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學偉
(遼寧省鞍山市長大醫(yī)院,遼寧 鞍山 114007)
?
探析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血壓變異性的臨床觀察
韓學偉
(遼寧省鞍山市長大醫(yī)院,遼寧 鞍山 114007)
【摘要】目的 探析原發(fā)性高血壓(EH)患者血壓變異性與靶器官損害、血壓增高程度、年齡、性別及腎功能損害的關系。方法 選取80例原發(fā)性高血壓(EH)患者(觀察組)和60例正常人(對照組)進行24 h動態(tài)血壓監(jiān)測及24 h尿微量清蛋白及腎功能生化測定,將測得的血壓標準差作為血壓變異性的指標。結果 觀察組血壓變異性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的性別差異對血壓變異性影響不大;兩組患者的24 h尿微量清蛋白差異也較為明顯;觀察組患者的血壓變異性隨血壓水平的增加而逐漸增大,其中年齡≤60歲的患者血壓變異性隨年齡的增加而增大,年齡>60歲的患者血壓變異性將不再增加。結論 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的血壓變異性越高,其靶器官的損害程度越大,血壓值也越高,在一定范圍內(nèi),年齡越大血壓變異性越大。且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血壓變異性與高血壓性腎功能損害關系密切。
【關鍵詞】原發(fā)性高血壓;血壓變異性;腎功能損害
原發(fā)性高血壓是由遺傳和環(huán)境因素綜合造成的,為一種某些先天性遺傳基因與許多致病性增壓因素和生理性減壓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多因素疾病[1]。一定時間內(nèi)血壓的波動程度稱為血壓變異性(BPV)。通常應用動態(tài)血壓監(jiān)測來分析幾小時間的血壓變異性,也可通過自測血壓或者診所多次測量血壓來評價幾分鐘、幾天、幾周、幾個月及幾年的血壓變異性,可將血壓變異性分為短時和長時變異。近年來,隨著人們對血壓變異性研究的關注增加,血壓變異性已成為反映心血管活動的一項重要指標。它關系到靶器官的損害程度[2]?,F(xiàn)探析原發(fā)性高血壓(EH)患者血壓變異性與靶器官損害、血壓增高程度、年齡、性別及腎功能損害的關系。選取80例原發(fā)性高血壓(EH)患者(觀察組)和60例正常人(對照組),對他們進行24 h動態(tài)血壓監(jiān)測及24 h尿微量清蛋白及腎功能生化測定,將測得的血壓標準差作為血壓變異性的指標。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80例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作為觀察組,所有患者均符合1999年WHO/ISH制定的高血壓治療指南的原發(fā)性高血壓診斷標準。其中男患者50例,女患者40例;年齡38~78歲,平均年齡63.5歲。同時選取60例正常人作為對照組,其中男患者35例,女患者25例;年齡37~79歲,平均年齡64.8歲。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等方面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24 h動態(tài)血壓監(jiān)測(ABPM):采用便攜式動態(tài)血壓監(jiān)測儀(Spacelabs 90207),將袖帶縛于受試者右上臂,記錄早8點至次日早8點的血壓,日間(6:00~22:00)測壓間隔為15 min,夜間(22:01~5:59)測壓間隔為30 min,進行自動充氣測量。記錄下每小時的平均SBP、平均DBP、平均動脈壓MAP及其標準差s[3]。進行測試前觀察組所有患者停用一切擴血管藥物。
1.2.2 血壓變異性(BPV)測量:將24 hABPM測得的血壓標準差s作為變異性指標,包括24 h的SBPs、DBPs及平均血壓。
1.2.3 腎功能檢測:在所有受試者禁食12 h后,進行晨間空腹抽取靜脈血,測量血清尿素氮(BUN)、血肌酐(Cr)、留24 h尿混勻液取2 mL,測24 h尿微量清蛋白(UPRO)。
1.3 統(tǒng)計學方法:使用軟件SPSS12.0對此次實驗結果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的對比檢驗法,用卡方檢驗法對比計數(shù)資料,P <0.05的相關資料有統(tǒng)計學意義。計數(shù)資料比較用χ2檢驗,P<0.05的相關結果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觀察組及對照組患者血壓變異性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血壓變異性比較
2.2 兩組患者患者腎功能指標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血壓變異性比較
2.3 血壓水平與血壓變異性的關系,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血壓變異性比較(mm Hg)
2.4 觀察組患者的血壓變異性隨血壓水平的增加而逐漸增大,其中年齡≤60歲的患者血壓變異性隨年齡的增加而增大,年齡超過60歲的患者,血壓變異性將不再增加。
上述研究表明,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的血壓變異性越高,其靶器官的損害程度越大,血壓值也越高,在一定范圍內(nèi),年齡越大血壓變異性越大。并且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血壓變異性與高血壓性腎功能損害關系密切。
參考文獻
[1] Para ti G,Di Rienzo M,Ber tinieri G,et al.Ev aluatio n of the baroreceptor-hear trate r eflex by 24-h our intraar terial blo od pressure monitoring in huma- ns[J].Hypertension,2010,12:214-216.
[2] Frattola A,Parayi G,Cuspidi C,et al.Prognostic value of 24-hour pressure varability[J].J Hperens,2011,11:133-135.
[3] 涂玲,余樞,林敏霞.高血壓病患者血壓變異性的臨床研究.高血壓雜志,2012,6:184-185.
[4] 盛偉,龍黔清,楊梅,等.原發(fā)性高血壓血壓變異性的臨床應用[J].黔南民族醫(yī)專學報.2013,16(2):78-79.
中圖分類號:R544.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194(2016)03-0188-02