013)在基金項目《基于高校輔導員心理壓力現狀的EAP模式構建》中認為構建EAP模式的高校輔導員的完整的服務體系和心理解壓機制,為輔導員提供診斷、咨詢、培訓與指導等服務,是一項兼具操作性和實效性的心理援助計劃。[29]
謝鋼等人(2013)在2011年度教育部課題《高校輔導員壓力管理中的EAP實證研究》通過對213名高校輔導員進行壓力反應和壓力管理問卷調查發(fā)現:輔導員的EAP體驗不豐富、EAP意愿較強烈、EAP需求較集中,組織信任與支持較高。但此研究僅僅完成了輔導員對于EAP需求和意愿部分的研究,沒有能夠實際的開展實施EAP管理模式。[30]
縱觀以往的文獻,研究整體缺乏系統(tǒng)性,研究工具較為單一;研究方法具有局限性,如所提出的心理健康管理體系缺乏實證研究;只有理論框架缺乏普適性和可推廣性等諸多問題。
前人探討的EAP理論在高校的應用和具體實戰(zhàn)經驗都為我國以后逐步在輔導員管理中引入EAP提供了良好的基礎?,F在在高校輔導員管理中已經有的EAP的部分形態(tài),比如每年身體和心理的健康檢查、青年教職工之間的聯(lián)誼活動、面向輔導員開展的心理講座等,從內容上看,都屬于EAP零星的、初級的狀態(tài)。不能夠在深層次解決輔導員的心理問題和處理壓力的根源。所以,作為高校管理者提供的精神層面的福利待遇,這也具有必然性和可行性。
EAP項目實施的整個過程都滲透著“重視人”、“尊重人”、“關心人”、“以人為本”等人本管理的理念。[31]因此,筆者認為,構建一個完整的輔導員心理保健體系應該包括兩個部分:輔導員管理模式和輔導員心理保健服務。其中,輔導員管理模式體現在:考評激勵系統(tǒng)、社會支持系統(tǒng)和學校支持系統(tǒng)。而輔導員心理保健服務則囊括了心理健康教育、個體心理咨詢、團體輔導培訓、其家人與親人的心理輔導。目前現狀是,輔導員很想自己“發(fā)力”成長,而學校和社會的組織表現都比較“乏力”。根據前面提到的體系建設,構建輔導員壓力管理的學校支持系統(tǒng)和社會支持系統(tǒng),在心理健康管理模型中提供“助力”。研究者可以在前人已經探索出來的模式中去不斷完善和實踐現有模式,探索適合當地高校輔導員心理健康管理的模式。
[1]王雁飛.國外員工幫助計劃相關研究述評[J].心理科學進展,2005,13(2).
[2]劉燕,陳麗香.我國高校輔導員心理健康研究述評[J].云南財經大學學報,2009(24)6∶9-12.
[3]焦明.高職院校輔導員心理健康問題與對策的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3年12月.
[4]蔣蜀輝.重慶市高校輔導員心理健康狀況及其與職業(yè)壓力源的關系研究[D].西南大學.2008年6月.
[5]權小芹.獨立學院輔導員心理健康問題分析[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4年8月第30卷第15期∶121-122.
[6]趙美森.高校輔導員心理和諧的策略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8年6月.
[7]葉海燕.高校輔導員心理健康服務體系的構建[J].重慶與世界·學術版,2014(31)3∶77-80.
[8]許旭,范卿瑞,呂世斌.薩提亞模式在高校輔導員溝通中的應用[J].師資建設研究∶260-261.
[9]黃羽.基于EAP模式—健身干預方法對高校教師影響的實證研究[D].長江大學,2013年4月.
[10]劉波,肖茜尹.高校學生教育管理中員工援助計劃(EAP)的植入研究[J].文教資料,2010(2)∶202-204.
[11]孫冬梅.探索高校教職工EAP模式,積極推行健康管理,努力構建和諧校園[J].北京教工,2008(6)∶22-23.
[12]唐穎,郭亞杰,李璞,張慧琴.高校教師心理健康的EAP影響因素分析[J].調查與研究,2009(6)∶171-172.
[13]郭學靜,陳海玉,張家來.EAP∶保護高校教師的職業(yè)心理健康[J].調查與思考.2007年10月∶94-97.
[14]黃旭輝.EAP∶高校教師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8年4月第12卷第2期∶38-41.
[15]王潔.EAP在高校青年教師生涯發(fā)展中的應用[J].人力資源,2014,29(475)∶107-109.
[16]謝家紅.EAP在高職教師壓力管理中的應用分析[J].河南司法警官職業(yè)學院學報,2012,10(1)∶99-102.
[17]李士明,吳玉桐.運用EAP提升高校教師幸福指數[J].大慶師范學院學報,2010,30(5)∶159-160.
[18]路紅,凌文輇,任杰.引入高校教師壓力管理的組織機制∶EAP模式[J].教育探索,2009,12∶127-128.
[19]張黎.員工援助計劃(EAP)在高校圖書館員工管理中的應用[D].吉林大學,2011年.
[20]肖玉虹.試論EAP與高校圖書館組織文化的融合[J].醫(yī)學信息,2008,21(11)∶2018-2020.
[21]楊艾茹.民辦高校圖書館的EAP管理模式[J].圖書館學刊,2012,6∶32-34.
[22]施雁冰.EAP策略在高校圖書館的應用[J].繼續(xù)教育研究,2013,11∶96-97.
[23]李曉惠.EAP在高校圖書館員職業(yè)倦怠干預中的應用[J].四川圖書館學報,2011,3(181)∶70-73.
[24]趙樹魁,呂曉波,王明炬.試論高校后勤EAP的構建[J].世紀橋,2008,12(166)∶80-82.
[25]劉福莉等.基于EAP的高校行政人員能力培養(yǎng)體系構建[J].科技信息,2010,19∶519-520.
[26]李藝,張寧,孫鑫.高校EAP工作模式下朋輩輔導員的積極作用[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28(1)∶65-66.
[27]趙穎,劉娜.高校輔導員職業(yè)倦怠的應對∶以EAP為視角[J].西北醫(yī)學教育,2013,21(4)∶659-661.
[28]陳曉蕾,陳永華,李淼.EAP—促進高校輔導員心理健康新機制[J].學理論,2014∶278-279.
[29]陳文,劉瑩玉,蒲清平,楊忠習.基于高校輔導員心理壓力現狀的EAP模式構建[J].中國礦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77-81.
[30]謝鋼,張曼曼.高校輔導員壓力管理中的EAP實證研究[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4)37∶99-101.
[31]孫東梅.國內外員工幫助計劃(EAP)的研究綜述[J].北京建筑工程學院學報,2009(25)3∶55-59.
開治中,北海職業(yè)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